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还原本真的长谈漫忆
 
还原本真的长谈漫忆
  文 / 吕红翔
                    



                 ——读姚锦长篇访谈录《姚依林百夕谈》

 
     2008年岁末,姚锦先生寄我一本她的再版新书《姚依林百夕谈》。十年前,姚老师曾寄过我这本书。那是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封面是姚依林副总理凝视祖国锦绣河山的半身像,装帧较为简朴。读后感慨良多,但没看到有对这本书的评论。2003年10月,才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读到曾在姚依林身边工作过,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梦奎先生的书评文章,对这本书作了全面而中肯的评介,引起了社会上下的高度关注。于是,为纪念姚依林90诞辰和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73周年,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初,隆重再版这部书,并把王梦奎先生的文章作为这部再版书的代序言。又以附录形式,编发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纪念文章《从爱国学生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纪念姚依林同志诞辰90周年》,以及兰铁白等人对姚依林的专访文章《姚依林同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一次谈话》。书中又结合内容,配发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封面和封底也以姚依林的生活图片作装帧设计,更对书中访谈内容作认真订证,细化处理。主题明确,史料翔实,连访谈日期的天气也细致显现,精心编辑,精良印装出版,使这部书更显厚重深沉,大气磅礴;既激荡着世事风云变迁的风波浪涌,又流露着随意亲和的人间冷暖真情。
    众所周知,姚依林同志是伟大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自始至终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这场运动。这场爱国运动的精神曾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民族的存亡和国家的振兴英勇奋斗。以前,关于这场运动发生的动因,教科书和一些相关史料都说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这,放在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大背景中宏观思考当然是对的。然而,若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态势作具体的微观的仔细考察,就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一二·九运动发生时,中共北平市委遭到破坏已不存在,上一级的中共河北省委不支持这场运动更别说领导了。当时党中央刚长征到延安,与河北省委已失去联系。毛泽东后来在延安见到美国作家斯诺,也说“不知道”此事。可见,这是一场自发的青年学生爱国救亡运动。这些事实,书中都有详细的记叙。这种还原历史原貌的真实文字,无疑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生动的可读性。
    细读此书,掩卷沉思,我深深为这部书所表现的历史潮流的气势和风云人物的大智大勇所感动;又为几十年来社会变革进程中因某些政策失误和做法欠妥,对社会和人心造成的伤痛而难过。我钦敬姚锦先生有勇气和胆识写出了这部真实生动的长篇纪实大作。
    姚依林和姚锦都出生于封建官僚的姚氏大家族中。姚依林是姚锦的六兄,姚锦为姚依林的堂妹。姚氏大家族中,从清朝到民国,都有成员在朝中为官,且官职显要。然何,这个大家族中的青年才俊姚依林和姚锦却反叛封建官僚家族,投身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这是个难解的迷团。其实,若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所了解,这也不难找出答案。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末年已处于内忧外患的腐朽没落境地。国内各种政治势力风起云涌,欲推翻这个反动王朝;国外列强又对其虎视眈眈,频频入侵威逼;中华民族已处于危亡之中。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在寻求光明的人生道路。于是,中国大地在血与火的较量中,清王朝覆灭,国民革命兴起。尔后,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民族希望的中国共产党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追随。姚依林和姚锦虽然出身于封建官僚世家,但这个姚氏大家族从清末已分化瓦解走向没落。姚依林和姚锦所处的支系已破落到靠变卖财物、求人接济、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地。他们早已融入劳苦大众的生活中,深知世事的艰辛,人民的苦难。这,在书中都有详细记叙。于是,在新文化新思潮到来时,他们最易接受和觉醒献身。他们就这样涌入历史潮流,顺应历史的发展轨迹,从对封建官僚家族的反叛中浴火重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姚依林更是他们姚氏家族中最炽烈的革命火种。他这个共产党员以参与发动和领导伟大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在政治上具有了一个高起点的火炬作用。他这支火炬不但引导他的家族中的成员走向革命道路,更引导广大青年奔向共产党镰刀斧头的红旗下,为中国革命的大发展奋勇斗争!
    姚依林同志作为中共高层的领导干部,在其从政几十年里尤其是建国后历经一波又一波政治运动的惊涛骇浪,他都能从容应对风险,平安到达彼岸,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种为官之道有何奥秘吗?
    读完全书,我觉得他为官之道的“奥秘”,就是上峰对他的评价“一贯右倾”。不过,这“一贯右倾”的评语也不准确,他早年搞的一二·九运动可是很左的呀!但那是对敌人,对反动派的左。对自己人,对人民大众他却“右倾”了。然而,正是这“右倾”的罪名,致使天下很多苍生免受伤害,从而赢得众生的爱戴,才使他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大人物说话不一定都正确,小人物说话不一定都不正确。”人非神明,总有糊涂出错的时候。玉皇大帝为至尊天神,然而,也常出错。不然,人间哪有那么多天灾人祸呢!
    所谓“右倾”,即离左倾右,但没走到右的极端。那不就是 “中庸之道”吗?“中庸之道”是国学的根本与核心。他这位出身官僚世家,又学贯中西的人物,怎不深谙此道。那“中庸之道”即“和谐”之道。只有“和谐”,天下才能太平,个人才能安身立命。古代先哲老子说:天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不就是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中和吗?古代先圣孔子更倡导“和为贵”的“中庸”思维以求得平衡。作为国家高官,只要以仁爱宽厚之德,忠于天命,善待苍生,以中和的心态处理好政务,天下众生必然拥戴,社会定然和谐,也必然能实现国泰民安!
    《姚依林百夕谈》的隆重再版,实现了老作家姚锦的晚年心愿。这是她与她的堂兄姚依林跨时两年多的长谈漫忆实录。长话短说随意而聊,意到笔到灵动活现。溯源正本,还原本真。一反一些传记作品刻意而为,格式呆板的理论说教,给人以亲切生动之感,使人在听兄妹俩唠家常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华大地百年沧桑巨变的历史轨迹回荡声。这部访谈录,姚依林同意在他去世后发表。这更显示出这位智者深谋远虑的大智慧。姚锦遵循约定,在他去世一年后,首先在《传记文学》连载,后又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十年后的今天,又被中共党史出版社隆重再版推出,更看出这部书的存在价值。在社会变革的潮流发生发展中,往往泥沙俱下混浊不清,当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才是清水。这需要时间的安静过滤。老子说,“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已迈入人类社会的21世纪,站在这新世纪的制高点,回望已被时间过滤了的各波社会变革潮水,那就什么都看清了。

