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论手机诗歌发展的古典性与后现代性
 
论手机诗歌发展的古典性与后现代性
  文 / 陈贤丽
                   


                  ◆一、 手机诗歌发展的背景条件◆

(一)、手机的大范围普及

     随着手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手机价格的一再下调,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在第五届泛珠三角合作发展论坛上透露,截止到2009年4月,我国移电话用户占了6.79亿,普及率超过了50%”[1]而且据魅媒调研显示:手机在城市的普及率将达到95%。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艾瑞咨询分析,目前大概有1.2亿人在使用手机进行阅读。
    根据魅媒调研无线流量分析平台(http://n.mmclick.com/)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8月WAP(WAP是一种无线应用通讯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的简称)网站分类流量分布中,综合门户(33.78%)、文化小说(23.36%)一如既往稳坐前两位;其余类别流量则显示出较强波动:搜索导航、体育资讯、新闻时事类栏目流量均比上月有所提升;而生活娱乐、手机游戏等类别流量则有所下降。
    有关的数据显示,文化小说类网站用户流量一直稳坐榜单前列,几乎保持每月增长。目前,手机上网资费已逐步下调;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用于日常交通出行的时间也在不断延长,从而产生出大量的碎片式的阅读需求,以上这些变化无疑都为手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发展空间。

