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我站在祠堂门前
 
我站在祠堂门前
  文 / 欧茂才


   我站在欧氏祠堂门前,受族里老前辈的委托向前来参加重光入火庆典的人们鞠躬拜年,并主持了简单而隆重的庆典仪式。
   乙巳蛇年,昨天立春日还是阴雨绵绵、寒风刺骨,今天恰逢初七人日却是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像是老天爷特地为我们欧氏祠堂重光入火安排的好日子似的,把全族老少和出嫁女及四邻八乡的宗亲近800人都召集到了这武江河畔的千年古村—--靖村上来,共同参与和见证这一幸福美好的时刻。
   上午九时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对红、黄醒狮翩翩起舞,在挥舞大旗的祭师引领下,从村口缓缓向着重光的祠堂舞去,正式开启了隆重的入火仪式。
   祠堂采用古式建筑风格,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坐北朝南耸立在村头。大门口水泥坪两侧挺立着两棵苍翠的柏树,前面约三亩大的池塘上长满了有些枯萎的浮莲,估计再有半月的春风吹拂便又变得郁郁葱葱;两侧安放着一对从山东济宁请回来的青石瑞兽麒麟,威严地守卫着欧家的安宁,并给欧家添丁送宝;门楼顶端两侧檐角高翘,脊粱中间镶嵌着瓷制的双龙戏珠;百年大椿木门梁上雕刻着彩绘的双龙向日,两边悬挂着一对大红灯笼,大门横额及两侧用红色大理石刻着描金“欧氏祠堂”和“祖宗功德流芳远,子孝孙贤泽世长”的对联;朱漆大木门一对崭新的铜环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迈进高高的石门槛,迎面高悬“平阳堂”,朱红色的四扇木雕通花屏风描金刻着梅兰菊竹图,尽显儒雅风节;祠堂内部采用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六根园柱子把它分为三进厅,每个厅都设有天井,灿烂的阳光温煦地照射进来;中厅两侧墙上挂着捐建祠堂的功名榜石碑,下厅安放着祖先的神龛,供桌上摆放着许多祭品,香炉上蜡烛通明、檀香缭绕,祭拜的人潮络绎不绝,一派祥光瑞气,正是“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之景象。
   韶关欧氏宗亲联谊会的欧善东会长专门率领留塘村、甘棠村、重阳水口村、挂头松围村、始兴楠木洞村、一六西岸村和招田村等散居各地的的三十多位兄弟前来祝贺,并赠送了“姓启欧山,族开平阳”的锦旗。西岸村的宗亲还专门带来了一堂狮子拜祭,并赠送了“世代荣昌”的绣金牌匾,据说他们这一脉以前是从我们这里迁出去的,此次也算是来认祖归宗了。
   锣鼓还在敲,鞭炮还在放,我静静地站在祠堂门前,思绪随着这震天的响声飞向了远方……
   据《中华欧氏总谱》记载: “靖村欧氏支系由于族谱遗失多年,祖坟碑文又没明确的史志资料记载,致使始迁祖名讳、迁徙事迹难于考证。唯欧氏祠堂有碑文记载:‘靖村欧氏祖先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迁移至曲江县靖村开基’……韶关市志记载,靖村是韶关老曲江县的千年古村之一,居住有欧氏、谭氏、侯氏第几姓村民,据村中各姓家族传承,欧氏是靖村的开村之族,欧氏祠堂立于村中最前面,村前居住的也是欧氏族人,由此亦可考证靖村欧氏祖先是元朝时就迁移至此开基创业。……靖村欧氏迁居于此近千年之久,至明末清初年间,分迁一支至乳源县一六镇的西岸村居住。” 欧氏祠堂建成近千年一直传承至今,最近一次修缮是在2001年,后历经两次洪水淹浸及多年失修,尤其是2006年的特大洪水将其淹浸了近两米高,使本来就是砖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后又经十多年的雨水浸蚀和风吹日晒,早几年主体结构已完全倒塌,木头腐烂,泥砖成浆,瓦片破碎,杂草丛生,面目全非,仅剩破败的门楼仍在坚强的挺立着……这景象让路人叹息,使族人落泪。 
   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给我留下了童年难忘的记忆,自十八岁参军离开至十三年后才回来,我时刻都记住自己永远是个靖村人。记得当年从部队回乡完婚时,我携新娘还来祠堂拜祭,以后虽然在市里工作生活了,我也经常回村里来走走看看,而每次必定到祠堂来转上一圈。前几年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又独自一人来到祠堂门前,此时的欧街早失过去的热闹,夕阳斜照在破败的祠堂门楼,杂生的树木上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打破了这寂静的天空。不久,住在旁边的兰太婆拄着拐杖慢慢向我走来,年近九十岁的老人家还能认出我,我们聊了会以前在生产队一起劳动的事情,然后她眼含泪水地望着祠堂说道:你看全村的祠堂就数我们的最破烂了,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要想办法把它修建起来才对得住祖先呀!从此太婆的话语一直刻在了我的心里。
