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最好方法是系统地读一些经典著作,这话是不错的。但人的“基因”不同,命运有别,想“系统”也“系统”不起来。有人可以一目十行,甚至一分钟可以阅读三四千字(如才女王小平),而且还过目不忘。而大部分人阅读较缓慢,如果想记忆住一些东西,需要的时间就更长。有人背景好,环境好,阅读有充裕的时间,而更多的人忙于生计,实在难于抽出时间去阅读。还有,人上了年纪,“大部头”对他们来说,有一种本能的惧怕。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寻求阅读的愉悦和收获,实在是一种阅读的困惑。
“宁可吃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东坡爱竹的名句。套用他的话,我爱读书也到了一种“宁可烟不足(我嗜烟如命),不可书不读”的痴迷。但是,毕竟上了年纪了,我也惧怕“大部头”。怎么办?我的经验是:沉思在经典名句中。换句文雅一点的话说,是徜徉在寻章摘句中。这样,上述的矛盾就解决了,我们就可以在悠闲中获取阅读的愉悦和收获。
“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古希腊特斐尔圣殿里的著名碑铭。它的价值被认为胜过古往今来圣人贤哲一切伦理著述,它所折射出的智慧的光芒宛如人类一盏指路的明灯。
王小平在她《第二次宣言》一书中,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在一切认识中,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中,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未来。”
我对着这句话和王小平的解读沉思起来。我有一种怦然心动的震撼。是的,人的一生,想要认识的东西太多太多,学无止境,但是,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啊。也是凑巧,在阅读到这句话时,我又阅读到了2004年改版后的中学语文,高中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材就是以“认识自我”教育开篇的。我是谁?我有着什么样的个性?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缺点有哪些?我能做什么?我将来能做什么?我现在应该怎样做?相见恨晚啊!我想,要是我念高中时就读到这句话以及一系列的解读,我就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中走了那么许多弯路。认识自我,实在是在所有认识中最伟大的认识。
“我”还可以延伸为“大我”,例如“我民簇”“我国家”。对于执政者来说,就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了。“大我”认识正确,民簇振兴,国家富强。“大我”认识错误,而且执迷不悟,则国家危矣。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
“发展才硬道理。”谁都知道,这是邓公的名言。虽然烂熟于心,但我每每沉思联想。我是个阶级斗争历史的过来人,每每念及总有一种亲切感和温暖油然而生。的确,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要发展,民族要发展,国家要发展,还有什么比发展更为重要的呢?想想从前,什么继续革命论,什么阶级斗争永恒论,这个“理”,那个“理”,通通不过是“歪理”,是高压政策下的“被灌输”、“被迷惑”、“被接受”。联想到他南巡时说的话“不搞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里面蕴藏着多少智慧,多少哲思,驱散了多少迷雾,坚定了多少彷徨!它的价值,又岂止一语千金可比。
联合国的总部,镌刻着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据我所知,此话曾经被许多的名人所不屑。想想,世界名人名句何其多?偏偏孔夫子这话入选,个中的道理,让人沉思。联想到人与人的种种交往,种种瓜葛,联想到和谐社会,联想到大同世界,联想到持久和平,我想,这话来自几千年的时空,实在是名至实归。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头脑的监狱。人是观念的囚徒。”(见王小平《第二次宣言》)我们常说解放思想,冲破樊篱。这方面的文章我也读过不少,但是,能让心灵悸动的却不多见。而王小平这句话,却让我陷入沉思。这就是经典名言的震撼力。我想到了大名鼎鼎的作家丁玲。丁玲是所谓的丁陈反革命集团的莫须有的受害者。打倒四人帮后,她平反了。可是,她却说她的冤案是应该的,是母亲打孩子,是为了爱护她。此言一出,全国哗然。思想牢笼禁锢之利害,令人乍舌。还有郭老,毛泽东说“十批不是好文章”,他就立即将文稿付之一炬。可怜啊,智慧如郭沫若者,竟也被文革改造得如此服服帖帖。可见,“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头脑的监狱,人是观念的囚徒”说得中规中矩,发人深省。一句话抵得上千万篇文章。
说了这么些“硬”的,来点“软”的吧。
做起职业的新闻记者、编辑,我是个半路出家者。为了做好工作,我很虔诚的向“职业”的老记者学习请教。但是,很遗憾,他们说了很多,而我的收获却很少。后来我看了一本新闻写作的专著,说实在话,也收获甚微。忽然,读到里面的一句话,却让我恍然大悟。“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就在于:文学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新闻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我做记者前,是个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是怎么回事?一直弄不明白。现在好了,明白了,真是一语道破梦中人。以后写通讯,同样有故事,有情节,我知道怎么弄了。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为了六十一年阶级兄弟》、《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人说它们是长篇通讯,有人说它们是报告文学。究竟是什么题材,不重要了,要紧的是知道怎么弄。
经典名言,是人类历史的智慧结晶,它高度概括、集结、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经验,就像是原子核,蕴藏和释放着无数的光和热。面对着它,我们沉思,我们徜徉,同样可以获得花很多时间很多力去读长篇经典才能获得的快感、愉悦和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