(二)、手机文学的逐渐发展。

     手机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手机为载体的文学,也包括为手机量身定做的文学(这包括在网站或其他媒体上为手机创作的文学作品等)。有的学者称手机文学之为“短信文学”,但是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文学也与手机网的联姻,3G时代的到来,“短信文学”之说显得狭隘了。也有学者称之为“e拇指文学”,但随着手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出现了诸如触屏笔写的技术,所以这个称谓也站不住脚的。
     手机文学随着手机的普及,在中国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历程:
     2004年6月,千夫长《城外》。中国手机短信小说第一人—— 千夫长,在2004年抛出了国内首部手机短信小说《城外》,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文坛的激烈论争。这部60篇每篇70字总计4200字的连载小说更被自称为“文化商人”的千夫长成功商业运作,先被北京的华友世纪通讯公司以18万元购得手机短信连载版权,随后又被跨海而来的台湾勤创公司以更高的价钱买断了该小说在台湾的版权,从而创下了每字100元卖断海内外手机版权的奇迹,千夫长坦承在《城外》上取得的收益已达税后50多万元,被媒体誉为“文字最昂贵”的作家。
     2004年6月,由《天涯》杂志社、中国移动等单位合作举办的“全国首届短信文学大赛”也拉开了帷幕。
     而此后5年来,写手群起。
     2005年,中国移动发现商机,顷力打造了中国手机文学第一平台——e拇指文学艺术网,旨在建立中国第一家基于手机无线网络平台进行创作、阅读、传播的原创和出版基地,陆续开发了“手机文联”、“拇指日志”、“拇指书屋”等各类与手机文学艺术相关的无线网络增值系列产品,并每年举办各类全国性的综合性手机文学艺术创作大赛,展示和交流原创文学艺术作品。这可以视为短信文学向手机文学过度的标志。
     2009年6月,由盛大文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3G手机原创小说大展”在京启动,该活动以一字千元的“天价”稿费,对外征集优秀的手机小说创意,并试图打造出国内第一批手机小说家。此举将手机文学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让大家又一次正视这股文学新浪潮。
     上个世纪末,一种新型媒体文学——网络文学在我国逐渐兴起。“相对于传统纸质媒体文学而言,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与解构了文学、文化精英们的崇高文化权威与文化中心地位,将文学生产、文学流通、文学消费与文学评判的话语权力移交给普通文化民众,这无疑顺应了上个世纪末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大众文化精神” [2]手机文学与网络文学有很多相似的特点,似乎只是网络文学的附庸。这是不全面的看法,由于载体的不同,手机文学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
    第一,  泛众性。在用户层次构成方面,手机用户几乎涵盖了各个知识阶层( 从小学文化者到大学文化者)、年龄阶层(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 、财富权力阶层( 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百万富翁、高层领导)。而电脑网络用户则主要是一些文化层次比较高、经济收入比较宽裕的城市白领阶层或者学生。正是由于手机对于用户的条件要求没有电脑网络那么苛刻,其用户的数量更大,用户的层次覆盖更宽,故具有最大程度的泛众性。而这一突出的泛众性就成为手机文学蓬勃发展的群众基础优势。
    第二,  时空的自由性。由于手机体型小巧、便于携带,加之手机网络信号运营24 小时的服务,手机信号在全国的覆盖,都使得手机短信文学的创作者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都可以使用手机进行即兴创作、即时发送。
    第三,   民间性。其范众性就决定了它具有比网络文学更加纯粹和真实的民间性。
    第四,  短小凝练性。对时空来说,手机文学比网络文学更自由。但对文学篇幅的创作和阅读来说,由于手机短信的字符数被限制在7 0个汉字以内(含标点符号),这就决定了手机文学作品的篇幅不可能太长,即使出现了手机网络,但由于手机的屏幕较小,容易造成阅读疲劳,所以也很难有宏篇大作的文学出现,这些特点决定了手机文学的篇幅较短小。正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但每一种文体都必须以自己的文体特征出现,不能变成“四不像”,所以语言较凝练。
     由于手机文学无法像纸媒、电媒文学作者那样信马由缰地进行创作而不受篇幅、字数的囿限和束缚,但另一方面这一限制也使它凸现出自己的特色:专注于短小精致的文体创作。所以短篇的小说、散文、诗歌为手机文学的主流。那么,具体哪一种文学体裁更适合进入手机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短信中品味精美的诗作倒是让文学进入短信的佳境,诗歌的短小精练适宜于作为短信发送。”[3]几乎可以说,手机是天然的诗歌创作——传播媒介。因为“手机文学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天生素质” [4]。
     手机文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它能够积极参与到中 国新诗的现代重建中来,一定程度地解决了中国现代诗学所面临的前沿难题之一——“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自胡适在新诗的草创期倡导“诗体大解放”以来,新诗的诗体建设迄今仍未成功,定型之梦远未实现,新诗一直处于“无形之形式”中。[5]今年来也出现了诸如“梨花体”、“下半身诗歌”等等,便是这种现代诗泛滥的体现。而21世纪,新诗要进行二次革命,实现再次复兴,就必须解决诗体失范的问题。但是怎样规范新诗诗体?吕进认为,“自由诗应该进行篇幅规范,并建议以短小篇幅为主导” [6] 。无疑,手机诗歌的出现就使得这一前沿而棘手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限制就是魅力,像过去格律诗一样。五绝就是20个字,就20个字的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无限。中国的格律诗就是在限制下,戴着镣铐跳舞。
     总之,诗歌遇到手机便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二、手机诗歌发展的艺术特征◆

     我们了解了手机文学的定义以及发展,对手机诗歌的定义也就不难了。手机诗歌是指“以手机网络为载体,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7]。由于目前为止,没有一本对手机文学的理论书,系统上研究手机文学。而且手机诗歌还没成为一种独立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意识里,即是说人们暂时还处于对诗歌创作无意识状态,不自觉地把诗歌融入到交流、祝福等等手机生活中。所以手机诗歌的研究也了了无几,只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对其艺术特征的系统研究与总结却没有出现。通过对e拇指文学艺术网(http://www.emz.com.cn/)、天涯论坛,还有一些手机诗歌文集的阅读,笔者逐渐发现手机诗歌有着明显的古典性和后现代性,本文就结合现代时尚的流行文化与古典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小结手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手机诗歌中对古典诗词歌赋艺术因子的遗传

