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农禅并重 家风长存(电视专题文稿)
 
农禅并重 家风长存(电视专题文稿)
  文 / 吴贻才


              ——云门寺佛教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纪实
                        


    晨钟暮鼓、课诵梵音、殿宇庄严、绿树掩映,云门山大觉禅寺,座落在乳源云门山慈悲峰下,距韶关四十公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也是国内唯一农禅并修的生态寺庙和民间祈福宝地。

          一花五叶南宗独盛  旋兴旋废祖庭多舛

    云门寺由文偃禅师始建于南汉乾亨七年即公元923年,并由此创立了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与湖南沩仰宗、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南京法眼宗并称为“一花五叶”。

    文偃是慧能下七世弟子,属青原行思一系,初参睦州陈尊宿,后得法于雪峰大师。其宗风险峻,简洁高古。其中著名的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就是文偃祖师磨合佛学和岭南文化,为发展禅宗而提出来的,被称为“云门剑”、“吹毛剑”。

    在佛教的三乘教法内,不论何宗何派,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都是此岸和彼岸、生死和涅磐、烦恼和菩提这一终极问题。而在方法上,则是渐修和顿悟的问题。自东晋末年道生提出顿悟以来,顿、渐之争便成了中国佛教中的一个热点。顿悟之说虽渐被人们接受,但其理论体系的成熟和成为僧人们自觉修持的方法却需要好几代人的时间。六祖之前,道生和天台宗的慧思、智者大师等虽倡导顿悟,但同时也强调渐修。

    传统的佛教确认,人们若要修行,若要取证无上菩提,必须遵循信解行证的次第,也就是先具信仰,然后明解法术义理,再则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沿着次第禅门和般若观照的路走下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经等觉妙觉方转识成智,圆满无上菩提。

    只有六祖慧能大师把顿悟作为宗眼、宗风,作为自己传授的根本法门,又创立有相应的接人方法和手段,真正意义上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在六祖门下二传之后,南宗的顿悟法门,疾速地推展开,与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从盛唐的南北竞流发展到晚唐的南宗独盛。

    安史之乱使北宗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九十年后唐武宗灭佛,更是彻底地结束了北宗的存在。南宗由于大多建丛林于荒野山区,远离政治中心,过着自耕自足的“农禅”生活,经济上没有对城市供养的依赖。加上彻底的,不立文字的祖师禅,更没有如其它宗派那样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所以唐武宗的灭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为他们消灭了对立面,和对立面消失后所留下的广大传教空间。

    从文偃大师所承袭的雪峰义存禅师圆寂之年(908年)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禅师圆寂之年(1208年)止,云门宗经历了五代、北宋、南宋三朝整整三百年。这期间,在云门宗风铸冶之下,成就了多少英杰才俊,高僧大德。

    倒是后来因宋王朝的推崇敬重,将云门宗推到了至尊至贵的地位,其重心便由山林转到了宫廷、都市,由粗布麻衣,转为紫衣磨衲。这样,就将云门祖师当年的“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这种真参实证、刻苦求知的宝贵精神逐渐淡化,甚至忘失了。以至宋朝走向灭亡时,云门宗也随之断了香火。自雷庵正受禅师圆寂后至虚云老和尚兴灭继绝、续开云门的1944年,前后跨时七百三十六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云门宗灯灭焰熄,何等的空旷沉寂! 

    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禅宗尊宿和代表人物。他一身兼挑禅宗五家法脉,在福州鼓山之时,就接传曹洞,兼嗣临济,在后来于各处重建寺庙的活动中,又续开了沩仰和法眼二宗传承。1934年,虚云老和尚九十五岁主持并重修南华寺。1944年,虚云老和尚一百零五岁,得知云门古寺残破,尚存文偃大师肉身,于是决定重开云门道场。

    为庄严云门气象,虚云老和尚制定了严密的“规约”,其中共住规约二十二条,客堂规约二十八条,云水堂规约九条,禅堂规约三十二条,戒堂规约三十条,此外还有若干相应的规约。经虚云老和尚的努力,云门寺自重建以来虽受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却仍保持了禅宗祖庭的气象和规模,为诸方所共仰。

