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AI浪潮中的诗意“潜越”
 
AI浪潮中的诗意“潜越”
  文 / 桂汉标






      ——浅读黄鹏的诗集《灵犀图腾》



 
 今年11月8日记者节,在花都参加我的新著《AI花讯》(诗集)读书分享会时,我结识了黄鹏教授。他在会上热情洋溢地作了《诗心古今:从九龄风度到AI花讯》的发言,给我留下了印象。分享会后,黄鹏告诉我他的一部诗集《灵犀图腾》,即将列入第二辑“花都文学丛书”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写些意见。在我返回韶关后的几天,便在手机上读他发送来的这部即将付梓的书稿。
 在当今AI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重塑文学艺术的生态。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在这股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广州工商学院教授、“潜越派”诗歌的倡导者与践行者黄鹏的诗集《灵犀图腾》,正是以一种高度自觉的“潜越”姿态,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精神在技术时代的深度与韧性,并指明了一条“借助AI又坚守本心”的创作之路。


   ◆学者诗人的文化“熔铸”智慧◆


   黄鹏的诗歌深深扎根于传统诗歌的土壤,但绝非简单的复古。作为一位学者型诗人,他的创新体现在一种“文化考古”般的“熔铸”智慧中。诗集的第六辑《轩辕经纬》便是最佳例证,“以律绝词牌熔铸时代脉搏,以古典韵格承续华夏基因”。
   这种融合能力,源于他自觉的东西方诗学滋养。他在后记中坦言,屈原的瑰丽、李商隐的幽微,与艾略特的荒原、佩索阿的牧歌、特朗斯特罗姆的隐喻,共同铸炼了他内心的诗学图谱。因此,他的诗歌语言既有古典的凝练与音韵之美,又充满了现代的哲思与隐喻锋芒。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尝试在“岭南的榕荫与珠江的潮汐之间,找寻属于自己的声口和音高”,将宏大的文化思考扎根于具体的“在地性”经验中。这使得他的诗歌在传承古典诗学的同时,又具备了与当下世界对话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AI可以快速生成格律工整、辞藻华丽的诗行,却往往带有一种“AI味”——情感真空、经验缺失、安全叙事。而黄鹏的“潜越派”写作,在某种方面对这种“AI味”的消减,其核心武器,正是源于生活的“肉身经验”与超越逻辑的“神话思维”。
 为了让诗歌拥有可触摸的温度,自然要拒绝“数据拼贴”。AI或许能概括“南海沉船很有历史感”,但无法复现《南海沉船》中那种跨越时空的在场感:“宋代船工的指印/正与我呼吸交融”。这不再是冰冷的历史陈述,而是一种肌肤相亲的“通感”,是将博物馆的防弹玻璃化为无形,让历史与当下在呼吸中交汇。同样,在《大角湾渔火》中,“贝壳的耳朵里/还留着昨夜风暴的私语”,将自然的痕迹转化为可聆听的秘密,这种充满灵性的观察,是AI的数据库无法生成的生命体验。
 黄鹏以“神话思维”超越“安全范式”,赋予万物以灵魂的深度。AI擅长逻辑归纳,而“潜越派”则致力于重建万物有灵的诗性宇宙。在《凌霄岩》中,“钟乳垂钓三亿年/钓起地心深处的秘语”,地质时间被赋予了“垂钓”这一充满意志与目的性的神话动作。在《时序书:二十四节气诗笺》里,“种子在冰川腹中打坐/雪崩时吐出整个春天的咒语”,生命的抗争被升华为一种充满东方哲思与言灵力量的宇宙事件。这种“危险审美”,打破了AI依赖的因果链条,让诗歌回归到其最古老的源头——一种对世界充满敬畏与想象的神秘回应。