     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其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经,也是诗歌。从西周时期的《诗经》,到战国后期的楚民歌,再到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五言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田园诗歌”,再到南北朝乐府民歌、诗歌理论,到大唐诗宋代词,再到五四的现代诗歌。诗歌贯穿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近百年来现代诗歌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毕竟基础薄弱,现代诗歌很难脱离古代诗歌而存在,偶尔也会透露出一点古典的气息,这一点在手机诗歌里尤为突出。
    手机诗歌里无论在诗歌样式、语言表达手法以及内容上都有着古典的情结。它们吸收了古典诗词的精髓,或语言凝练,或构思精巧,或内涵遥深,或声韵和美。

         1、手机诗歌的语言表达手法中的古典情结

(1)、对诗词歌赋样式的直接模仿与套用

     由于短信可编辑的文字有限,同时出于经济和方便的考虑,人们在发送短信时都尽量使想要表达的信息简化,长话短说,真可谓字字珠玑,大部分短信文学都是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却含义隽永的典范,这刚好是古典诗词歌赋样式的特点,所以对诗词歌赋样式的模仿便可见一斑了。

A、借用词牌来填词

    “清风北过无尽期,当初无意种红枫。梦中未识佳人观,秋未眠,心先累。江南久别不成悲,谁教岁岁中秋夜,冷红枫叶舞秋园,长于师大共一秋。零落北国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子规夜夜愁。”借用《鹧鸪天》一词牌来填词,道出了师大校园学子的中秋心情,颇有宋代婉约词人李清照之风。
    “网上无计可消愁,聊天解烦忧,忽见美眉招手,顿首顿首,关掉其他窗口,聊到最后,是一北方老叟,作呕作呕!”这是一首即兴调侃之作,填词牌《如梦令》,虽然不是非常工整,但很见功力。内容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交友邂逅美眉,兴致大发,可是到头来对方却是个画皮老叟,大倒胃口,这是对网络交友的调侃。

B、大都是无题诗

     无题诗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国诗歌早期无标题阶段的诗,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无标题的。它们仅以诗篇的首句或择其中的一两个字来表示。而到了《楚辞》,则出现丁显示全篇主题思想的标题,这种变化反映了诗歌由群众性的民间创作,到作家作品的出现这样一个变化;另一是指后世出现的一种特意标名为“无题”的诗篇,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手机诗歌由于刚开始是从黄段子、祝福语等等逐渐演变过来的,就如前面提到的,写手机诗歌群体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创作的,他们大都不是为创作而创作的,所以绝大部分的手机诗歌是无题诗歌,而且大都是其中的无标题诗歌。这方面就不一一列举了。

C、逐渐消失的诗体的重现

     比如:宝塔诗——

          升,
         高升,
        假作真,
       好坏不分,
      时时抹脂粉,
     酒精勾兑水份,
    面子工程显奇功。[8]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这首诗的题目为《高升图》,揭露了社会为了高攀而不惜以假乱真的现象,将诗歌的“形”(宝塔状)与“神”(高攀)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创造出深刻的艺术魅力。
     再如:藏头诗:“天远嵩山下,冷风伴月笛。佳节日渐远,依稀离乡情小酌寄忧思,新愁无所依。感怀泪占襟,贸然归故里。” 
     藏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要表达内容的一个字。例如在这里作者提醒友人天冷加衣,小心感冒,思乡思亲之情也溢于言表。
     诸如此类的,还有顶针诗、半山诗等等,虽然这部分不是非常多,但让我们看到了几近消失的古典传统诗体的回潮。

