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生存困境下的文化折光
 
生存困境下的文化折光
  文 / 钟玲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一时引得文坛瞩目,并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小说以“文革”期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通过知识青年王一生这个形象,透过吃和下棋——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展示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下人们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折射出浓厚的道家文化之光。

          一、物质的追求:王一生的“吃”

    王一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他家四口人,母亲死了,剩下父亲、妹妹和他。父亲挣得少,按平均生活费,一人才不到十块。母亲死后,父亲酗酒,家道更加贫寒。为省家用,他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正是童年的饥饿煎熬和痛苦体验,让他十分重视吃,让他对吃有独特的看法和举动。在火车上,他特别喜欢向我详细打听一些关于吃的细节,但他对吃的看法和我大相径庭。他觉得杰克•伦敦是饱汉子不知饿汉饥,在《热爱生命》一书中对吃的描写是怀嘲笑饥饿的态度;他认为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所述说的“是一个馋的故事,不是吃的故事。邦斯这个老头儿若只是吃而不馋,不会死。”因此,在他心目中,“半饥半饱日子长”才是真正的生存困境下的吃法。我们可以说,王一生这种价值观其实是根植于历史大背景现状和个人实际生活体验之上的,其中闪烁着他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深切思考,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反映了寻根小说的创作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是对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把握。
    《棋王》一文中,作者对王一生的饥饿经历和饥饿感觉有非常细腻的描写,对其惨无人道的“吃相”也有着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的刻画: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这段白描对于塑造人物是非常独特和富有表现力的。他的“吃”,反映了他强烈的生存欲望和虔诚认真、易于满足的心态,也反映了在残酷的现实困境下普通民众对于基本物质条件的追求。所谓“民以食为天”。 正如阿城在《一些话》中说的:“小至个人,大至中国,衣食是一个绝顶大的问题。” 作家正是通过王一生对物质追求的刻画,来体现人类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王一生的生活是困苦的,不管是在家还是在知青生活中,所以对吃的执著让他满足于“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上山下乡),并生发出“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一天不吃、棋路就乱” 、“半饥半饱日子长”等等感叹。而知青农场作为生存的另一个困境,又是相当清苦的。“交通不便,运输不够,常常就买不到谋油点灯”, 因为常割资本主义尾巴,“常常一个月每人只有五钱油……大锅菜是先煮后搁油,油又少,只在汤上浮几个大花儿。落在后边,常常就只能吃清水南瓜或清水茄子。”“下雨时节,大家都慌忙上山去挖笋,又到沟里捉田鸡,无奈没有油,常常吃得胃酸。山上总要放火,野兽们都惊走了,极难打到。即使打到,野物们走惯了,没膘,熬不得油。尺把长的老鼠也捉来吃”。在这种情况下,吃蛇肉就成为了一种享受。当“蛇肉到了时间被端了出来,王一生也挤过来看,问“整着怎么吃?”当“我问王一生是不是有些像蟹肉,王一生一边儿嚼着,一边儿说:“我没吃过螃蟹,不知道。”脚卵伸过头去问:“你没有吃过螃蟹?怎么会呢?”王一生也不答话,只顾吃。”透过这些举动,我们再次感受到王一生对“吃”那种认真专注的人生态度。但这已非贪吃那么简单,而是物质资源的缺乏、生存环境的恶劣。这里,作者正从另一个侧面,通过对王一生等人吃态吃法的具体叙述,婉转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极“左”路线横行下欠缺物质条件的现实社会,也折射了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所谓“锻炼”“再教育”的重精神轻物质的时代思想指引下的饥饿历程。
    正是从王一生“吃”的文化中,作家真实展现了特殊年代知青们的生存困境,传达出生命个体对传统物质文化的尊重和坚韧的守候。这是与“寻根思潮”的创作是吻合的,作家正是通过传统的审美文化来表述一种人生。

