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前夕,电视荧屏报纸头版滚动报道各级党政官员登门访贫问苦。于是想起《扶贫丰碑》(花城出版社)。
“扶贫丰碑”,生活中是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立起,诗人黄承基将它化作诗报告。
曾记有位外国女学者在世界环境论坛大会上说:贫富差距拉大,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英国首相布莱尔视贫困饥谨爱滋病肆虐的非洲为“世界良心上的一块伤疤……”关于贫富差距,国际基尼系数安全指标标准0.4,而我国2002年已达0.454!作为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大国执政党的中共,已将扶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少年的梦幻/随背篓在瘦瘦的山道上摇晃/湿烟熏黑的石水缸/等着浓雾天缝里挤下的雨”在历史苍茫斑驳的大屏幕前,“——62岁,在生命的脆弱地带/走过来一位英雄式的硬汉”——黄承基笔下具有“共产党人的‘百姓情结’”“人格魅力”的陈开枝,挟带着时代主旋律,向我们走来!
当我读到“临山为界/遗失土地的通行证/缺土、缺粮、缺钱又缺电/这难道是革命的初衷?……为什么不能用减法削减香烟和啤酒的吸喝量去添加一份逃学少年书桌上的营养……化解生不如死的世纪怨……”心头立时涌起类似上世纪50年代初叶读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时的那份激动。
迄今我唯一一次与陈开枝近距离,是1993年11月25日下午在广州 “纪念萧殷同志逝世十周年暨萧殷文艺思想研讨会”的讨论会上。省作协领导趁机叫贫,他即表态多少元以下的事可找他。他在插话时还讲了一个有趣又十分耐人寻味的笑话,说一秀才与一蠢材就三七二十一还是二十七这个十分浅显的问题各执一词相持不下闹上公堂,出乎意料的是“明镜高悬”的县太爷却责罚秀才挨大板:“就是要让你从此记住:与无知者论争,不值!” ……于是我便也记住:有一个富同情心、幽默感和平民意识的高官,名叫陈开枝。
我注意到《扶贫丰碑》附录“审读摘要”中军旅诗人黄知秋的一句话:“诗人是报警的孩子”。我寄望黄承基永远是这样的“孩子”,因为他说过:“苦难是诗的本质/是诗最好的题材”——直面苦难是需要勇气的;“君”应无戏言。
敝人与黄承基素未谋面,只知他是红土地的儿子,供职于广东社科院文研所,为中国作协会员,勤于著述,热心出版工作。此之前,我不只一次收到他邮赠的书,揣摩得出,是个热情且有恒心的文人。敝人曾说过:诗的命运,取决其品位和人民性。如能得黄承基君认同,开心之至。
春节在遍地祝福声中翻页了。但愿帮扶贫困弱势群体之举不会随之划上句号。让大面积扶贫早日成为过去时,相信是诗报告主人公与作者及天下善人共同的心愿。
癸未年正月初五
【原载2003.03.19《南方日报•海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