 ◆“潜越”是一场虔诚炽热的修行◆


 作为“潜越派”诗人,黄鹏的创作理念本身就是对“AI味”的超越。他将诗歌视为“一场虔诚而炽热的修行”,这种精神姿态贯穿了整部《灵犀图腾》。
 黄鹏对“潜越”给出了精辟的阐释:“潜,是向下扎根,倾听泥土中根须的密语与疼痛;越,是向上攀援,迎向天际线的光亮与开阔。”这种“潜”,是敢于潜入AI回避的黑暗、痛苦与“无意义”的瞬间;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偶然的译者,一个手持空瓶的接水人”,他认为真正动人的诗句“并非写就,而是降临”。这种谦卑与虔敬,使他得以突破形式的围墙与文化的边际,实现精神的“潜越”。在《海心城堡》中,“在潮汐的边界垒砌寓言之城”,这种神话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实验,正是对“安全叙事”的打破。
 面对AI的冲击,黄鹏在《灵犀图腾》中展现的,是对诗意的本质——即对人类境遇的深切关怀——的坚定守护。而这种守护,恰恰体现在AI无法企及的、对生活细节的亲身感受与捕捉上。
 这种源于亲历的温度,在《边缘的冲突(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黄鹏并非居高临下地怜悯,而是平视着“尘隅百相”,他笔下的“被遗忘的人群”不仅仅是符号,而是“尊严与屈辱猛烈相撞”的生命个体。AI或许能描绘出“破旧衣衫”和“满面风霜”这些表象,却写不出“是陷落于命运,还是朝向微光生长?”这种源自共情的内心叩问。AI的概括性叙说,抵达不了这种在具体困境中对人性选择的深切凝视。
 如果说《尘隅百相》是深度的观察,那么《凌晨 4 时:江门雅瑶休息区》则是无法被模拟的在场。这首诗是生活的切片,是亲身感受的结晶。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凌晨时分的温度与质感:“如年轮荡漾的汗渍”、“不节律的呼噜声”,以及那段关于空调的朴素对话——“不好意思,就是不要太舒服!这个时候人容易困啊。”
 这正是AI的概括性叙说与诗人亲身感受的高下之别:AI可以告诉你一个卡车司机很辛苦,并罗列“疲惫”、“责任”、“梦想”等标签,但它无法让你在凌晨4点的休息区,感受到那份“比载重更重的梦想”,并因一句“原来如此!”而心头一颤。AI在数据库里搜索“共性”,而诗人则在具体而微的“个性”中抵达了普遍的人性。这种“潜”入生活肌理的写作,正是“潜越派”诗学的根基,也是对AI冰冷逻辑最温暖、最有力的反驳。


   ◆力求成为AI的“先驱”而非“对手”◆


  在AI时代,黄鹏及其“潜越派”的写作,为当代诗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其核心在于,我们不应将AI视为单纯的对手,而应确立一种更积极的姿态——成为AI的“先驱”与“语料”的创造者。
 坚守“人”的主体性,深耕不可算法化的领域。黄鹏的创作告诉我们,诗人的价值恰恰在于AI的短板之处:独一无二的肉身经验、复杂幽微的人性洞察、天马行空的通感联想、以及与历史和自然神秘交感的能力。这些是AI无法模拟的“灵魂光晕”,是诗人必须守护并深耕的10%的原创领地。
  将AI视为“笨拙的模仿者”,在“潜越”中引领审美。当我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意象或叙事风格——如“渔火是盖在浪尖的邮戳”或“宋代船工的指印/正与我呼吸交融”——并因其独特性而被AI学习时,我们便已成为了它的“先驱者”。AI的存在,反而像一面镜子,更加清晰地照见了人类原创的珍贵与价值。
  从“借助AI”到“超越AI”,在社群中共同探索。黄鹏并非孤独的探索者。作为“三度诗社”的同仁,他们共同追求“度诗情、度诗意、度诗境”,在俗常与深邃、口语与古典、自我与时代之间,寻得一处可驻可跃的“第三度”。这启示我们,在AI时代,诗人们的集体探索与相互砥砺,将成为抵御技术同质化、保持创作活力的重要力量。
  《灵犀图腾》及其代表的“潜越派”诗学,是一部在AI浪潮中完成诗意“潜越”的新作。它不仅是黄鹏个人“潜”与“越”交织的星火与刻痕,更是一幅以词语为经纬、以灵犀为血脉的精神图腾。它启示我们,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诗歌作为“生命对生命的低语与致敬”,其价值永恒。正如黄鹏在后记中所言:“诗虽成册,灵犀未竟。路在诗里,图在腾中。” 这,或许正是诗歌在未来的光芒所在,也是每一位当代诗人可以追寻的路径。

   (2025年11月19日于风度诗城)



2025/11/19 11:39:28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048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