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黄耀辉《我在台湾三十天》
关于台湾的新闻,我除了从凤凰卫视、央视国际频道,以及内地报刊的报道中去了解去认识外,更多的则是借助传入大陆的台湾作家诗人的文学作品去感受台湾的。最近这段时间,更是天天追着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台湾选举方方面面的新闻看。也正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读到了黄耀辉近作散文集《我在台湾三十天》,感到格外的欣喜,一是我认识作者;二是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具体的台湾。
黄耀辉是幸运的,他在中国新闻社工作,比他人有更多的条件接触海外的信息。去年春节前后,他受总社委派,为赴台驻点记者,时间一个月。在这短短的三十天里,他跑遍台湾各地,每天都向总社发回有关的新闻和大量新闻图片。作为记者,他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他又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去审视和打量每天在台湾接触的人与亊、风光与民俗。三十天的所见所闻,成为他创作这部散文集的素材。
现在,这本可读性颇强的新作即将出版,我有机会先睹为快,也相信它的问世,会受到许多渴望了解台湾的读者欢迎的。在此,我对黄耀辉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新收获表示真诚的祝贺!
这本由短小篇章和众多摄影作品组成的“图文书”,虽不是那种全面深刻、浓墨重彩的厚重之作,却是一册让人赏心悦目、颇具意趣的文化读本。
作为新闻记者,对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亊件,他自然有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与感受,本书虽也有些涉及,但作者为了与他的新闻报道区别开来,却并没有把笔墨着力于此。他更感兴趣的,是向人们展现台湾的历史文化生态、社会众生相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他《走马台北故宫》,他写《把墓地建在故居的林语堂》,他关注《台北“树蛙家园复育计划”》,他描绘《掌中演义大世界的人》,他《在台北“吼嗨哑”过元宵节》,,他品尝《台湾名食“鲁肉饭”》……从台湾社会的每一个细微处去着笔,,有现实的观察,有历史的回望,有人物形象的素描,有风俗风情的速写,娓娓道来,让读者跟随作者“神游”了一回宝岛,留下了真切又富于兴味的印象。
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在谈到中国散文时写道:“现在中国散文坛上,名家颇多,风格各异。但是,统而观之,大体上只有两派:一派平易近人,不求雕饰;一派则是务求雕饰,有时流于做作。我自己是倾向于第一派的。我追求的目标是:真情流露,淳朴自然。”(《季羡林说写作》)。
黄耀辉尚算不上什么“名家”,但他的散文,其风格正与季老先生所推崇的“第一派”相吻合:平易近人,不求雕饰。在他集子中林林总总的几十篇短文里,几乎都是淡写轻描,绝少夸张雕饰之处。而且,与他过去的散文随笔较多插入自己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不同,他这回采取了近些年某些先锋前卫作家提倡的“零度写作”相类似的笔法,采取的是一种纯客观记叙的方式,不直接发表议论,不直抒胸臆,只将亊物形态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自己通过文中的形象描述去体会,去感悟,没有了“强加于人”的直白,却让文章更具引人思索的韵味。
黄耀辉这些短小篇章的文笔无疑是极其朴实自然的,但透过那些平白单纯的文字,我们却感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那种“同源同种同血脉”的浓郁而强烈的骨肉亲情。他在写台北故宫时,记下了一位游客的话:“这里的文物都很宝贵,但是根在大陆。”
一句“根在大陆”概括了全书所有篇章中所凝聚的两岸亲情!真情的流露总是很自然的,因而也是很朴素的,但却最能激起读者心中情感的波涛。
《我在台湾三十天》一书,也许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的局限,尚存在一些浮光掠影的粗浅之憾。但是,在海峡两岸人员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与未来,这本客观描绘台湾市态风情的文化读物,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喜读之后,也愿有更多的读者朋友读到它,喜爱它。
2008年3月28日于粤北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