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依痕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老师,我与她见面是在去年南雄市宣传部举办的一次征文颁奖大会上。第一印象是干练、坚定,蓬勃着青春的朝气。我之所以关注她,是因为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她写的《奶奶,我想要——》被评委主任桂汉标老师隆重推荐,并得到我们所有评委的一致认同,毫无争议地被定为成人组一等奖的第一名。当时,还有一篇散文名叫《南雄四香》,同样写得很有文采,内容丰富可考,也进入一等奖范围。后来在查看作者后发现这也是寒水依痕的作品,很可惜地被放到优秀奖之列。在颁奖大会上,寒水依痕代表作者群体做了精彩的发言,当时我还录了像。她的讲话热情、得体。记得她有一句话说是要感谢她的爱人对她写作的支持,这样使我对她产生几许敬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在桂老师的鼓励下,寒水依痕很快把自己的作品上传诗网,现在已有十几篇之多。其中一篇《你是五月的诗篇——G老师印象》,是那天颁奖会见到桂老师后的作品。站在一个师者的角度来评价寒水依痕,我敢说这是个在文学上和教学上都将会有所建树的青年。
《我为我们的教育脸红》,是寒水依痕4月20日的作品。背景是在看一个录像时,作者被录像内容深深激动而泪流,却发现在场的学生不但没有像自己一样被感动,反而发出刺耳的笑声。因而有这个命题。在文中,寒水依痕对学生的举动很感不满,认为此时的学生不应该有此不雅不良之表现。文章并不是到此为止,作者对学生的这些反应的原因作了探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乃至失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发出了“我为我们的教育脸红”感慨。是自责,是愧疚,当然还有深深的担忧。
自然,我们都希望学生能按照我们的设计健康成长。但事情并不是这样,教育不能模式化、批量化。“期望值”只是一个设计,一个蓝图,也就是说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只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指挥棒。即使分解到具体的小学六年级,这也只能是一个描述。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判某个学生是否达到“小学毕业”的质量。因为不能量化也不应该量化。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任何表现都应视为“合理”。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行为容易乖张,心理不稳定从而反复变化。看录像这个场合,要看现场情况,是在课室,一个班看,还是在大礼堂,几个班或者全校师生一起看;录像屏幕是大还是小,图像是清晰还是模糊;声音是否听得清;还有班级管理是否到位。之前的引导做了没有,做到什么程度等等,都会影响看录像的效果。
因为认知事物的能力一般是按年龄来判断的,同样是学生,六年级能明白的事理,一年级就不一定能懂。根据个性差异原则,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会存在理解偏差,有些方面还很大。所以你忧我不忧,你乐我何乐的不和谐场面就会出现。
“爱祖国,爱父母”的主题感恩教育活动 ,是中小学教育的恒久主题。我作为一个“老教师”、“老行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过许多探索,曾出过一本专著《德育现代化模式新探索》,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了,得失互现。说句老实话,这个主题,是最空乏、最虚幻、最难把握的。“父母”可感可知,了如指掌,在教育上不用费太多口舌,稍微点拨即可。“祖国”是什么,那就难说了。虽然我们非常准确地理解“祖国”的含义,也把“祖国”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心中,但要你我用三言两语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学生,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学生知道“祖国”,理解“祖国”,但我们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依恋,对祖国的尊重,这些情感学生是无法体会的(也不能要求小学生完全体会,就像不能让小学生体会男女之间的欢爱一样)。有了这一层认识,当我们被感动得激情澎湃的时候,学生“无动于衷”那就“合情合理”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该我“知道的”,我应当知道,该我“担当的”,我应该担当;但不该让我知道的,不该让我担当的,老师你就不要“操之过急”。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教育设计为“十六年”,就是证明。何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呢?寒水依痕被邹越的演讲感动得“抑制不住泪水”,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教育的巨大成功,说明你就是个“我们教育”的合格产品。但问,如果时光倒退,你是个“六三班”的学生,邹越老师的演讲绝不会“深深打动你”。
我们可爱的寒水依痕老师,我为你的真情,为你的责任,为你的担忧,感到欣喜,更为你能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喝彩。太多的麻木,让是非没有界线;太多的迷茫,让真理流浪。我们的教育,需要很多很多像你这样“容易激动”的人。
2010年5月4日中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