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昱诗弟的文章《既笑且闹,我们能承受得了吗?——读胡列志先生《既笑且闹又何妨 ——读寒水依痕〈我为我们的教育脸红〉并商榷》之再商榷》,对我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良好的局面——展开讨论。我在《我们应该说出话来》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对诗友的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浏览”的层面上,要在欣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一团和气”和“一潭死水”都不是我们应该有的气氛。近一两个月来,我与桂老师多次说起我们诗网的评论问题,共识就是一是诗友之间的点评还是太少,二是互相之间的讨论(最好是论争)几乎没有。讨论还是由桂老师开了个头,就是对我的《既笑且闹又何妨》的商榷。现在,游昱诗弟又来上一炮,正是我希望看到的。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搞好作品的赏析,对尊重作者、鼓励作者,引导社会读者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和提高欣赏水平有好处。通过作品欣赏,可以培养我们认真研读作品的良好习惯,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营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从一个群体来说,我们确实需要一批能写能评的人才。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桂老师在写评论,或什么作品都等桂老师来评判,是不应该的。近来,以杨振林为首的部分诗友,在工作过程中发表了一些很有见地很有文采的评论文章(诗网陆续上传了部分诗友的评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一个局面将从此打开。五月诗社,要出“大家”,除了出作品之外,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们有那么多的好作品,为什么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呢?记得当年罗瑞玲师姐的作品《甜酸苦辣的女人》之所以红遍全国,就是因为有广大读者包括名家的评论。
说到评论(点评),我认为可以分步进行,从起步到成篇可以有一个过程,三五个月也可,一年半载也可。开始可以简单谈谈印象,比如“好”、“不错”、“感人”、“是首好诗”、“值得一读”等,对作品给出一个表扬式的评价,就像说话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让作者知道你阅读了他的作品,并从你那里得到鼓励;二是你已经开始点评,留下了一个印记。过来可以把话说开来,形成一段完整的话。比如赵尧刚师兄在看完杨振林的《一网诗星耀北辰》之后,写了这样一句话:“一气看完,很感人,收到如此效果,甚是欣慰,辛苦桂老师和扬贤弟了.实该颁一无私和贡献奖给二位.诗社能有如此厚德载物的高人实是幸事,何患不兴?”又比如游昱诗弟对同一篇文章的评价:“欣赏振林兄综述,全面而中肯。更喜欢五月情怀,博大,开放,积极向上。祝福五月!”第三步,可以开始写短篇评论,谈读后感,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剖析作品的思想性,发表个人的见解等。比如我近段时间在诗网发表的几篇点评,都属于这个范围。第四步,系统评价作品,从文学欣赏的层面来着笔。比如桂老师为诗友的结集写的序,就是一篇篇完整的文学批评的范文。最新的如杨振林的《一网诗星耀北辰》,周丽芳去年发表的《走向更开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五月诗人桂汉标创作包容性特色初探》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点评发表后,可能产生多种效应。不少人怕自己“误读他人作品”,觉得自己信口雌黄;也有人会“且说三分话”,说一半留一半,给自己留余地,留退路;也有人专拣好的说,只鼓掌,摇旗呐喊。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首诗,一篇文章,一千人阅读,就有一千种感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你怎样解读,都合理,只要不搞人身攻击,不搞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还有,有的人怕“露底”,怕别人觉得自己的文笔拙劣,贻笑大方,这就更不应该。从“小学生”到“评论家”,确实有一段距离,但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舞文弄墨者”,你写,我也写,何惧之有?如果要等到字字珠玑、偏偏精品,才动笔,那是梦想。就拿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我就不怕大家说我胡列志“胡说”。因为我姓胡,所以怎么说都是“胡说”。
感谢游昱诗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