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在金鞭溪
因为时间有限,大家吃完午饭休息了差不多二十分钟,就又向下一个景点——金鞭溪出发了。午后的人往往困顿,大多数人都在车上打瞌睡。
一会儿后,萧逸云突然听到本地那位红鼻子诗友大声说道:“各位诗友们,金鞭岩到了,你们看看它的形状,像不像一条树起来的鞭子呀?”他的手正指着前面一块突兀的石峰,因为喝了酒,萧逸云觉得他的鼻子更红了。
车子停稳后,萧逸云下车仔细一看,只见金鞭岩拔地而起,三面如刀切一般,棱角分明,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正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它边上一座山峰又如老鹰一般,高昂着头,勾着嘴,翅膀展开了一半,仿佛在守护着金鞭岩,形成了“神鹰护鞭”的神奇景观。
“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呀,不得不让人惊叹。”同行的一个年轻诗友把背上的画夹拿下来,开始勾勒这难得的美景。
他们来到了溪边,只见溪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在石缝里穿梭游戏。溪水潺潺流淌,宛如一首灵动的乐曲,在山谷间奏响。
溪边的花草也吸引了诗人们的目光,有一种形状像龙虾的植物,非常独特引人注目,黄诗友给大家介绍,这是只有金鞭溪才有的龙虾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本草植物。大家都份份弯腰细看,黎志鸿更是推着他的金丝眼镜看了好一阵,嘴里啧啧称奇,说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神奇的植物。
接着往前走,他们来到了文星岩。这座山峰也很神奇,因为它像极了鲁迅的头像,那浓密的头发,深邃的眼睛,好像在凝视着这世间的一切。
走在前面的墨河社长停下了脚步,用手拂了一下自己浓密的头发,用磁性的声音感叹道:“鲁迅先生原来也在这里呀,您的精神,就如同这源源不断的溪水,又一次滋润着我的心灵啊。”诗人们注视着鲁迅的头像连连点头。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又跑过来,认真地把鲁迅先生的头像画在他的画夹上。
轻风拂面风景如画。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紫草潭。萧逸云站在潭边仔细观察起来,潭水碧绿得像翡翠一般,周围的岩石上都长满了紫色的齐腰深的野草,一阵风吹来,野草摇曳着,潭水泛起阵阵紫色的涟漪,萧逸云觉得很稀奇,他弯下腰去捧了一捧紫色的水,感到分外清凉爽滑,忍不住洗了一把脸,顿觉神清气爽,赶忙招手要那个年轻小伙子画一幅画,小伙子观察了一下说这个不好画,他写一首诗。顿了顿他慢慢念道:“苔石涵幽抱紫烟,溪光轻荡草如燃。山风若解诗人意,偷取芳华入韵篇。”萧逸云听了连忙夸道:“人才呀!年纪轻轻又能画又能写的,不简单啊!”大家都为小伙子竖起了大拇指。
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千里相会”的景点,只见两座石峰的下端浑然一体,上端却形似一对男女紧紧依偎在一起,似乎在诉说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萧逸云不禁脱口而出作家沈从文的一句赞叹:“金鞭溪是大庸的少女啊”。
黎志鸿也紧跟其后,大声说出画家吴冠中的赞美:“一片童话般的世界”。
再往前走,溪水渐渐平缓,岸边出现了一片宽阔的草地,一些枫树的叶子那么鲜红,落在绿色的草地上煞是好看。
这时候黄诗友的表情忽然变得严肃起来,他指着草地尽头的一块石头,问诗人们看到那上面写了什么字?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齐齐望去,“红军路”,墨河社长最先看清被风雨浸没的三个字:“黄老师,这里来过红军吗?”
黄诗人语气沉重地给他们说起了一段历史:“1935年11月,萧克同志率领的红六军团经过金鞭溪、插新桥、黄家铺、与红二军团长贺龙率领的部队会师后强渡澧水,走上了长征之路。现在金鞭溪畔还保留着一条五百米的“红军路”,这条路见证了那段风火岁月。”
他接着说道,听他爷爷讲,从没见过这么好的部队,他们背着枪,裤子卷到膝盖,常常帮老百姓挑水扫地。红军晚上也要行军,因为没有灯,红军就靠溪水的反光来辨路,饿了就吃几口炒米,渴了就喝一捧溪水。
黄诗友接着带大家往右边走:“我爷爷年轻时采过药,他告诉我这里有个红军洞。”只见道路两旁长满了野草,走了差不多一百米,果然看到了一个凹进去的岩壁,洞口被滕蔓掩上了,黄诗友用手扒开让大家看,萧逸云看到这个洞能藏三到四个人的样子。
黄诗友站起身来接着讲述,听他爷爷说,当年红六军团过金鞭溪,有的战士受伤,就是躲在这种岩洞里养伤,靠野果和溪水支撑过来的。他爷爷还特别讲到一个小战士,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因为没有吃的,样子显得比实际年龄还要小,当时他的左耳受伤了头上还包着纱布,但小战士却非常乐观,说他已经参军两年了,经历了好多次战斗,他说领导和战友们都很关心他,自己一定会好起来,红军会迎来最后的胜利的。
黄诗友说完这些,大家都沉默着,仿佛被他带到一个遥远的世界。
黎志鸿深情地用左手摸着岩壁上的纹路,深情地轻轻念道:“石缝藏着星,溪水载着魂。”萧逸云立马心领神会,把这两句诗写在日记本上,并撕下来放到黎志鸿衣服的口袋里:“帮你记下来了,这是金鞭溪、也是红军教给我们的诗。”
萧逸云看到黎志鸿发亮的眼睛,他已经被红军克服困难的精神深深感染,相信他的家务事会处理好的。
夕阳西下暮色降临,余辉洒在金鞭溪上,波光鳞鳞美不胜收。远处的山峰开始模糊,只见金鞭岩的轮廓还清晰着。
萧逸云他们带上满满的收获,也怀着深深的敬意踏上了归途,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大庸很多美丽的景色,更是有了红军战士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些都将在他们的诗歌中生根发芽,盛开出绚烂的花朵。
晚饭后,墨河社长一行人和大庸的诗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感谢他们一路的热情引导,这次采风让他们大开眼界,品味了美食,体验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更是领会了红军的革命精神。墨河社长也欢迎大庸的诗人们到常德去采风做客。
在夜色中汽车缓缓离开美丽的大庸,朝常德方向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