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啊,云岭!你虽没有五岳的险峰和峻岭,也没延安的安全和宁静。你却是新四军的摇篮,是革命历史上的一块伟大丰碑!艰难岁月,八省健儿在炮火中壮大成长。你脚下的青弋江流水日夜不停地流,送走多少英雄出征,去抗击日寇,血战沙场,誓雪奇耻,收复失地。
忆当年,惊心!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十二道金牌重现,那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曾使你荒芜沉寂!如今,那满山的杜鹃花啊,开得特别艳丽,是在告诉人们:昨天不能忘记!不能忘记是英雄们的鲜血染红了战旗,赢得了今天!”
——张继炎写于新四军成立五十一周年
在纪念新四军成立五十一周年前夕,正在武江边的张继炎浮想联翩,想起昨天,无限感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云岭赞》,以寄情怀。
10年后,在广东韶关一家医院的病房里,这位新四军的老战士带着一身伤痛,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忽然,他的神情有些异样,眼睛发亮,挣扎着昂起头,削瘦的面容焕发喜色,兴奋地说:“我看到八哥了。”他竭尽全力呼喊着:“八哥!八哥!……”“老张!老张!又做梦了?”老伴吴桂华急促的呼唤着。
“老张走了,去找他的八哥了” 吴桂华留下了最后的记忆。
2010年的春天,在韶关市新华北路一间出租屋里,独居的吴桂华老人向我讲述了张继炎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在市区南门一间旧屋里,成长出两位新四军战士◆
老 张原名邓国兴,因母亲娘家无后,改名为张继炎,在家排行老九,八哥是他的小哥名叫邓国强。老张的父亲是香港海员,孩子们随母亲生活在韶关老家。当时,他们的家就在解放路,也是当地人称为南门的地方。
1925年,张继炎的父亲参加了震惊世界的省港大罢工,因他是骨干,被港英当局通缉,父亲在危急关头从锅炉房跳海逃生。后来经组织安排在南京做地下党工作。张继炎九岁时,母亲病故,年老的外婆无力照料他们,大孩子们各奔前程,两个小的被送到南京投靠他们的父亲。见到两个孩子,父亲欣喜若狂,但作为地下工作者,父亲很少在家。他们在南京石鼓路上租了一间小屋,而兄弟俩的生活只能托附邻居照料,两个孩子自然是形影不离、相依为命,一起在石鼓路小学上学,一起玩耍,一起料理自己的生活,度过了少年时代。
1937年日军侵华逼近南京,父亲为了孩子的安全,想把兄弟俩送回到韶关外婆家。此时通往南方的交通已经中断,父亲这时得知新四军组建的消息,于是带着两个孩子去投新四军,经过多方碾转奔波,他们终于在1938年四月到达安徽泾县军部,把两个孩子交给了新四军。
兄弟俩留在云岭,当年老张14岁,被分配到新四军教导总队做学员,八哥16岁,被直接分配到战斗部队,分别时兄弟二人泪眼相望、依依不舍。
在教导队学习的日子里,生活非常艰苦,每人只发一套军装,衣服脏了,晚上就跳入河中,既洗了澡又洗了衣,夜里把衣服晾在外面,早上再穿,鞋子不发,自己就打草鞋穿。军事训练、政治学习要求严格,军副参谋长周子昆亲自下达训练课目,星期六晚上是教导队小战士最欢喜的时候,因为他们可以参加军直机关军人大会,能亲耳玲听军首长叶挺、项英、袁国平的报告。张继炎说:当时生活虽然艰苦,精神上是很充实、愉快的。
不久,八哥就随部队开赴苏南敌后战场。
◆在抗日前线中的兄弟俩◆
到了1940年的秋天,张继炎调到军部供应部,军部决定由供给部等五部门机关人员组成一支战斗部队,东进苏南敌后。在供给部的房间里,堆放一些蓝色的羊毛毯,这些毛毯是宋庆龄、何香凝的“保卫中国同盟”,为了支援抗战向海外华侨募捐来的,经过她们精心按排,从香港转运给新四军。张继炎向宋裕和部长要了一张蓝色的毛毯。
几天后,他们的部队渡过青弋江向敌后挺进,一路上突破多重敌人封锁,每日急行军百十里,到达水西与谭震林领导的十六旅会合,张继炎被分到四团二连,部队很快东进到当涂、博望一线。
后来部队集中在溧水县茅山西麓一带休整,十六旅三团一支部队偶然路过四团驻地,张继炎意外见到分别两年的八哥,兄弟俩高兴得抱成一团,这时八哥已经长成一个英俊高大的小伙,腰间威武的斜挎着一支驳壳枪,已经是新四军的连长了。八哥慈爱的看着弟弟说:“你长高了,也长大了,要学会照顾自己。”两年不见兄弟俩有说不完的话,可是这时三团的集合号吹响了,八哥的部队又要出发。八哥起身要走,老张突然想起一件事,连忙说:八哥,你等我一下,我拿件东西马上来。说完扭头就跑,到了住地他抱起羊毛毯,又喘着粗气跑回哥哥身旁,把毛毯送到八哥怀里说:这毛毯可暖和呢!你带着用。八哥哪里肯要,说:“你自己留着用吧”。老张这时急得眼泪都要流下来,说:“你一定要带,不然我不让你走,以后,你看到毛毯就会想起我”。
八哥又推让几次,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打开行李把羊毛毯扎在外面,一路小跑去追赶他的部队,还不时回头挥手与弟弟告别。