(2)、古典诗词歌赋修辞表现手法的再现与运用

A、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首先出现于诗经的创作中,在手机诗歌中同样出现了很多比兴手法。
     何谓“兴”?刘勰云“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它阐述的是由物及心,物移我情,由象生意的一个过程。”[8] 
     何谓“比”?刘勰云“比者,附也 ……附理故比例以生”,朱熹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托物以言志,借景以抒情。“它阐述的是由心及物,我移物情,由意生象的一个过程。”[9] 
      如这样一首手机诗歌,“天地间有一种东西叫雪,从天而降,落地而化; 人世间有一种感觉叫喜欢,自动感中诞生,越久弥真;朋友中有一个人是你,识于偶然,至于永久” 。这条短信先写自然界中的“雪”起兴,然后写一种感情,进而再写人,即朋友。雪是容易融化的,而感情是持久地,朋友是不变的,二者对比,更显人间之情和朋友的珍贵。
      再比如:“无论茶是浓是淡,让清香永驻人间;无论距离是近是远,让记忆彼此相连;无论联系是多是少,让祝福永不改变,祝你开心每一天!” 也采用了比兴手法来传递友情。

B.采用象征手法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基本含义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由于是借物象来表达特定内容,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无言也动人”的艺术效果。
    手机诗歌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有着同样的效果,如:“送你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口袋里面是温暖,穿上吧!” 一件外套,象征着平安 、幸福 、吉祥 、如意、快乐和温暖。诸如此类的短信文学作品很多,大多体现在逢节假日的良好祝愿语中。

C、采用寄托手法

     什么叫“寄托”,根据现代汉语的注释,寄托就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物身上。诗歌的寄托手法大都在物上,情以物迁,外界之物,可以引发人们内心的波动。故诗人常描摹物象,借以吐露心绪,舒展性灵。
     手机诗歌多以意境朦胧、意象优美的物象为寄托,比如:“自流水线上,缓缓升起,你是一枚公用的船票,夜夜渡我回家。”随着城市化的到来,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远离家乡的作者用月亮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无论茶是浓是淡,让清香永驻心问;无论距离是近是远让记忆彼此相连;无论联系是多是少,让祝福永不改变,愿你开心每一天!” 作者用茶和距离寄托友谊。

D、铺排

     用铺排的句式,突出事物的性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如:“纯洁无瑕像雪花,美丽夺目像烟花,满脸喜气像年花,甜美温柔像豆花,勤劳善良像翠花……你既像这花又像那花,所以我应该称你为如花!祝如花似玉新年好!” 用各种花排比渲染,美好祝愿又不失幽默。

E、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10] 
     例如“玉兔,嫦娥,桂树;美白,漂亮,芳馥。明月,清风,十五;相思, 团圆,遥祝”排列出典型、唯美的中秋月夜景物,寄托了相思和美好的祝愿。

           2、内容上也体现着古典传统文化

(1)、古代文学中流传的典故或者文人佳话成为手机诗歌的丰富资源。

     如:“青梅煮酒,把盏饮欢,静月思良伴。红袖添香,秉烛交谈,风卷云舒,叹流年似水,星移斗转,道沧海桑田,时至端午,谨以此怀念”。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青梅煮酒” 等古典文学中常用词语句。
     再如“世有渊明,菊无撼也;世有林逋,梅无撼也;世有稽康,琴无撼也;世有伯牙,子期无撼也;吾有汝为友,亦无撼也。”陶渊明和菊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逋梅妻鹤子;稽康用琴瑟弹奏了生命将忘时的绝唱;高山流水的余韵仍在唱响。作者用这些文人佳话把友谊诠释到了极至。

(2)、诗歌意境的古典性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2]。中国古典意境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崇尚自然”,采用古典的意象诸如“风、花、雪、月”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来形成的。在手机诗歌里也常有出现:
      如:“秋已至,天转凉,呜雁南飞翔。绿林黄,西风涨,莫忘添衣裳。桦林茂,菊散香,晨风抚清凉。柔浮云,清流水,秋风送吉祥”。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现代人已经渐渐远离了大自然,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运转和变幻莫测的社会,物质虚浮、粗糙,假象光怪陆离。人们的心灵充满了浮躁焦虑,大多疲于奔命,随波逐流,已完全背离了应有的生命状态。当其真正坐下来冷静思考时,一股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情绪涌上心头。从这首手机诗歌中,通过“秋、雁、林、风、菊、云、流水”等意象构成一幅天高云淡,清风送菊香的清秋图,比古人”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的寒秋多了几分疏朗与温暖。