   近几年来同村各族都在积极修建祠堂,唯有我们欧家没有动静,破旧的祠堂仍在风雨中顽强地挺立着。不久,族里传来了重修祠堂的消息,经过两次在祠堂门前的开会讨论,绝大部分人同意集资重建,可终因资金不足而不了了之。去年谷雨之夜,我和阿元叔及小学的几位同学在丹霞山牛鼻村农庄聚会,晚饭时突下倾盆大雨,打得纤维瓦房顶瀑布直泻,弄得饭桌上顿时洒满了雨水。趁着酒兴,和着劈啪的雨声,我和阿元叔两人说起了祠堂修建的事。我俩一致认为,如今这个样子的祠堂真的无脸面对祖先,必须牵头在近期内把它修好。接下来,阿元叔在族里联系了几位长老分别去做动员工作,并再次在祠堂门前开会研究选出了筹建理事会成员11人,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宗亲们及出嫁女都纷纷自愿捐款集资,共筹款40多万元,基本达到了工程预算的要求。
   择吉时,选良辰,2024年7月14日早上6点30分,一串长长的鞭炮声划破了乡村仲夏清晨的宁静,欧氏祠堂拆旧重建工程正式开工啦。隆鸣的勾机挥舞那巨大的手臂有序地平整地基,到场的人们动手清理杂物,就连栖息在附近千年古榕上的小鸟也早起飞到上空来歌唱祝贺。施工期间,阿祥叔公、阿运哥等人几乎每天都到场察看,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尤其是92岁高龄的“老师傅”阿华叔公每天都骑着电动三轮车来检查施工情况,尽心尽责地做好技术总监的工作,用他的话说,这是一项百年工程,我必须确保每一项工序都尽善尽美、保质保量,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住子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后,由于还需平整周边土地、砌挡土墙等附属工程,出现了资金短缺,筹建理事会决定进行二次捐款,还是在祠堂门前,理事会成员带头每人捐款1000元,众亲们也纷纷慷慨解囊,不到一小时便筹得四万多元,再一次充分证明了宗亲们的团结一致和齐心协力。为了节省经费开支,许多附属工程都是分别多次由宗亲们自愿无偿参加劳动完成的,80多岁的肥运太公每次都像年青的小伙子一样撸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数九寒冬却干得汗流浃背,俨然当年的大队长一样。
   如今,我依然站在祠堂门前,可眼前的祠堂已焕然一新,却又不失古朴庄重。外墙上的瓷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为它披上了一件漂亮的新衣;重新雕琢的檐角,线条流畅,高高翘起,似是带着往昔的骄傲重新昂首向天;朱红色的大门,油漆饱满而光亮,像是在向世人宣告着欧氏家族的再次兴盛;那些曾经破旧蒙尘的牌匾被翻修得光鲜亮丽,重新悬挂在高处,金色的字迹在烛光下跳动闪耀,彰显着欧氏家族代代相传的荣耀与传承;堂内的摆设井然有序,崭新的布置让整个空间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仿佛可以看见昔日祖先们在此商议族中大事、传承家风家训的情景。
   今天的盛会,族中最长辈的94岁阿金太公坐着轮椅来了,93岁的大阳姑姑来了,远居美国的阿良弟嫂代表全家来了,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年青人也都赶回来了……这是欧氏家族二十多年来的一件大事、喜事、幸事,所有的人都汇集在这祠堂门前,共同庆祝欧氏祠堂的重光。几位没牙的老婶婆还拉着我的手不停地摇晃,嘴里叫着我的乳名,高兴得一直合不拢嘴。我环顾四周一直找不见当年拄着拐杖的兰太婆,经打听才知道她前两年已经过世了。我想,她今天也来了,看到这情景她应该感到非常欣慰,她终于可以含笑九泉,欧家的列祖列宗也可以安息啦!
   我站在祠堂门前,望着眼前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情感的建筑,内心感慨万千。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欧氏家族文化传承的延续和精神的寄托。曾经的破旧与荒芜让人心生惋惜,而如今的崭新与庄重则让人满怀希望。从它身上,我看到了岁月的变迁、家族的兴衰,更看到了家族成员们对根脉的坚守和对传承的执着。在这一方天地间,欧氏家族的故事将继续书写,先辈们的精神也将在这里代代相传、永不磨灭,激励着后世子孙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延续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有感于此,我不禁赋诗一首并在祠堂门前高声朗诵:
  龙腾祠宇映晴空,盛事昭彰喜气雄。
  画栋雕梁呈古韵,朱门焕彩纳春风。
  堂中俎豆千秋祭,族里声名万代崇。
  爆竹喧天村寨乐,重光入火福无穷。
 在以后的有生之年,我将经常站在这祠堂门前……


      靖村欧氏裔孙茂才
    写于2025年2月1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


2025/2/12 22:47:06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3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988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