    1952年,虚云老和尚将云门宗第十三代之重任,嘱咐与佛源和尚。1953年六月三日,韦陀圣诞,佛源和尚于云门寺升座。自是檀信依皈,海众安和。

    然诸行无常,实莫能测,1958年,佛源因“反右”而蒙冤在狱。三年饥荒,又几饿毙狱中。1961年虽获释,仍受监管于南华寺。“文革”时,佛源和尚不顾性命,冒死护匿六祖灵骸。“文革”后,六祖真身方因之得复原貌。1982年,云门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寺庙,佛源和尚率四众往礼云门祖师,乳源县政府遂请佛源和尚还山。其时寺庙仅余老僧三人,残存殿宇亦为危房,经像法器荡然无存。

          重振宗风十方翘首  全面修葺七宝庄严  

    从1982年至2005年,云门寺先后由国家拨款和国内外信徒捐款全面重修,乳源县政府派出统战部副部长专门负责修建工程。长达二十三年的修葺工期,先后共投入资金两千多万元。

    寺宇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为中轴四合院式布局。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东西配殿以及南面的佛学院共同构成四面朝拱的建筑群。气势雄伟,殿宇精巧,高阁层轩,错落有致。

    天王殿,面宽三间16米,进深三间14米。正面中奉弥勒佛,后是韦驮殿。天王殿门楣上方悬挂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1983年手书的“云门山大觉禅寺”匾。门两边挂顺德岑学吕撰、虚云和尚书的“云覆大千界,门传不二宗”楹联。

    大雄宝殿,高约17米,面宽、进深各5间,均21米。正中安放释迦三宝大佛塑像。像前两尊一立一卧的佛像,为纯正的缅甸汉白玉雕成。两边墙上镶十八罗汉和诸天二十四圣大型彩瓷壁画。殿前后为月台,月台下是院墀,左右天井,四面回廊。大雄宝殿门楣上方悬挂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1983年手书的“大雄宝殿”匾。

    在大雄宝殿的两翼,左栋总称明月楼,上下两层,其中鼓楼三层,一路梵宇分三大栋,包括西归堂、功德堂、鼓楼、祖师殿、禅堂、方丈等。右栋总称旭日楼,上下两层,其中钟楼三层,一路梵宇分三大栋,包括报恩堂、客堂、钟楼、伽蓝殿、云水堂、祖堂等。

    法堂,高约7米,面宽15.05米,进深12.3米,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为法堂、戒坛通用,楼上是藏经阁,前抱厦为“雨花台”。堂外,两边设碑廊。碑廊后,左有北龟池,右为青龙池。堂后山坡是舍利塔和虚云纪念堂。
    
    寺前,距天王殿10多米处,是半月形放生池,弦长81.3米,矢26.7米,深3.5米,正中架3孔弓形“孝思桥”一座。

    寺院山门为石雕刻牌坊式建筑,正中是主门,上书“大觉禅寺”,两旁各有一扇侧门,左门上书“禅宗圣地”,右门上书“云门风月”。门前是水泥铺筑宽敞整洁的进寺公路。公路左边是小西天,建有小西天大雄宝殿和海会塔。殿堂后的释迦佛塔,为108层40多米高,是全国第一佛塔。

    云门佛学院,是佛源和尚一手兴建的。佛源和尚不负虚老重托,日夜筹度,事必躬亲,在辉煌云门祖庭的同时,还兴办云门佛学院,选贤任能,为培育后继人才呕心沥血。又恢复禅堂,规定禅堂每日必坐香六枝,冬季五七专精参究。早在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便有诗赞云:
           古刹千年几废兴,喜瞻佛日耀云门。
           殿堂坏后重重建,经像烧余渐渐增。
           叹赏林泉思旧泽,饱餐菰笋感深情。
           十方翘首宗风振,第一功劳在树人。
    2003年4月2日,82岁高龄的佛源大师升座五十周年退居,传位给明向和尚。这又是:佛法无边源流长远,明灯续慧向往直前。

    七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牟婆洛揭婆、五遏湿摩揭婆、六赤真珠、七羯鸡怛诺迦也。所谓七宝庄严,专以形容佛教建筑富丽堂皇,气象尊严。经过修建、重建和扩建的云门寺,远眺黄墙碧瓦,近看殿堂巍峨,寺规僧纪肃然,丛林古风犹存。

    云门寺既是佛门圣地、民间祈福宝地,同时也是乳源的一处旅游胜地。近年来,为了打好宗教旅游这张牌,乳源县委、县政府加快云门佛教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全方位打造这一具有乳源特色的佛教人文景区,全面挖掘、提升这一禅宗祖庭的旅游文化品位,努力创建4A级旅游景区。

