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诗连三地AI潮
 
诗连三地AI潮
  文 / 唐学连
 





    ——五月诗人花都、东莞文学交流随记



        一

 十月小阳春,刚立冬的粤北,温度不冷不热,适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恰好,今年五月诗社与花都“24小时书店”,有一个关于诗和阅读的约会未赴,顺道还可以去东莞探望正在跟岗学习的五月诗友林沁。经过一番商议,我们决定由五月诗社社长胡列志亲自开车,载上桂老师、我和陈秋娣一行4人于11月8日前往花都。
 这天早上,天空飘起细雨,带着点点凉意,提醒人们冬天来了。胡列志和我吃过早餐后接上桂老师和陈秋娣,到诗社车库去拿桂老师专门为此次活动而准备送给花都和东莞文友的书。其中有他好几种个人专著,也有诗社今年刚出版的社刊《五月诗笺》,还有浈江作协今年主编出版的一套《风度荟萃文丛》,以及一些适合放在书店里供人阅读的书籍。这些书加起来满满当当装了2大纸箱。
  说起来,这是我们第三次去花都了。早在2018年、2019年之间,我们五月诗友就先后两次组团去花都开展文学交流和采风活动。这条文学纽带的建立,靠的正是同是韶关学院毕业生江永强、郭利群伉俪和刘鹏三位五月诗社诗友。江永强现是花山镇平龙新时代社区大党委副书记、南国书香节优秀阅读推广人、广州总工会“悦读圆梦”公益代言人,还被评为花都好人,长期致力于文化公益事业。2011年江永强在韶关学院求学时,便加入了市青年文学会和五月诗社,曾在《诗刊》发表一整版诗作。刚毕业便应聘进入《河源晚报》当记者,并出版了个人诗集《云的内心》。在那期间,他多次跟随桂老师参加文学夏令营等文教扶贫公益活动。当他看到偏远山区的教育落后状况时,便萌生了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帮一把”的初心,也促成了他后来毅然辞掉“旱涝保收”的公职工作,全身心创办“24小时书店”。迄今为止,江永强算是将桂老师文学扶贫公益精神传承和发扬得最出色的践行者。以他自己的话说:“桂老师,你当初种下的慈善种子,如今在花都已枝繁叶茂了。”而关于他的事迹真要说起来,可谓是“一匹布那么长”,就在11月9日,他刚被“人民日报”以《广州花都:以党建为魂破局攻坚,以民生为大融合发展》为题报道过。
  江永强的爱人郭利群,也已经出版好几本个人专集了。我记得,在2012年五月诗社30周年庆典上,她当着包括叶文福、周良沛等全国著名文学大师的面发言的场景。那时即便她还没有毕业,但也毫不怯场,清脆、流利的发言,给在场的文朋诗友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为媒”结成“诗伉俪”,真可谓“珠连璧合”:江永强做文化公益事业,郭利群是乡村干部,夫妻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而今的爱情结晶是一女一儿,组成一个大大的“好”字,是花山镇的优秀家庭。
刘鹏是一位在新闻行业干了36个年头的“老记”。他自1989在韶关大学校团委主编《烛光》时,桂老师就关注到了他,并在《五月诗笺》上为他出了一期专版,力推这位文学新星。后来他先后在《广东煤炭报》《花都市报》《花之都报》《商业时代》《花都警讯》等报刊任职,一直在新闻和文学的路上并轨同行,跟桂老师也一直保持着联系。2018年9月,他创办了《小主人报》新闻学校花都分校,自己兼任校长、指导老师。
 此行,将是诗心文魂第三次相聚交汇,我们相互充满期待……