           二、精神的操守:王一生的下棋

    王一生的下棋,体现了他的精神需求和精神面貌,同时也体现了他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的自我坚持。
    王一生在满足温饱的同时,不懈追求精神富足。他痴迷下棋,成了名副其实又赫赫有名的“棋呆子”。他对社会的热门政治时事漠不关心,甚至在闹哄哄的送别车站里,他甘愿躲在车厢一角和不相识的人下棋也不愿和妹妹依依道别。他“以棋道为人道”,将母亲送他的“无字棋”作为不离身的无价宝,又通过不断遍会棋手切磋棋艺,让自己的青春生命焕发出光彩,也铸造了坚强的人格操守生存信念。象棋,成了“一种很高级的文化”,成了精神的坚实守候,成了传达丰厚文化内涵的模具。
    王一生经常沉湎于棋盘世界里,其乐融融。他先是遍会各省马路棋手,切磋棋艺以求精益求精,然后他师承于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得到道家棋的真传,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浸润。王一生甚至因其“呆”,误撕某造反团的大字报而 “大”名鼎鼎,本人也被对立的两派争来夺去成为“斗争”焦点,这其中所包容的是王一生对学棋的执着,对文化接受的认同,但同时又从另一侧面对那整个畸形时代作了嘲讽。而他在被抓后连老头送的有棋路的书被没收了,却能把书记到脑子里,则足以表明他对棋道的痴迷强记和深刻钻研。因棋道影响生道,顿悟后的王一生从老头身上得到启示,决意摈弃物质生活的困扰,自觉从下棋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于是他被深刻烙上了浓郁的道家风骨,对下棋更有了超乎常人的热爱和痴狂,他常说“呆在棋里舒服”、“何以解忧,唯有象棋” 、“下棋最好,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之类的道家语,更有“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就是没有棋盘,棋子儿,我在心里就能下”的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在史无前例的动乱艰苦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于是便有了精彩绝伦的车轮大战,有了无与争锋的“棋王”封号。
    王一生下棋场景,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比一次精彩。第一次在火车上,急于找旁边的人下棋,说明他对棋的痴迷、专注,印证了他的“棋呆子”形象。第二次是在知青农庄里与倪斌对阵,说明王一生下的其是江湖、民间的棋而不是朝廷、学院的棋,表明“怕江湖的不怕朝廷的”。 倪斌和王一生,出身、经历各异的两人,棋风、棋路各体现了雅与俗、文与野、主流与边缘的特征,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王一生身上所凝聚的道家文化元素,那不同于学院派的文化接受和文化表现,显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和人文观。第三次下棋,是王一生下棋经历里最辉煌和精彩的一次体验,以一对九的“车轮大战”,见证了他的“棋王”风采和身份。特别是王一生成功赢棋后“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的神态形象,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个专注出色、超脱淡泊的棋手,还是个民族文化精神融铸而成的“棋魂”。作家用富有传统体验美学意味的笔法,将王一生下棋的绝技与境界写成了一种与茫茫宇宙气息相融的生命至境。
     王一生下的是道家的棋,追求的是“会道禅于一炉”的棋道,走的则是儒道互渗的道路。而他虽总是身处穷境、逆境、困境,但其凭着坚强的的人格操守和对“气”与“势”的了悟,最终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成为“棋王”。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人物时时折射出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学光芒。棋艺,构成了人物内在生命和精神的自给自足,也实现了生命个体雅与俗的自然统一。这种人格行为与精神存在方式正是一种中国传统哲学和人格精神的延伸和折光。阿城也正通过这个人物彰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道家文化价值观。

     综上所述,作家通过讲述吃和下棋的故事,反映了人生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层次。透过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存困境,我们看到了作家对民族传统现实文化的观照、反思和重新审美认识,以及在生命体验下深刻的文化挖掘和追寻。而作家在人物身上对道禅思想的挖掘和渗透,本身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内涵。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膜拜,同时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重新构建。
    阿城在创作《棋王》时,始终是站在文化立场上深刻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的“根”的。他要寻的根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根,他表现的是道家文化情感。阿城的寻根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是切实把握到了人世的无限感和永恒感。其中明显的反拨潮流、抗拒时尚的心理动机的写作,使作品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他作品的独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则促成了其文化寻根的深刻性,也更迎合了“文学的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的“寻根文学”思潮。


         【参考文献:《当代中国文学》(广东旅游出版社,黄伟宗,2001年2月第1版)
         《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中央编译出版社,黄伟林,2004年1月第1版)】


2010/5/18 17:03:44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47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08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