    在旅游交通方面,对停车场进行了改造,扩大了停车场面积。在景区主要旅游点,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牌并设置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在旅游区的销售点里,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鲜明地反映出自身特点。而旅游厕所也达到了星级以上标准。这里游览秩序井然,安全设施齐备,清洁卫生良好,年接待游客(    万)以上。

          农禅并重生机无限  文化遗产深邃崇高

    今天的云门寺,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占地近180万平方米,常住僧尼400多人,拥有稻田300亩;旱地400亩;山林2700亩,其中自耕自种稻田30亩;菜地、果园50亩。

    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早在1000多年前,六祖慧能大师就有这样一首著名的谒语: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结;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认为凡挑水劈柴,穿衣吃饭,无非佛法。至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佛法与世事打成一片,从此便形成了农禅并重的禅门家风。

    虚云老和尚在重建云门寺的同时,汲取了南华寺、云门寺等祖庭旋兴旋废的历史教训,上追百丈芳型,近察社会环境,深知今后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经济必须在生产劳动之条件下,自给自足以谋解决,始克有济。于是购置田产,率领寺中常住僧人积极开展大规模的农禅活动,把寺庙办成农场。凡在寺共住者,均须垦荒种植。农具种子,由常住供给,收获时常住与各人共同分享。

    佛源和尚牢记虚老遗愿,五十多年来爱国爱教,虽屡经骇浪,仍以履薄临深的精神,秉承禅门家风,带头出坡劳动,坚持以寺养寺,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将云门寺建设成为当今国内佛教的重镇,可谓道风远播,德泽普被。

    全寺僧众在佛源和尚的言传身教下,于修禅的同时不忘耕作,除了上殿、过堂、参禅、修持之外,每天坚持出坡劳动。果园中、菜园里,和尚们埋头劳作,或锄草,或种菜,或浇水,或收获,斜阳金晖淡淡涂抹,地角田边缕缕青烟,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不但是农活,还有寺殿的一切杂务,包括电工、木工、绿化、供水等等,均由僧人自行承担。不仅保障了寺庙的自给自足,还时有富余的农副产品供应社会。

    云门寺文化底蕴深厚,道风影响深远。除了佛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和人类理性的反省有着深刻的见解之外。现存最珍贵的文物有文偃禅师的古佛印,以及南汉大宝年间的《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和《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铭并序》两块古石碑。其书法和雕刻艺术,堪称稀世珍宝。而碑铭记录了文偃禅师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北宋时期,云门宗师与士大夫关系密切,甚至于扭转了欧阳修等文学大家的排佛立场,并带动了不少优秀的士大夫主动与禅僧交往。其中有王安石、孙觉、彭汝砺、郭祥正、苏东坡、黄庭坚、蒋之奇、陆游等等。江西籍云门宗法嗣佛印了元,与苏东坡的友谊交往在千年禅林中无人不知无不喜闻。甚至还被后人写入了小说,大加离奇的渲染。现存的“斋堂”牌匾,就是苏东坡当年亲笔手书的摹刻。足见云门宗师对士大夫们乃至中国文化影响的深远。

    此外,寺院殿内或门楣悬挂的匾联,其中有原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于1984年手书的“大觉禅寺”。还有海内外许多著名佛教界人士的亲笔书赠。这些匾联均为木制,黑地,多为阳刻烫金字,匾缘雕纹饰。

    “云来鹫岭千山荫,门接曹溪一脉传”。山门前的藏头对联,道出了这座千年古寺的禅宗地位。禅宗的宗旨,虽说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却产生和为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如此的瑰丽,因其沐浴过禅的光辉,故深邃、崇高。并对当时和以后的禅文化乃至儒、道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世俗文化而言,更有一种超然和神秘的力量。
 
          佛门圣地纤尘不染  旅游胜境水澈风清

    云门山海拔1215米,峰高直插蓝天,常有祥云宝光笼罩峰顶,称为“秀顶奇云”,是乳源八景之一。而穿越寺后的紫竹林,沿百步台阶拾级而上,曲径通幽处,便是著名的桂花潭。这里山幽林绿、紫气蒸腾,一帘瀑布从百尺崖顶飞流直下,形如玉帛,蔚为奇观。因分一、二、三潭,又称飞泉三叠。每当桂花盛开的时节,这里暗香浮动,沁人心脾。佛门圣地,就竟至于如此的纤尘不染。旅游胜境,就竟至于这样的水澈风清,是因为禅的境界最贴近大自然么?
    云门寺佛教生态文化保护区,乳源仍在不遗余力地建设之中。

2010/4/5 19:45:1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57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67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