      二

  一路上风驰电掣,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竟然比预计时间提前十多分钟到达。在等候江永强的间隙,我们趁机参观了花山镇平龙新时代社区里的图书馆、24小时读书吧等。可能是临近中午,图书馆里读者不是很多,但干净宽敞的场地,让人莫名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是一种享受。
 中午,江永强和刘鹏陪我们体验了新社区的自助式饭堂。饭堂里人声鼎沸,放眼看去,大多是家长带孩子在就餐。菜是一小碗一小碗的,这样既不会浪费,又能品尝到更多美食,确实是别出心裁。江永强告诉我们,饭堂价格不贵,对外开放,不想做饭的社区居民和附近的学生都可以前来就餐,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送餐上门,真的很方便。而且这里毗邻广州白云机场,学校、市场、公园、书店、卫生站等等设施齐全,能满足居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尤其是这个小区将岭南传统村落的“榕树”文化与“花”元素融入社区规划,打造出独特的“榕”和“花”文化体系,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融得进新家”。听完介绍,我们都羡慕不已。
  下午,桂汉标《AI花讯》读书分享会活动就在平龙新时代社区图书馆进行,江永强是本次活动主持人。来参加活动的有花都区音乐家协会主席黄小华、芙蓉诗社原社长任洪涛、花都区洪熙官文化研究会会长洪国华、广东培正学院法学院副教授、诗人沈鱼 、广州工商学院关工委主任、教授黄鹏、花都区空港学校校长宋文杰、新和小学副校长江雪婷等文学界、教育界大咖,以及社区居民、孩子共百来人。
 活动以六位孩子上台朗诵诗歌开场。来自空港学校的喻心月和新和小学的卓雅莹等6位同学先后为大家来朗诵了《诗意中国》和《AI花讯》中精选诗歌。几位小朋友的朗诵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让我们大为震撼:想不到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就有这样的朗诵水平,真的了不起。
  桂老师在分享之前,将他从韶关特意带来的一批个人著作捐赠给了花都图书馆。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吴薇薇向桂老师回赠了证书,感谢他对花都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由于当天恰好是“记者节”,桂老师结合记者工作特性,从“记录”开始讲起,阐述了记录、新闻与文学的关联,他说:“记者的工作是记录当下,而文学的记录可以是即时,也可以是跨时空记录……我们要用真诚的文字,记录生命中的微光,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让这些微光和美好、感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他结合书中《AI时代来了》等作品,解构了科技对人文的冲击,以“算法与代码,硅与光交织”的意象,探讨人类在技术革命中的定位,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忧思与期许。他以自己对AI的运用为例,倡导诗人作家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也要接纳新时代新写作态势。希望大家可以使用好AI这个新技术,记录真实的个体生命——花讯,并与世界真诚分享,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列志上台分享时,他那风趣幽默的讲话风格,引得全场一片欢笑声。他首先赞扬了几位小朋友的朗诵,对江永强夫妇用心举办这场活动表示感谢。在介绍了五月诗社现有中国作会员10人、省作协会员80余人以及创作出版刊物等情况之后,还分享了与江永强、郭利群夫妇的相识故事。重点是他把韶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人、美景、美食等好好推介了一番,如号称离星空最近的山峰——广东最高峰石坑崆,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在唐诗三百首中占第一首的大唐名相张九龄,以及风采楼的纪念者余靖,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菜谱的冷水猪肚等等。胡社长的分享让江永强都忍不住调侃:“胡社长是妥妥地韶关印象宣传员,刚才的发言应该全程录像,发给韶关市委宣传部领导看看。”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花都文友黄小华、刘鹏、洪国华、沈鱼、黄鹏、宋文杰、江雪婷等人也纷纷上台分享了各自对AI的看法和运用。我对黄鹏教授的发言印象尤为深刻,他对桂老师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概括五月诗社是“在当代中国诗歌的版图上,五月诗社是一种现象级的存在。”他说:“五月诗社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心赓续。它不仅在岭南诗坛孕育出独特的‘粤北风景’,更如一脉不熄的薪火,在时光中燃烧升腾。初心未改,恒心未辍,进取未止。桂老师让我们看见:一生执于一事的辽阔。诗人或许会老去,但诗歌永远年轻;时代在更迭,而诗心始终在场。”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80高龄的芙蓉诗社原社长任洪涛老先生,他为了欢迎桂老师的到来,专门写了一首古体藏头诗,并在台上亲自吟诵。他那洪亮的声音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赢得台下一片热烈掌声。
  欢乐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这场活动持续了2个多小时才结束。当社区街坊和孩子们开始撤退,文友们却还意犹未尽。江永强便安排了韶关五月诗社和花都作协的文学交流座谈会,并邀请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斗导航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昊华出席。彭昊华特别介绍了该公司AI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表示科技应该结合文学和教育,推动科学普及。
   由于第15届全运会在广州召开,郭利群作为乡镇干部非常忙,周末都要正常上班,但她还是抽空前来参加。座谈会上,两地20多位文朋诗友齐聚一堂,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谈创作,谈采风、也谈AI在生活、工作和文学上的运用。文学的话题一打开,就像哗哗流淌的水龙头,关也关不住。眼看着到了晚餐时间,大家还谈兴正浓,又将座谈会转至饭桌上。一顿推杯换盏之后,五月诗社和花都作协的诗人作家们关系更加亲近,都成了微信好友。
   或许是为了让我们提前进行文学采风,江永强、郭利群带着儿子,与洪国华一起陪同我们欣赏了花都湖的夜景,见识了花都最贵的楼盘。洪国华担起了临时向导,一路详细介绍。桂老师此时想起几年前来花都湖的场景,不由笑道:“你们知道江永强的儿子是怎么来的吗?就是他围着这花都湖跑出来的。”我们听得哈哈大笑,江永强马上接着说:“是啊,我当年就是绕着这花都湖跑了500圈,才生了我这个儿子哟!”我们听了笑个不停,郭利群也笑着嗔了江永强一眼:“就你神!”
   因我们约了东莞作协副主席林汉筠和诗友林沁 9日上午去东莞,另外,五月诗社副社长、浈江区作协主席粟立新也会从深圳赶去东莞与我们汇合,我们只得临时改变行程,取消了花都的第二天采风活动,与江永强夫妇、刘鹏依依告别,相约再会有期。

