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诗人,一般的解释是这样的,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从文学概念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鞭挞社会丑恶,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
对诗人的理解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还是对以上的观点没有什么异议。我是这样的理解诗人的,第一就是常于写诗,善于关注身边的万事万物。第二就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东西,所写的诗要有真善美,要进入到哲学的深度,所剖析得是社会的精神,人类和个体的灵魂。要懂得诗人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诗,想必简单的定义大家都知道, 诗既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当然就具备一定的使命,诗歌的使命就是唤醒感觉,唤醒人内心的感觉和外在世界的感觉,诗歌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构建语言,就是把常见的和不常见的词语聚合构造新的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当诗歌有了这样的使命时候固然就产生了魅力,感觉的魅力,意境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魅力。于是诗人便无可厚非的担起了这样的使命和张扬了这样的魅力。那么何为诗人呢?
首先诗人必须是人类语言的守望者和探索者。有位哲人说过:“诗人是守墓者兼盗墓者,他所看守着也发掘着人类语言的陵墓。”诗之所以为诗,就是它具强有力的语言感染力。诗人就是这种感染力的制造者,他不仅要从遗忘的语言中寻找感觉也要从即将逃逸的感觉中抓住语言,诗人每次创作都是一次语言词语的锻造,他把每一个熟悉的语词,反复敲击,力争能用出新意,从而达到守望与探索。也正因为诗人构造这样语言,所以就有很多人看不懂,不理解,于是诗人就陷入了痛苦,因为诗人用人间的语言叙说神话,而人们根据人间的事物来理解语言,对诗人语言的误读是因为很多人不懂神话。“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平生特别喜欢、刻意追求最能表情达意的诗语,而且这种追求,在别人看来简直是有些古怪,有些乖僻。但这确实就是诗人态度,达不到语不惊人的地步,是决不罢休的。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就是诗人,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他们刻意的追求语言之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语言上的诗魂。有这样一首短诗:“这时代什么也不是/我永远是诗人/我一无所有/但我有语言”。可见诗人对于语言的重视可以超乎所有。
其次诗人必须是对历史,对现实负责的孤独者,同样是对现实的鞭挞者。诗人是历史的过客同样也是现实的观众,只是这样的过客不能太匆匆,这样的观众不能太麻木。宁愿孤独的观望,宁愿孤独地站在历史的浪潮旁被拍击也不能置身其中,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伟大诗人屈原被贬依然心怀天下,关心民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对现实的负责,对民众的负责。即便是他的种种控诉得不到伸张,诗人还是一如既往的用诗歌来安慰自己的灵魂。连我们认为最避世的陶渊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救世情怀。还有奔放不羁的诗仙李白也怒喝“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诗圣那就更不用说了,莎士比亚写过这样的诗:“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比方,眼见天才注定做叫花子,无聊的草包打扮的衣冠楚楚,纯洁的信义不幸的被人背弃,金冠无耻的呆在行尸的头上,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的垢让,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疾,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艺术被官府统治的结舌钳口,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闻一多的《死水》……可见古今中外的诗人在对待现实,对待历史上共有的特点,那就是负责和批判,诗人属于知识阶层的一类,鲁迅对知识阶级的理解是:接近平民阶级或者本身就是平民阶级,所以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确能为平民鸣不平,把平民的苦痛告诉大众,他们对社会永不满意,永远是痛苦的。永远看到的是社会的缺点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知识阶级,鲁迅命名为“永远的革命者”。当然诗人置身这样的阶层也就天经地义的扛起了这样的责任,这也是对历史,对现实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有人说这样的人总是爱发牢骚,无病呻吟,其实不然,他们发牢骚也是为大众而发,只不过借诗人之口把一些事讲出来罢了,无病呻吟那是因为太多的人被社会打了麻醉剂,感觉不到痛苦而已。诗人和哲人的共同之处就是孤独的审视,观察,探索,他们不会置身滚滚流去的人类历史的河流之中,而是站在岸边检查那些出来污染河流的东西,这就是负责,这就是诗人。
最后诗人是能在心灵与自然搭建桥梁的人,他们是永远寻找精神家园的人,是真善美的发现者。诗人是自然的骄子,诗人常常在自然里吸允母汁,诗人是感性的,但同样是理性的。诗人意识中除了济世情怀外那便是与自然的和谐交流,当自己的济世情怀得不到关注的时候干脆就把自己融入自然,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自然。在中西方关于造人的传说竟然那么的相似,西方上帝造人和中国的女娲造人都用的是泥土,泥土源于自然,人生于自然终归也要回到自然。现代生活钢筋混泥结构中的人为什么感到寂寞,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远离了自然和历史。诗人讴歌自然不仅仅是为写自然而写,而是一种对自我心灵深处的渴望真善美的呼唤,更重要的是能引起众多的人和诗人的共鸣,把这种境界之美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融合。诗人这种融入自然,追求精神寄托的情怀我们也可以用王国维的三境界来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灯火阑珊处究竟是不是诗人追求的境界与家园式的寄托呢?诗人无论怎样的追求无非是想告诉我们“自然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记得她的面貌,记得她的忧伤,记得她的一切……”要用心灵去发现真善美,永远要给自己一个追求的精神家园。
“诗属于天才,歌属于大众,根本不可能有大众喜闻见乐的诗,台风的中心,喧嚣的寂静,那里放置着诗和思想的摇篮。”诗人属于大众但不属于潮流,诗人用笔和思想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未来的事,对待昨天和今天诗人总是忧伤的,对待明天诗人永远是渴望的,因为那里也许有诗人寻找的家园。这便是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