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XX路的老谭叔,骗了曾姨近万元,跑了!”金姐神神秘秘的说。“不会吧?怎么可能?老谭不会是这样的人吧?”这是我听到这“爆炸”性的新闻时的第一反应。
老谭,据说来自英德,是镇上XX路曾姨的同居未婚夫,四十多岁,头发有点少,所以脑袋显光,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嘴巴就像抹了蜜似的特甜。每次上班路过曾姨门口,他总会笑着的和我打招呼:“上班啊?XX。”下班时见到也会来一句:“下班了啊?进来坐坐,喝杯茶吧。”..........
曾姨年近四十,是个寡妇,身边有一年迈老母和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儿,曾姨没工作,在街上摆水果摊,一家三口的日常开支就靠这小小的水果摊的收入,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年初,经人介绍认识了老谭,许是双方的第一印象都不错吧,三两回后,老谭就在曾姨家住下了。
女儿年幼,母亲年迈且行动不便,想晒太阳都得需要别人的帮忙。曾姨忙了小的又忙老的,忙了内又忙外的,辛苦自不必说,老谭的“加入”,大大的缓解了曾姨的压力。
老谭嘴甜,干活卖力。
抱老母亲晒太阳,挑山水,接送女儿上下学,进货摆摊......这些原先都是曾姨干的活,自从老谭来了后,这些活老谭几乎都全包了。很多人都说曾姨有福,年近中年,还能找着这么个知冷知热的贴心人,街坊邻居都说这是曾姨上辈子烧了高香 修来的福分。邻居的羡慕,望着老谭忙进忙出的身影,曾姨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幸福的笑容。
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充满责任心以及爱心的人,谁也不会把他和可恶的骗子联想在一起。
两个月后,老谭对曾姨说:“我是男人,是男人就必须要担负起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我要干番大事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只是缺少干大事的本钱。”一句“家人” 让曾姨感动得热泪盈眶,毫不犹豫的对他说:“你尽管去,没钱我向外人借也要借给你。”
老谭开始联系生意了。
几天后,老谭说外出没车很不放便,曾姨二话不说,在不多的积蓄里掏出几千元买了辆新摩托给他。
老谭一如既往的“勤快”着,外出谈“生意”,回来时不忘拉回些新鲜的时令水果,回到家照旧的不停的忙里忙外。曾姨越来越信任他、依赖他。渐渐的,老谭缺钱的时候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家里的积蓄一点点一点点的都垫到老谭所谓的“生意”里了。
积蓄垫完了,曾姨仍然没往“骗子”那方面去想,邻居们也没有。
直到有一天,老谭说他急需定一份“生意”合同,需交八千块定金。他兴奋的对曾姨说:“这单生意成了,好日子就过不完了,只是,只是,我到哪去弄这八千块呢? 唉.........”曾姨看着这张由兴奋到沮丧的脸,一咬牙说: “为了我们的好日子,我去借。”
钱借来了,老谭拿着钱,就再也没回来过。
起初的几天,老谭没回,还能联系得上,说在忙着,就快回家了,一星期后,人不见回来,手机也不通了,这时,曾姨才想到被骗了!
邻居们得知这不幸的消息,都摇头晃脑的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是啊,谁能想到呢?一个如此有“爱心”的,待人热忱有礼的人,谁会想到是个骗子?
曾姨的遭遇让我无限感慨:骗子不像骗子,善良成了伪善良,这年头真的是做什么不像什么啊!
不时在街头巷尾上演的骗局,花样越来越多,因伎俩高明,故总让人防不胜防的。比如说某天你扔给了一个看起来可怜兮兮的乞丐几枚硬币或纸币,说不定哪天,你在某一酒楼也许就会讶然的看到他正衣冠整洁的在用乞讨得来的钱品尝着价格不菲的美食。此时,你敢说他是乞丐?可是当初让你怜悯心泛滥的明明是个“乞丐”呀?
难辨真伪的“局”引发着人们“感官”上的矛盾,让人怎么说好呢?只能以一句“做什么不像什么”来概之。
在这年头,“做什么不像什么”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些学问修养均不低的教授到处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一些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教授像商人似的赚钱,你能说他是商人而不是教授?某些商人为了树立“儒商”形象,不惜花费巨资著书立说。在你的心里,你也许会不大愿意承认他是作家文豪。但因有书为证,你却也不能说他不是“作家”。
还有如某些“人民公仆”,在单位时衣冠楚楚,一脸正气,可是在某些“暧昧”的场合,却全不顾及自己“公仆”的身份,怀里搂着浓妆艳抹的“美女”,不安分的手,这里摸一把,那里掐一下的,比流氓还流氓,此时的他到底是公仆还是流氓?
太多“做什么不像什么”的现象,那些几乎无懈可击的伪装,蒙蔽着大众的眼,让善良的人们无法分辨。都说现在的人性越来越淡漠,越来越无情。是的,往时的淳淳民风正逐渐的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