 
      三

  上午九点半,车子上了去往东莞的高速,车子明显多了起来,气温也仿佛回到了夏天。我们在车上为昨天的活动开了个简短的总结会,谈笑间不觉已到莞城,又比预期时间早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当桂老师打电话给林汉筠告诉他我们已经到达时,他还在凤岗家里,惊愕地说:“不是约的11点半到吗?我现在马上飞车过来,你们先到东莞文联等我。”
   林汉筠是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二级,东莞市作协副主席,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多部专著。认识他,是2年前他在凤岗对武江的对口帮扶时,还与五月诗社共同策划举办过“诗意漫武江”征文活动。这次本来他正在湖南邵阳老家建设新房子,一听我们要去东莞探望他,就专程从湖南赶回东莞招待我们。在林汉筠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东莞作协办公室,听他介绍了新大众文学素人写作培养情况,并相互赠送了新出版的书籍。此时,粟立新已从深圳赶来,林汉筠就带我们去参观了清代“岭南四大园林”之一——可园。
   小巧玲珑、设计精巧的可园,据说是清朝时期东莞博厦人张敬修为了给其老母亲养病所建。可园构思巧妙,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占地三亩三, 建筑物分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园。主要建筑名可楼,底层大厅名可轩。楼阁为水磨青砖结构,红砖阶,缀以花台、花径、假山、水池,由环碧廊贯串,构成整体。轮廓幽美,风景怡人。内有保存完好的当时东莞最高楼,据说站在楼上可统览那时候的全东莞风貌。可园是保存较完整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具有岭南园林的代表性。
  中午,我们在可园附近就餐时,初步见识到了东莞的繁华——餐厅内九曲回廊式的几个大厅里座无虚席,就连包厢里也是人满为患。我们穿梭在像赶集一样的人群里,来来回回找了好几次,才找到我们吃饭的包厢。听东莞作协专职人员谢莲秀女士介绍,这个餐厅是莞城历史最悠久、菜式最地道的餐厅,每天基本上都是满座,要来吃饭都要提前订位。自三年疫情之后,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消费场景了,我们不免感叹:“这才是生意兴隆的样子啊!”
  来东莞,肯定是要到“东莞记忆”里走一走的。在这条修旧如旧的老街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民国时代的东莞。街道两边骑楼式的建筑、稍显昏暗的店铺、茶楼,让人突然觉得生活进入了“慢”节奏。而如“蓝染”等各种留在历史书上的非遗,又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街边一条正在引流的小溪,几座单孔拱桥连接,两岸绿树郁郁葱葱……在这个“制造业之都”,能保留有如此清爽自然景致,彰显了新的文明发展理念正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一步步落地铺展……


