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诗社“周身刀”的人越来越多。近来杨振林的文章、歌曲,让我对这位诗兄刮目,这老哥的形象在我面前渐渐高大起来。张宗君的网络技术完全可以称为网络工程师,单看我们的诗网你就会不禁拍手。李献玉的散文让人荡气回肠,李献玉的诗歌叫人心驰神往,李献玉的歌声三日绕梁。还有,还有……
虞永新(外号虞美人)曾创造了一些流传的经典口语,创作了不少让男人心旌摇荡的诗句,就是这样一个财经战线的风流人物,还是一位难得的散文写手。不讲别的,只就这篇《诗酒结伴抒豪迈》,就让我叫好。
写这样大的活动,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记流水帐。而本文没有落入这个窠臼,时间、活动的脉络条理清楚,事件记述如串珍珠。写随记,为了把事情说清楚,还往往会平均使用笔墨,使得通篇平铺直叙,本文基本摆脱了这种毛病。各个活动的点面各有侧重,突出其鲜活与精彩。读罢全文,能让没有参加活动的人掌握基本全貌,并被活动的热烈气氛感染,比如我。我也在邀请出席之列,但因为工作的原因未能参加,本来就觉遗憾,读了本文几乎捶胸顿足。尤其是把我们的歌唱家湘妹子李献玉写地那样鲜活可爱,更叫人向往。虞美人写这篇文章,是下了功夫的。首先,是在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感知记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活动的过程,尽可能的获取和占有第一手材料,偷懒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其次,虞美人真正的被活动的热烈气氛感染激动了。唯有如此,她才会用心去分析去解剖许多活生生的故事和细节,才会在文章中写的如此生动传神。再次,在怎样选择“播报角度”,虞美人还是做了一定的考虑的。因为身在其中,过于投入就会显得视角太细,视野有限,所以,她大部分行文还是跳了出来,以客观的笔触娓娓道来,就使文章不至于泥于一孔之见。
因为虞美人写这样大型活动的文章还太少,所以有一些门道还是要再摸一摸。一,活动前的准备还是不足。我认为有四方面的功夫要做:1、对华文诗人笔会的了解,要深要全面;2、对华文诗人的了解更不能蜻蜓点水。有哪些诗人,他们是哪里人,他们的经历如何,有些什么作品,有些什么精彩的故事,最好连生活习性也能有所了解;(桂老师四月五日有一篇专门介绍东南亚华文诗人的文章《寻找灵魂的根与泥土 》,不知虞美人有没有读)3、对遵义这次会议的之前把握;4、关于活动随记之类的文章的阅读学习,也是必须下的功夫。二、在活动中,参与的深度有觉不够,尤其在与与会诗人的交往沟通上,可以说功夫太少。因为太少,就没有撷取到应有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显得单薄。一些闪光和抠人眼球的东西本来就在这里,可惜。三、前面我说了细节,但认真说,本文的细节还是不够精彩。其他不说,单说参与活动的五月诗社四个诗友的表现,着墨实在太少。说句俗语,你们有哪些出彩的地方,有哪些“笑料”,我想知,所有诗友都想知。因为线条粗了,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当然,其中最后一节是比较好的,因为有细节和个人独特感受,其它章节可能拘泥于此前发表的桂老师所写的有关报道,生动细节少了些,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四、写随记,还有一点相当重要的就是,与会人员的罗括。要齐、要全。一个是不能漏掉一个;二是人员活动的表现要不惜笔墨,包括言、行。如果这个因为收集的限制,造成偏缺,可用其他办法补救,比如介绍其作品,述说其故事,再把笔荡开去。
因为篇幅的限制,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能写到现在这个档次,已经难得,值得褒奖。有许多东西还要学习,有不少技法需要掌握,我们共勉吧。
2010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