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到一位朋友的文章,说到杨修之死。文中似有慨叹之意,又似有劝告之意。让人砰然心动。
杨修于三国时死亡,却被千年中国数亿万人记着。杨修之死,已经不是杨修一个人的死了,他已上升为一种符号。杨修之死,也并非仅代表一种肉体的消亡,更代表一种政治生命的消逝。
杨修为什么必须死呢?曹操的理由是杨修动摇了军心。
而坊间传说杨修死因有二。
一是买了潜力股曹植,企图左右朝政,获罪于曹操。曹操“遂以交构赐死”。
二是耍小聪明,屡次揭穿曹操的小诡计,让曹操怀恨在心,终招致身亡。故事是这样说的。新花园落成,曹操前往视察,不置褒贬,于门上写一“活”字而去。众人不解,独杨修看破,说,门内添“活”,乃一“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于是改窄。曹操得知,表面称美,心甚忌之。
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置之案头,修入见之,取匙与众人分食。操问其故,修即点破,一合酥者,即一人一口酥也。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一次行军,过蔡邕之女蔡文姬庄园,见墙上曹娥碑拓片一行谒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一看便知谜底,操命勿泄,两马并行三里曹操方才悟出“绝妙好辞”四字,暗忖,与杨主簿的学问,竟差三里之遥矣。
操恐人暗杀,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后来果出演“梦中杀人”一幕。众人蒙在鼓里,修又点破,指死者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死因的两种说法,我更相信后种。
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并发明了“唯才是举”的著名成语,他会这样小气,因杨修的小聪明而杀了他吗?这只不过是小说家杜撰用以吸引读者眼球的说法吧?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肯定大错特错了。
小说家的高明也就在这里。他洞察了人性,洞察了曹操的奸小,洞察了杨修是“天性不够奴性,不够世故,也不够中庸”的“不易养”的奴才。
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他确实需要人才。但你看他重用的多是曹姓和夏侯姓的本家,你就相信,他更需要的是奴才。
这个杨修,怪话连篇,既“不够世故”又“不易养”,不杀何益?
如果杨修能够象将介石身边的陈布雷一样,宁愿自杀也不说“怪话”,那么曹操会杀了他自污英名吗?
由此,我想到了英明的共产党毛主席。《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就是毛主席针对“红旗究竟还能扛多久”的“怪话”而写的。
对于政治上的“怪话”,以及“怪话”下的政治潜流,曹操用了“杀”而禁之的方法。而共产党毛主席则用了“教育”和“团结”的方法。足见气度不同,方法各异,而结果亦有天壤之别。曹操杀杨修后是守三分而无寸进。而共产党则因其团结教育而不断发展壮大,至于消灭反动派。
这就是封建集团望尘莫及的!
杨修的死亡,是一种肉体的死亡,更是一种严重的政治生命的消亡。他禁锢了曹操中央集团的“怪话”,更禁锢了中国此后历史各时期各大小集团的“怪话”。结果是这些“怪话”在阳光下消失了。而“怪话”代表的思想潜意识,则在时间的暗流里或消亡,或发酵蕴积,甚而爆炸,形成另一极的言论霸主。
“鸡肋”之声,发在一个集团内部,“红旗究竟还能扛多久”也是发在一个一个集团内部。但一者被杀,一者被引导而成功臣。可见,单极的权力,不一定就非要“怪话”消亡。对“怪话”的恐惧,才会导致“怪话” 消亡。而这同时消亡的,可能是执政者“照镜”的机会。因为“怪话”的出现,也是对本集团命运的关心和思考。就其本质而言,并无恶意。
有善意而无恶意的“怪话”能被尊重,体现着言论自由,社会进步。
一旦“怪话”不被认为“怪话”,说“怪话”的人不再忌讳着闪烁其词,而是直陈己见,张扬权利;听“怪话”的人不觉暗忤,而是冷静分析,充分尊重对方权益。则社会的民主就上了一个台阶,民族的民主素质就得到了整体提高。
而“怪话”能成为“议案”或“意见”,则是社会民生的福祉!
201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