                                2009.1.10于北京

 

  ●附录—:

      2009年11月12日突然收到姚锦老师的女儿姚元元发来的手机短信,说她妈妈已于11日病逝,临终没有留下—句话就安然走了。闻此噩耗,我很悲痛。记得姚老师国庆节前还打电话给我哩,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当时,我正在洛阳,又逢洛阳早来的悍然大雪,北方交通陷入困境,温总理都亲临石家庄视察疏导北方交通,我难以赴京奔丧。就赋悼诗—首发给元元,以表哀思。现附悼诗于后:

     ◆悼姚锦老师仙行◆

惊悉京都逝姚锦,
大雪洛阳致哀音。
完成恩师《回声》愿,*1
又著《百夕》慰世人。*2
德留人间驾鹤去,
情归克异一片心。*3
痛悼姚老仙行健,
相见李老慰忠魂。

        ——吕红翔哀挽 2009.11.12.于洛阳

     *注1:李克异老师逝世后,姚锦老师几十年来整理出版了他的很多遗著,并整理续写了他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语言风格很—致,且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发行第一版,本世纪2007年又再版发行第二版。
    *注2:姚锦老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长篇传记著作《姚依林百夕谈》。本世纪2008年底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修订隆重再版发行。
    *注3:此为双关语:—为姚锦老师仙逝情归了李克异老师;二为借用李克异老师最早发表的电影剧本《—片归心》,八十年代拍成影片时定名为《归心似箭》。

 

  ●附录二:

      2010年5月26日,李克异、姚锦之女姚元元在其父李克异逝世三十一周年之忌日,决然将二老的手稿和书信捐赠予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展览。这是很有意义的义举。我应邀出席捐赠仪式,有感即兴赋拙诗四句,以资纪念——

     ◆感怀◆

似箭归心无遗言,*1
壮阔历史有回声。*2
姚氏兄妹百夕谈,*3
留存人间澄清明。

        ——吕红翔 2010.5.26.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注1:借李克异电影《归心似箭》语。两位老师临终都未曾留下遗言。
    *注2:借李克异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语。
    *注3:借姚锦著《姚依林百夕谈》语。

 

 

 

 

 

2010/6/4 8:55:44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594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653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