       四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这里指的是一个面积83.4平方公里的小镇,位于东莞市南端,珠江口东南岸。可别小看这个镇,虽面积不大,但人口超百万,且经济总量排在东莞市前列。
  我们到长安镇来,跟此地经济无关,主要是来探望从乳源而来跟岗交流学习的林沁。林沁是五月诗社校园部副部长,是我们的诗友。韶关乳源县是长安镇的教育对口帮扶对象。早在几年前,长安教育局就派出100多位优秀教师到乳源支教。此次,林沁带领15名教师到长安跟岗,也是来学习的。
林沁在长安中心小学驻点。我们到达时,林沁与之前在乳源县支教过的长安振安学校书记苏军权、长安镇第一小学教师袁瑞纲、长安镇中心小学教师吴碧芬已等候多时。大家见面打过招呼之后,立即开始了简朴的座谈。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诗人作家到学校来谈教育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作为有着多年“新诗进课堂”文学扶贫经验的五月诗社来说,到学校谈教育,确实是“两个钱的花生——有得剥(驳)”。尤其是对于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在韶关市教育局任督学多年的高级教师胡列志来说,到一个小学来谈教育就是信手拈来。座谈会上,我们从支教和跟岗说起。据林沁介绍,近年来,长安教师支教团在乳源积极开展培训、讲座、示范课等活动,受惠教师5413人,受惠学生33507人。而通过此次跟岗,林沁不得不承认,偏远山区的教育和珠三角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拿她带来的15位跟岗教师来说,有些人还因教学水平达不到当地校方要求,只能作为辅教老师,一边旁听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一边做些辅助工作。不过他们来这里的4个多月时间,也已经做了45个项目。
   三位曾到乳源支教过的老师分别简述了各自在乳源的支教故事。其中在乳源桂头镇小学支教的吴碧芬说:“支教中,我发现山区的学生很淳朴,也很怯懦,需要更多的爱和耐心去鼓励和支持。而通过比较,我才发现,自己在珠三角做教师好幸福。不过去支教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留下很多难忘的美好回忆。可谓‘一次支教行,一世乳源情’……”
  教科学的袁瑞纲老师表示,乳源的风景很美,美食很多,但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不太重视科学这个课程,在支教过程中颇有波澜起伏。但在他带领学生,代表韶关市参加省级比赛拿到一等奖之后,大家都开始努力思变了。
  苏军权作为支教带队组长,需要事无巨细地指导、照顾所有支教老师,涉及到教育和人事等方方面面。他认为,支教需要教师和学生双向奔赴。各位教师应该借助省委的15年支教规划,各自磨练和提升自己。支教既是把爱洒向山区学生,更是自己教学生涯的一次成长。因而凡是支教回来的教师,再次面对长安本地学生时,都显得比较轻松。苏校长很怀念乳源的优美风景,他曾去攀登过乳源最高山峰,看到了最美的云锦杜鹃。
   在把从韶关带来的书籍送给长安中心小学和在场几位教师后,胡列志开始关心林沁在长安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当他听说当地教师和校方领导给予她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时,对苏军权等人表示了感谢。随后,他从林沁联合五月诗社在乳源学校开展“新诗进课堂”取得的斐然成绩说起,阐述了文学和教育的关联,也道明了我们此次的来意。他还根据自身30多年教育经验,深刻剖析了偏远山区的教师、家长、学生对学习的观念和态度,认为要想缩短两地教育差距,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桂老师分享了五月诗社40多年的文学扶贫经历,并建议长安学校也将新诗教育推进课堂,让学生早早接受文学熏陶,以文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粟立新则根据自己带娃(孙子、孙女)体验,分析了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
  座谈会结束后,已是夕阳西下时。林沁说当地的莲花湖公园风景很好,此时去正当时。我们顿时来了兴趣:必须走起啊!外出不就是为了赏景品美食吗?
  莲花湖面积并不大,与韶关芙蓉山中的拾贝湖差不多。她像一位恬静的少女,静卧于莲花上脚下。环湖道上林荫漫道,游人如织。湖面波澜不惊,远处住着最富有村民的高楼倒影水里,钢筋水泥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让对立统一的矛盾具象了。一座半圆拱桥耸立湖尾,跟倒影形成一轮满月,是游人拍照打卡首选之地。而停靠在岸边的十多艘快艇,应该是为那些想释放冲浪热情的人准备的。不过此刻时入初冬,湖水清凉,只能静待明夏来客。莲花湖虽小,但在寸土寸金、到处是工业厂区的长安镇里,能有这么一个集休闲与运动于一体的公园,是多么难得。
  用了几部VIVO手机,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VIVO大厦楼下吃饭。站在楼下抬头望,三栋用钢筋玻璃铸就的椭圆形大厦高耸入云,让人觉得自己格外渺小。胡列志代表五月诗社给林沁送花,给热辣辣的湘菜更添了一道余味。
  饭后,粟立新要赶回深圳继续她的带娃之旅。林沁却带我们4人参观了楼上的图书馆。图书馆设计独特,成人和孩子阅读区分开设立.里面一格格阅读空间,像办公卡位,很好地保护了读者学习和阅读的私密性。看到这么宽敞、清净的图书馆,我们忍不住感叹与倾慕。
  10号早上,我们谢辞林沁继续游玩的热情邀约,打道返程。路上,胡列志说带我们顺道去见见他一位在英德带孙的老同学陈水金。驱车200多公里到达英德后,陈老师携夫人和孙子,热情招待我们吃美味的牛肉火锅。老友新朋相见,话题少不了雅俗交杂今昔交互,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忘了跟陈老师一家合影留念。
  人生会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人,有些人和事会在各自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于我们这些草根而言,这一次以文学串连三地之行,说不上世人常在梦境与现实中念叨的“诗与远方”,却也算作坚持诗旅大半世纪中一个美好瞬间吧……

   (2025年11月18日补记)





2025/11/22 12:21:43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1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271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