(二)、手机诗歌的后现代性

     由于手机文学有强大的民间精神,有利于后现代解放思想的传播,所以手机文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的色彩,符合当代文学的发展潮流。手机文学特别是手机诗歌将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竭力回避着一切崇高、宏大,对虚幻彼岸的放逐,对现世、此岸世俗生活的关怀。而在大多当代诗人身上,精神贵族的光晕在缓缓退去,浮在意识水面的是平民意识,崇高坍塌后的凡人意识的觉醒,使当代诗人主动卸下典雅华美的面具,袒露生活与心灵的本真状态。另外,当代诗人主张放逐抒情,自觉追求口语化。这一切都与手机文学精神不谋而合。

1、反权威、反理性、反中心、反深度、反本质主义

     先看看这首手机诗歌,“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医生见死不救,草菅人命,越来越像杀手;杀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来越像医生;警察横行霸道,欺软怕硬,越来越像地痞;地痞各霸一方,敢做敢当,越来越像警察;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越来越像流言”。此诗歌对教授和商人、医生和杀手、警察和地痞的角色进行了错位描写,,对这些职业的原本性质提起了怀疑,反映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它把现实问题无限扩大了,对理性提起挑战,并加以讽刺和丑化,对权威表现出了极大的藐视和反叛。虽然此类诗歌不宜提倡,但这类短信还是有些冷幽默的审美意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后现代美学不满现状、不屈服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等原则。
     此外,“手机诗歌的反权威还表现在传播中对语言的随意破坏、组合,大量杜撰新术语,抛弃旧术语,尤其在短信诗歌传播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者对语言强权性的有力反拨。”[13]用标点符号组合图形或者数字、声音、空白等来传情达意。
     如:“爱+爱=两份的爱;爱一爱=无私的爱;爱*爱 =无限的爱;爱÷爱=唯一的爱。”
     再如: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 !天天哇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等等诸多以游戏和戏谑精神对待语言严肃性的行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语言决定一切,而语言从本质上是大众的和自我强权的,因而就必须否认语言之上的强权性。他们通过杜撰新词语,随心所欲地运用语言和词语来摧毁语言对人思想的控制和管理。
     除了上述反本质主义、反权威、反理性之外,手机诗歌还明显表现为对中心的解构,追求解构主义。
     如:“如果你是恒星,追定你;如果你是行星,陪伴你;如果你是彗星,等待你;如果你是流星,与你生死与共;可是为什么你偏偏是猩猩,我只能在动物园看你”这类手机诗歌的内核被消解,成为幽默,让人开心地接受这一份调侃。

2、复制性

     各大网站为了满足用户的消费,聘请了一些手机诗歌写手。这些写手或按照消费者的意图或遵从网站的分配,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大批量地生产。这样便造成了生产的这些手机诗歌无论在内在结构、表达方式还是在意义指向上都大同小异。如“劝你删除昨天烦恼,选择今天快乐,设置明天幸福,储存永远爱心,取消世间仇恨,粘贴美丽心情,复制醉人风景,打印迷人笑脸。祝天天都有好心情”和“请你删除烦恼,保存开心,设置幸福,锁定爱心,粘贴美好,编辑畅快,打印笑容,撤销仇恨,回收后悔。愿你生活中永远有阳光”。这两条祝福短信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属于同等模式的简单复制。另外,短信的复制性还表现在发送的过程中。任何用户对任何一条短信只要通过转发的按键选择就可以轻轻松松把它同时发送给多个人。这种创造方式和传播方式都跟后现代文化中的复制批发理论相匹配,也正符合了杰姆逊对后现代的另一经典阐释:“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 [14] 

