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冬生诗歌的自强自省意识
在原本充满寒意的粤北山城,今年冬天的风和雨似乎来得那样缓慢和让人难以适从,突然想到韶城今年的冬装尽管质量很好,但因为天气突然暖和的原因,商家们卖得是那样艰难与困苦,一如作家诗人们苦苦经营一方诗意的居所,却不得不为尘世烦忧。
书桌上摆放着杜冬生的诗集书稿《哭红的眼晴》,眼前仿佛又浮现着这样一个场景:一位青年才俊,挑灯夜读,辛勤耕耘。这样一种场景竟如神笼一样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杜冬生是一个勤奋而有追求的青年诗人,了解杜冬生的人都会认为,杜冬生首先是一位诗人,一位“在路上”的诗人,这不仅是指他的诗歌创作,更是指他的思考状态和精神气质,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杜冬生的童年和少年在粤北隘子镇度过,那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但也是一块相对落后封闭的山区乡镇。父辈和同龄人的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无限的财富,让他不断"重温灵魂飞升或下坠"的滋味。纵观杜冬生的诗,对人生际遇的追问与哲想,成为他诗歌的主要特征和情怀。
如《关于一些片段的感激》:“杉皮房顶遭到雨水侵蚀/扯拉着整个幼年的世界/在疾风中倒塌/一片瓦/撬动一个少年的体积。”
如《一段没有文采的句子》:“当我正当年少才疏学浅/我不明白/成熟和才华能否随岁月递增”
如《最初的孤独很美》:“我就这样错位着季节/在四季里只剩下冬天/没有足够温度的孵化/一个生命只是暗香游动。”
从诗中,我们感觉到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乡村的气息,男孩子的气息,城市底层的气息,学校的气息……杜冬生从边远的山区走向城市,他把自己从小的生活,把自己非常熟悉的男孩子们的快乐、苦恼、兴奋和委屈,全部写进诗里。诚如作家丁玲所说:"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逆境中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如《藤的描述》:“母亲,你只是一株遭遇岁月的藤/发芽、开花、结果,那些寻常农事/在亚热带四季分布并不分明的粤北/进行得经纬分明/待到寻找温暖的季节/只剩下干枯的枝和杈……”“母亲,那延绵万顷银光闪烁的/藤们轻漫 自言自语/明天,领着你的孩子们/站在田间 站成藤的队伍”诗人就在这样一种时而充满困惑,时而充满反思与反问中,觉醒,时刻张扬着一种空围、突破、突进的精神。与不屈的命运作斗争。
从杜冬生的诗歌中,我们得到这样一种启示,对于一个有志向的诗人来说,童年的记忆是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灵感源泉,同样,困难与苦难就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当然,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命运为了塑造和成全一位作家或诗人而在早先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实施的前期投入,才能去成就诗人在诗歌王国的宏图大业。
读杜冬生的诗,时刻让人感觉到创作的激情是那样的充沛、高扬和持续不断。这些年笔者常听到一些人在提倡所谓的“冰点”写作,也就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克制得让读者感觉不出来,把理智与冷静当作是一种超然、大度和时尚,这便是读者为什么越来越远离诗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读杜冬生的诗,那些流淌在诗里行间的生命激情,总会时不时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在寒冷的冬天,在乍寒乍暖的粤北山城,我真诚地期待这样一位充满思想、充满激情、充满才情的青年诗人,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寻找到诗性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