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月的某个深夜,打开久违的诗社网页,一首清新温婉的歌曲沁入耳膜-----咦!这是什么歌曲?怎么这么入耳?细看之下,原来这首名叫《五月》的歌曲还是五月诗社新出炉的社歌。哈哈!没想到连桂老师也学人炒作,请来枪手写社歌,为诗网撑门面。难得!
不对!后来搞清楚这歌曲作者李献玉不是枪手,是桂老师的学生,是我们的社友。对我这个曾经长时间痴迷音乐而终究一无所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发现,于是格外的自豪和敬佩。那段时间,只要在电脑前,我就会无数次地打开五月诗笺首页,聆听这首深情款款、气定神闲的歌曲。
爱屋及乌,便陆陆续续在诗网上读了李献玉的一些散文,看了桂老师写的序和作者的后记,直到大年初四参加诗社活动,盼望中的《湘女如玉》才被桂老师送到手中。
阴森可怕的树林里,年幼的小主人砍柴受了重伤,血流如注,在生命危急之时,相依为命的刁黄狗才才痛苦地低吼,默默地流泪------
初出远门的14岁少女在火车站被坏人緾上无法脱身,在售票窗前,强作镇定的少女寻找着稍纵即逝的一线生机------
一个在文学杂志作编辑的作家给一个在贫困山区的文学少年回了一封信,收到信的小女孩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她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支持和鼓励------
年少辍学,为生活奔波挣扎的15岁小女孩,历尽曲折来到老山前线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面对烈士的英灵许愿:今生一定做个好人------
一个长发披肩的音乐人以成名为要挟,穿着睡衣样的丝质衣服,扑向一个15岁的美丽而柔弱的女歌手------
一个吃了老鼠药的父亲在不肯出手相求的子女面前口吐白沫,瞪着两眼绝望地死去------
一个叫雨的女孩十五年间执着地寻找着一个叫风的男孩------
只是肚子痛的五岁妹妹被医生的一支青霉素打死在病床上-----
美若天仙的不足十五岁的赛玉笑对死神,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和亲人依依惜别------
这些不是影片或者小说中虚构的场景,而是作者生命历程中的血与泪的真实。苦涩得令个扼腕,真切得令人回味。毫不夸张地说,阅读《湘女如玉》的过程,是一个被洗涤,被感动的过程。
尼采说:一棵树要长得高,接受更多的阳光,那么它的根就必需更加深入黑暗。作者贫苦的出身和漂泊动荡的成长经历,正是对这句朴素之语的最好诠释。“当小伙伴还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时候,我已经上山砍柴,下田扦秧了。别人吃白米饭,我的碗里却是青菜汤上飘着几颗饭粒。”作者初中毕业便加入了南下打工的人潮,给人洗衣做饭,做粗重的体力活,后来考上剧团,做了歌手,可生活仍然失落和迷惘,看不到一点希望。最后,在别人的白眼中,在理想的感召下,一个完全没有接受过正规高中教育的人,考上了大学,并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音乐工作者,一个被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一个优秀的有良知的作家------一棵被苦难压迫的种子,终于在黑暗中破土,一个被命运亏待的人更深地体悟了命运的真谛,一个缺少爱的庇护的人奉献着更多的爱,一个在烈士墓前发誓做一个好人的少年,在浮华的人世间绽放着美丽的人格之花------
正如认识李献玉已经22年的桂汉标老师所言,李献玉是他所认识的众多文学发烧友中,一个真正靠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最贫困的山村走出来的,已取得喜人成绩的作家。对于李献玉的成功,人们可以有很多的解读,但我想归结为:“梦的感召,爱的牵引。”
佛教认为,人生是有苦谛的。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苦的体味和超越的过程。苦难每天吞噬着无数的生命,埋葬着各式的灵魂,而新的生命和新的灵魂又前仆后继向苦难挑战,向命运呐喊------苦难的黒暗漫长的旅程是难于穿越的,苦难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没有梦想的翅膀,我们何以飞越命运的深渊;如果没有爱,苦难的人生将会更加暗淡和悲凉,像《凝重的山村》里吃老鼠药死去的父亲的堂兄,在自家梯子上吊死的张伯娘。
二十多年来,不管生活如何磨难和变故,李献玉一直没有背弃14岁时就已萌发的文学梦,抱着“用文字记录生活”的非功利心态,怀抱信念,坚持写作。她从小就懂得爱和担当,为减轻母亲的负担选择辍学,为苦命的二姐远离故土放弃事业,对于乡亲,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同事,她都有着更深沉的爱。她没有忘记自己在烈士墓前许下的诺言,在风雨如晦的现实中,坚持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大写的人。
正是这样二十多年如一日用梦想擂响心中的战鼓,用爱弥合生命中的裂痕,她才站在了生命的高处,照亮了晦暗的人生旅程,照亮了身边的人,照亮了她的气息所及的那一方天地。是的,生命虽然多艰,但奇迹也非绝无可能,只要你怀揣梦想,敢于追求,不妥协,不气馁,不取巧,敢承担,你就有可能达到别人无法期及的高度,摘下生命中真正绚烂的花朵。正如英国小说家、戏剧家毛姆所言:人生实在奇妙,如果你坚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是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个体,因为没有文字的通道,我们根本无法去阅读。《湘女如玉》中的60篇散文,是作者30多年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从幼年的记忆碎片到为人师为人母的情感纠结,作者毫无保留地把她的世界、她的情感和盘托出。阅读《湘女如玉》,从她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惊叹时间流转中命运的变化无常,惊叹平实的文字背后的不平凡的世界,而最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则是作者在苦难中焕发出的人格力量。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作者的努力和勇气,让我们得以从一个不一样的生命旅程中去重新观照人生,重新审视自我,让我们重新去学习许多已经被我们忽略、被我们遗忘的宝贵的东西,比如感恩他人,帮助弱者;又比如善待生命,坚守尊严------
是的,为寻觅理想的孩子写一封信;为穷苦的学生偏一点心;给拿了别人东西的孩子扇一个巴掌;对教师节送礼的行为说一声“不”; 给年迈的老母亲说一声“来生还做你的女儿”-----这些细小的言行中,闪动着人性的光辉,情感的力量,埋藏着生命中最隐秘的因果。
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励志的故事,但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是已经旧得发白,就是已经远得飘渺,而李献玉的故事近在眼前,我们耳闻其歌声,眼见其真容,这是一种幸运,我们庆幸,在这个酷寒的冬天,仍有阳光打在脸上,在这个庸常的世界里,仍有湘女如玉,仍有大爱如风------
201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