3、空间性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时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模式。” [15] 
     手机文学的广泛传播,它有着无限空间的留存性和无可终止性,这决定了它是一种活动的艺术存在,让众多手机文学爱好者特别是手机诗歌爱好者分享着参与的性质和热情,比如手机诗歌:“徜徉校园小路,偶见一女回顾,呕吐,呕吐,从此低头走路”,这条短信一经发出,便产生了一些列链条式的反应,一女生看后便回应了一条:“徜徉校园小路,偶遇一男侧顾,呕吐,呕吐,从此闭目走路”,接着还有“昨夜饮酒过度,醉卧情人之路,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等等出现了与上面主旨不尽相同的戏仿“如梦令”多条,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的场面。               
     可见,手机诗歌不采用孤独、封闭、自我怀旧、自我慰藉的思维方式,而是贯穿着互动、开放双向撞击、多次刷新的思维特点。可以说传统文学属于时间,手机文学属于现在的空间;传统文学是“死”的,不可更爱的,手机文学是“活”的,可以更改和参与续写的。尼葛洛庞帝就指出过电子艺术的这一特征:“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 [16] 

4、内爆性

     内爆概念是博得里拉后现代社会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这是相对于“外爆”来说的,外爆表现为“商品生产、科学技术、国家疆界、资本等的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社会领域、花语和价值的不断分化” [17]。而内爆理论所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墒增加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之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之中”。[18]手机诗歌的创作也表现了此内爆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各个阶级之间、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各种文化形式之间以及媒体的符号制造术与真实本身之间的各种界限均告内爆” [19]。
     例如诗歌:祝您在2 0 0 6年借着“东风”, 跨上“宝马”,举起“红旗”,吹响“奥迪”, 越过“丰田”,一路“奔驰”,直取“皇冠”。
      这首诗歌把汽车名称粘贴到祝福的语境中,使之产生了新奇妥帖的情境意义,即机智幽默,又浑然天成,极具创造性。如果说外爆说的是汽车制作分工细致的话,那么内爆则是把各种汽车当成这首诗歌的零件,这些零件放在社会上是有等级的,但在诗歌中等级界限借着名字原意的回归,达到级别的消失。
     再如“听说你最近很牛逼,普京扶你下飞机布什给你当司机,麦当娜陪你上楼梯,金喜善给你烧烤鸡,刘德华帮你倒垃圾,连我都要给你发信息。”普京、麦当娜、金喜善、刘德华、我形成一个大杂烩,为了烘托发送信息者本人的高高在上,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所以将各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幽默审美感。


                            ◆ 结 语 ◆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文学的发展,作为应运而生的手机诗歌更有其良好发展的前景,而且由于载体的与众不同而产生别具一格的个性,对于诗歌创作的重燃和诗歌的推广有着重要作用。但也因为载体的原因,手机诗歌也有本身的局限性。首先手机诗歌尤其特别是以短信为传播形式的手机诗歌为点对点的传播,相对网络传播来说显得狭隘。其次,由于手机传播中的复制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手机诗歌的版权问题也成为一个难题。再次,由于手机诗歌的范众性,手机诗歌也变得相对低俗,很难承载比较深沉厚重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发丁、张垒.我国电话用户超过10亿 每两人有一部手机[J]http://www.cnr.cn/gundong/200906/t20090610_505362934.html.2009.06.10

[2][5]曾洪伟.《短信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对比与前瞻》[J].广西社会科学.2006(9).139,140

[3] 杨剑龙.新兴的文学式样——短信文学[N].《文艺报》.2002.01.12

[4]余强、余强.手机短信与诗歌传播[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财务处今日论坛

[6]吕进.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7]丁桂香.手机诗歌的审美特征[J].文学自由谈.2008.04.46-47

[8]桂汉标.心随彩云飞[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07.104-105

[9] [10]彭柔.比兴浅说[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06.6-7

[11][12] 乔金果.短信文学蕴涵的古典情结[J].分析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09)247-248

[13]赵列萍.手机传播的后现代性解读[N].新闻知识.2005.08.76

                            【指导教师  温阜敏】
2010/6/10 22:16:13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6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90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