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影视界多以“国字号”的影片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比如《叶问》的一雪国耻,《十月围城》、《集结号》的国情告急,《新三国》、《新红楼》的古老国粹。咋一看《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名,还以为是又一部“国字号”的国难大片。但是看完了后才觉得,唐山大地震只不过是整部片子的背影,而不是背景。很简单的道理,背景是换不得的,但是如果把76年和08年的地震换成是洪水,同样能够有一样情节的故事。
说到底,这不是一部表现地震的国难片,而是一部中国家庭亲情重构的电影。冯小刚一向是个电影界的“王朔”,是个电影语言的解构者,这次却成为重构者,或许说,他以前的解构也只是为了更好地重构与重建一些被人们丢失的东西。
虽然这是一部“名不符实”的片子,但在亲情重构的表现上很让人感动。影片中很少用一些慢镜头去表现一些煽情的情感,而是用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手法来表现这二十三秒的灾难带给人们三十二年的心灵改变,经历过这段灾难的人,包括受害者亦或是拯救者,都表现出对生命和亲情的异于常人的珍惜。
李元妮是个典型的代表。她丈夫为了救她和小孩,淹没在震海中,李元妮从此失去了丈夫,也以为女儿死了。与丈母娘哭求留下儿子和她此生此世都没有改嫁;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亲人回不了家——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即使阴阳两隔,也是至亲之人。
李元妮的女儿王登在大学期间早孕,在前途、道德责骂、被男友抛弃与孩子的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后者,生下了孩子点点。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常常强调最优化选择,将良心和感情排到倒数的位置。王登的选择无疑是一次颠覆。
李元妮的儿子方达在灾难中失去了一只手臂,经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成了独臂老板。把小孩留在家里陪母亲过年,丈母娘都还没见过。工作室遇到一阵小震,方达说:“小震不用跑,大震也跑不了。”然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母亲……
两次大地震三十二年的跨度处理,情节紧凑且节奏恰当好处,不像港剧,总让人有急促感。影片每个情节都很饱满,在地震中分离,又在地震中重逢。
清脆的车铃、古老的摆头电扇,街边的白色冰棍箱子,印着长城、天安门图案的军绿书包、彩色条纹的塑料不倒翁、温暖的一家四口,这些悠远温暖的意象被一瞬间毁灭,让人想起了一句诗:生命,是死亡唇边的笑……
2010.8.2
新浪: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809/0524844451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