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觉香港繁盛美丽乃世界明珠,但作为千帆并举的百分百纯天然港产创作人,林夕却对家乡有着不一样的认识。他生于彼,活在此,既见证了香港回归十年历程,更步过了乐坛冷暖变迁,这朝夕情愫岂可三言两语尽诉,其眼下的香港又怎能以一“富”字作罢?
夕爷:不谈风月道现实
词人林夕神乎其技,被业内行外人都共识冠以尊称“夕爷”。 陈奕迅、古巨基、王菲、杨千嬅、郑秀文等乐坛一哥一姐能够驰骋乐坛多年,唱响港台内地,他功不可莫。敢问关注流行音乐的听众有多少不为其词所动、红了眼眶?他的词太美,乃至每逢一涉其人,大多挂同风花雪月。但最近主打的新书《我所爱的香港》却为大家呈现了另一个他,此乃继《原来我非不快乐》《曾经》以外,夕爷在内地重锤推出的杂文集。《我所爱的香港》的风格较于前两本书籍有所不同,当中收录了林夕对时政现象、社会实况的独到见解,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香港,而是全球视野下的香港——林林总总,微末突变,当地的文化、民生、政情、缺少与坚守,当下与过去均在林夕的观察下化作了铅字,活脱地呈现出我们所未能发现东方之珠的另一面。因此,如将林夕的词比作梦幻的诗篇,这一次正是夕爷从人们的梦生梦死中挣脱而出,正视现实直言不讳的最好证明。
“香港有病我未能医”
回归十年,香港不单变成了日本所谓的M型社会。泡沫经济,全民皆股;楼价飙升,轻视保育,盛载了回忆的建筑物相继消失;还有列不清的文化消费一元化、生活空间困迫、抑郁自杀渐成风潮等种种迹象通通在削减着香港的美丽。林夕深谙一切并身在其中,也正如《我所爱的香港》的开篇序言中梁文道云,香港是一个人人被广告变成“潮流羔羊”的地方,而林夕却正也是羊群里的一分子。
林夕自称从小很喜欢看香港地图,并把火柴盒当作楼宇,砌成香港的特色街道。他对每条走过的街道街名都有感情,所以要他移民失却在铜锣湾逛光碟店的乐趣,绝不可能。夕爷虽才华四溢,但亦非圣人,岂能对世事了无欲求?在众人追捧“消费文化”的香港生态里,林夕也养成了不可抑制的搬家瘾和换家具热。曾经有一段日子,香港人以为楼市是种只会升不会跌的市场,于是人人醉心炒楼,地产商带人参观新开发楼盘的“看楼团”变成了报名人数最多的旅行团。一向被视为脱俗的夕爷竟也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周末休闲的最佳消遣就是去“看楼”,在参观中寻求臆想,消磨一下午,换一次精神的满足。这些填补空虚的形式说罢是精神上的病态。林夕检讨私欲的缘由,替香港反思并自责——自己是过来人,又似乎仍滞留在进行时。用他的原话说“情绪病差不多等闲如伤风感冒”,尤其在这美如琉璃又脆弱得似是玻璃的大都市。
这样看来,香港确实是“病”了,尽管林夕写尽专栏却亦知晓自己“不能代医”,但这个执着的香港人,对于生己育己的地方,始终怀着最深沉的怜惜与温纯。所以他抛开风月,笔耕不辍,只为“病人了解病情所在”,对香港珍而重之,才会对倒退之事责而重之。
你有自己的“香港”
是的,很多读者在书中想要体味林夕的细腻优雅这次也许都会感觉失望。毕竟,社会评论并不是他的专长与优势,尤其又是这沉重的话题。未知合上书页的你,此刻会不会收敛起对香港的向往呢?但换个角度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港”,它绝非刻意特指传说那个以香料闻名的海港。林夕写香港乃因心系家乡。香港好与不好,皆是故土。因此,你也有自己的“香港”,无论你生于何方,身处何地,那片土地繁盛与否,它始终于你有着最特殊的情愫,有着和别处不一样的风光,也许仅仅只是唯心的一份熟悉,但这已经足够堪比起任何领域上的富庶,也只有基于这类想法的你才能像是林夕那般把家乡好的坏的都看在眼里。
如是这般,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夕爷的这本文字,虽则没有漂亮刁钻的文笔以及笼统人心的小情调无法打出在文学领域上的高分,但这份感动,你我都无法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