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若星河的唐诗宋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荣耀过几多岁月。如今,中国的诗歌相比于几千年的灿烂辉煌已明显凋萎,能挑起复兴重任的首推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当老师的教学中带有了诗意,我们的诗歌传统便能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希望的种子。因为浯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语文学科比其它学科更应该、更容易进行诗意的教学。选进浯文教材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义深沉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人用诗意的浯言这样形容语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可见,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浯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尽可能运用诗意的语言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唯此,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河床中闪烁诗意的浪花。
如今,语文这个最富情感、被称为精神家园的学科,得了诗意缺失症:不动声色的介绍,一板一眼的分析,严肃冷漠的总结……都是那样贫乏、苍白,本应该最富激情、幻想的青少年,在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淡,对于各种本来能够唤起美感的事物,他们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在本应敏感和诗意的年华里,母语没有给他们留下快乐和情趣,没有带给他们感动和诗意。
人的诗意和社会的诗意已经非常淡薄,如果连语文课也不能在诗意的浸润下给人以享受,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将何以寄托?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的诗意化应该是不容忽视和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要拨动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语文教师则应该是一个“种诗”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中播下诗意的种子呢?如何让语文在诗意的小河里流淌?近几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对诗意语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诗意语文学本》的推广和实验,无疑拓宽了语文诗意教学的途径和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独特的思路。《诗意语文学本》秉承着“传承文明、弘扬诗教、关注心灵、热爱汉语”为宗旨,借助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对学生进行语言、想象、情感、思维、作文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诗意化,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也效仿一些学校,借助《诗意语文学本》,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对诗意语文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和实践。现略作小结,以供交流参考。
一、用优美文雅语言创造诗意
理想的教育,莫过于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敲击学生的心扉,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的心灵。
在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的时候,我总是斟酌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不说方言土语,不讲街巷俚语。我的课堂拒绝语言暴力,拒绝废话脏话;我总是和颜悦色地和学生交流、商量、探讨。在我们的教室里,没有教师强权的痕迹, 没有亵渎语言魅力的陈词滥调,有的只是平和、互动与亲和力。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芦苇,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启发学生去思考,告诉他们:“使人类从动物的定义里划出来的最终原因是我们人类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我告诉他们:“学会诉说,学会倾听。诉说使我们的心灵彼此接近,倾听则让我们懂得彼此尊重。”
我和学生一起寻找春天,我告诉他们:“最短的一段距离/是由我向你启步/是由你向我启步……啊,太阳早早的启步/奔赴大地/把我们温暖。”
无论学习哪一篇课文,无论进行哪一种训练,我都要求自己的语言简洁、流畅、文雅、精致,力求能总是给学生美的诗意的熏陶与感染。
二、用诗心点亮学生智慧的双眼,唤醒学生善感的心灵
诗意地生活着,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灵性的耳朵和一颗诗意盎然的心灵。所以,我总是引领孩子们深入感受: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每一枚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快乐的欢笑……
下雨的时候,我带着他们倚在栏杆前听雨打芭蕉;飘雪的时节,我和他们一起踏雪寻梅;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在校园里寻遍春天的踪迹;大雾弥漫的早晨,我们在操场上领悟着浓浓的雾气带来的如梦如幻……
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我教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去诗意地欣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一俯首一回眸,一顾盼一蹙眉都是我和我的学生关注的对象。作文课上,我精心挑选一盆野菊花,让学生通过目视、手触、鼻嗅、口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丰富的联系和想像,写出《野菊花》的诗歌:悄悄地生长在小路旁/金黄的色彩妆扮着美丽的山川/从不畏惧风霜雨雪/把一缕淡淡的芳香/默默地奉献给人间。
我也会教他们打破常规,打通观感,我们用耳朵看世界,用眼睛尝气味,用鼻子嗅色彩,用味觉品声音,所以,我的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天空是云朵的家园,太阳是她最亲密的伙伴,蔚蓝是她最钟爱的霓裳,月亮、星星则是天空对她殷殷的注视和祝福。”“我喜欢在秋风习习的清晨,漫步乡间田垄上,放眼远望,触摸遍地的金黄,聆听成熟的稻穗摇摇晃晃,让潺潺的溪水轻轻淌过我的耳畔。”
处处留心,步步为营,才能把语文的诗意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敏和睿智。
三、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和现代新诗的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教学的诗意创设绝不能离开诵读与欣赏诗歌。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同样在此“标准”中,还特意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它要求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这类声情并茂的作品。所以,“标准”在第三、四阶段目标中又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诵读、熟记、默写三首古诗(歌行体除外),在每周的诵读课上,我们一起欣赏VCD《唐诗韵》的时候,学生们总能和着电视解说人背诵自己烂熟于心的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齐声吟诵,好不得意。我还指导学生吟诵《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琵琶行》等长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就这样在诗的国度里酣饮、沉醉。
欣赏课上,我们就学习《诗意语文读本》中推荐的文章。读台湾诗人于光中《乡愁》,我和他们一起静静地倾听老人心灵的诉说。我常常和他们走进图书室,收集、探究现代新诗的发展历史,寻找新诗沿袭旧诗又革新旧诗的步履行踪。于是,我们一齐沉浸在《再别康桥》梦一般的意境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还把《诗选刊》、《诗刊》等杂志中的当代新诗摘选、打印、分发给学生,我们读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读着简宁的《小平,您好》:“今天我看到我的形象/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您一起/检阅着祖国年轻壮丽的姿容……”。我们读着爱尔兰的叶芝和希尼,读着波兰的米沃什,读着北欧的索德格朗,读着食指和北岛,读着所有美丽的诗篇。
四、强化仿写、补写等语言能力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新的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以“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内容”,从而“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为目的,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进行优美句段的仿写、补写等训练。
在每周的诗歌写作课,我注重强化学生的仿写训练,我用“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无限制地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因能够领略这美丽的诗意并传播它而倍感快乐。为此,我们只能永不停息地阅读,因为惟有读书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诗意,充满灵性。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让我们的课堂远离诗意,远离情感,远离审美,所以,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