就在这时,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四团开始担任掩护北上部队、干部渡江任务。他们完成掩护任务和军部联系时,不停的发报,始终收不到军部回电,大家都知道出了问题,后来部队接到命令集结南下,救援军部,但这时茂林的战斗这时已经结束,一切已经太迟了。
皖南事变之后,日军为了铲除苏南新四军这块心腹之患,利用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用数倍于我军的重兵包围扫荡茅山地区,苏南新四军陷入日、伪、顽、匪、封建道会门的包围之中。1941年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十六旅一部,被装备精良的日军四面包围,为了掩护部队和后勤机关转移,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亲自率领一个营战士,激战一天阻击日寇,最后日军的坦克和骑兵突破阵地,我军立即与敌展开肉搏战,旅首长和全营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张继炎所在的小鬼班掩护后勤机关退到长荡湖边,被敌人包围,政治部主任王直要求大家烧文件、砸电台、毁密码,准备决一死战。当时战斗部队只有一个小鬼班,王直同志指挥小鬼班战士坚守观甸桥,敌人步兵、骑兵的轮番进攻,被小鬼班的齐发排枪打退,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河面上漂浮着一层死马、敌尸,一直坚守到夜幕降临,敌人也没能过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小鬼班战士和后勤机关人员,在敌人的眼皮下,全部安全转移。
在此后的两年中,苏南新四军面临的环境更为艰苦恶劣,一天打数战,一夜宿几地,数日一餐是常事,战士们每天都要出生入死,两年打了700多场仗。
解放战争开始后,张继炎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南征北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张继炎一直没有停止战斗。在战斗空隙,只要碰到老战友,遇到熟悉的首长,他还是不厌其烦打听八哥下落,总是没有结果。
◆带着一身伤痛的张继炎在韶关渡过了最后的晚年◆
全国解放后,张继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先后在江苏省商业厅等部门工作,后又下放到家场,并在农场成家。虽然工作繁忙,他还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寻找八哥。
有一天张继炎翻看人民日报,偶然在报缝中看到许多寻人启事,都是在寻找战争中失散的亲人,触发了他的灵感,老张立即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信,详细提供了八哥的简历,并留下自己的通讯地址。过了几天,《人民日报》果然登出他的寻人启事。不久,一封常州军分区字样的来信给他带来了希望,老张回到办公室迫不及待打开信,这封信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冲所写,彭冲1941年曾任新四军16旅三团政治部主任,正巧是八哥所在团。信中写道:1941年初,邓国强同志所在部队三团二营,在句容县北茅山第三游击区宿营时,遭到日寇重兵偷袭包围,邓国强同志率部拼死抵抗,在对敌拼杀的白刃战中壮烈牺牲,在这次战斗中,全营官兵全部战死……张继炎看到这里犹如五雷轰顶,瘫坐在椅子上: “八哥啊!我寻你十年,找得好苦啊!我想不到溧水一别就是永别,我想不到送你的毛毯只温暖你几个月,牺牲的时候你才十八岁啊!……”止不住的泪水像决堤之水涌出眼眶,湿了衣襟又流淌到信纸上。
带着一身伤痛的张继炎回到了韶关。他终于回到了出生并度过童年的故乡,他有了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在晚年的生活里,他陆续写下了多篇的回忆录,并在《云岭》上发表。
吴桂华说:他们兄弟情深,解放后这几十年,只要提起八哥,老张就会掉泪,到了晚年,他最近的事记不清,只记得他的八哥。
【本文与王兴儒合作写成】
●●链接:
◆新四军军部旧址——云岭◆
在皖南泾县西北处,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依水,风光如画的地方——云岭。 1938 年春到 1941 年春,新四军部队在这里从两万人发展到九万多人,因而人们把云岭称为新四军的摇篮”。 1941 年元月,新四军在此惨遭国民党伏击,损失惨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痛心疾首,写下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