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八月的中秋是悠悠的洞箫,和着月光的《凤尾竹》。那五月的端午就是嘭嘭的大鼓,伴着屈原轰隆隆的《九歌》。
那是很多年前初夏的一个中午,我坐在爸爸膝上听屈原的故事。于是,我知道了端午是因古时楚人不舍屈原投江而亡,成百上千之人划船追赶,急急而行的舟船追到洞庭湖也不见屈子踪影。从此以后每年的端午人们都划龙舟以作纪念,也借龙舟劈波斩浪时的霸气,憾天震地的鼓声,豪气十足的号声,躯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那忠直的身体。从那时起这龙舟的鼓声与号声,带着屈子的精神与气节一响就响了两千多年。从那时起气节盖世的屈子不仅仅留给了后人绝美的《离骚》,还让后人把这美好的传说与风俗一传就传了两千多年!
每年的五月端午,爸爸除了讲诗父屈子的《离骚》还会讲一些其他的民俗。从爸爸娓娓的絮语里我知道了五月里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也就是所谓的太阳节。
端午,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然后是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日,最后是古代的“恶月”,而五月初五则是“恶日”。所以在我记事起每年的端午节,爸爸都会在我的脖子上挂一个红绸的小香囊。爸爸总是一边帮我系着那红丝线一边笑着念叨着:“我丫头戴了这个香囊就会五毒不侵了,就会健健康康地渡过这个夏天!”而妈妈则会亲手为我缝制两个小红肚兜,肚兜上被妈妈精心地绣着大朵的荷叶与荷花。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很仔细地为我穿好。长大了才明白,端午来了夏天开始了,小孩子夜里会经常踢被子,有了这小肚兜我每天晚上睡觉再怎么滚来滚去也不会着夜凉了。
当然,端午节于小孩子来说是少不了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时就爱上了这清香中透着粘带着甜,用青青竹叶包裹的东东。由于,从小吃东西很挑食,我什么东西都吐皮。爸爸就把红枣去核切碎包进粽子里面,如此的粽子这尘世间想是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吃过。
夜,风撩动窗纱。淡雅纱幔的媚舞里,红色的香囊亦飘舞着,那系着香囊的红丝线倾吐着无限的祝福与祈愿。
今天,从乡村采来了一株艾草。回来后插在电脑台上的花瓶里,艾,在风的抚弄下轻柔地牵起着那红色的媚影。红与绿,两种最具生机的颜色交相辉映。
艾,古之神草。
爸爸在时说,艾,不是插在门口的,而是插在心上的。爸爸就那么不经意的把艾之种子播在我的生命里,从此,艾就在我的心里一天天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