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对当年高考特别是对高考作文的点点滴滴至今还记忆犹新,作为一个“过来人”,自己的些许高考作文心得相与那些高中的学弟学妹们共享,当然作为一名学生对他们不敢居高临下地坐而论道,实属兴之所至,实话实说,权作我姑望言之,他们姑望听之吧。
高考话题作文流行了这么多年,已经意兴阑珊,进入了人们所谓的“后话题作文”时代,于是在人们的期待中,高考话题作文开始“七十二变”,年年有新意,年年有惊喜,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变与不变争相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而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高考话题作文中有一种所谓的“关系型的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应该说流行了好几年了,至今还乐此不疲。这种作文是话题作文当中难度最高的,它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审题的门槛,很多学生由于习惯了单一型话题写作的训练,容易疏于审题,造成行文偏题甚至离题的现象,因此进行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已成为话题作文写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是自己写作的几点心得,以期交流,不妥之处,请斧正。
1、悟透材料寓意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经过命题人深思熟虑精心挑选的,都具有很强的审题价值,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意蕴和美学特征,审准材料的寓意无疑是写作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决定着行文的思想深度和力度。考生在行文前,务必反复阅读,揣摩材料的真谛,把握闪光点,找准突破点,提升得分点。如2002年全国春季卷作文材料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盼望》,是一首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的象征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追求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每一个人都是海员,每一个人都希望“出发”和“到达”,人生需要不懈追求。又如2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是韩非子的《智子疑邻》,尽管这一寓言家喻户晓,但却涉及人生价值、道德观念、思维角度、心理学及哲学范畴,寓言所阐明的认知观点和态度,也是学生在中学教育中应具备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科学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
2、辨明话题关系
话题是基于材料的写作范围,它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但事实上,话题作文提供的是一个主题范围。关系型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的特点是构成的多元性,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词或词组,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的选择”“规则”等,而是一个并列的词组或短语,如广东卷《语言与沟通》、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平凡与自豪》、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江苏卷《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全国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等,话题凸见关系性,兼顾了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很强的思辨性,审题必须把握话题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行文必须从关系出发,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其它,如《语言与沟通》,审题时首先就要理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语言是条件,是工具,而沟通是过程,也是结果,准确掌握语言,沟通就会便利,语言掌握不好,就会给沟通带来痛苦,语言与沟通是一种正比关系。如《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应围绕“放大痛苦”来写“遭遇挫折”,“遭遇挫折”是前提,是原因,“放大痛苦”是结果,是态度,明确了这一点,行文才不会顾此失彼,造成偏题甚至跑题。
3、紧扣写作要求
高考作文是遵命作文,它不同于新概念作文和文学创作,按要求作文是最基本的审题需要,特别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都有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考生的自由发挥必须在这些规定和要求的范围内,这是评估考生写作能力的硬规则,是绝对不能逾越的。而有些考生总是对这些规则好像熟视无睹,如“题目自拟”,偏照搬照抄总话题。一个好的题目,可以体现一个考生的准确审题能力和提炼概括能力,体现行文的走向和重点,它就像一个耀眼的路标,怎能一蹴而就呢?如“文体自选”,不是不选,也不是乱选,作为大部分高三学生来说,选择的文体应体现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适合自己,能充分体现自己的写作能力,一是适合话题,能较好体现材料的中心。而有的考生写出的文章非驴非马,有的考生一味求新,如解题格式、病历诊断、广告、会议记录等,纯属作秀,东施效颦,出力不讨好;如“不少于800字”,实际上不这样要求,作为高中生来说,写出一篇800字文章,只能是不算规定的规定,而有一部分考生,总是捉襟见肘,搜肠括肚,拚拚凑凑,可见作文备考从平时抓起,绝非老生常谈。高考作文的这些写作要求是一种硬性的规定,而不是弹性的,这是老师阅卷时进行评估的基本原则,这说明后话题作文在继承其开放性的同时,也加强了限制性,这是从考试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出发的,不是有意为难考生,这不会影响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一个考生驾驭文章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分度,有利选拔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