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去过云门寺。去年国庆长假的一天,与亲朋好友喝完早茶后,准备离开茶楼时,忽然有人提议去云门寺,反正闲着无事,时间尚早,也有车,大家便一起去了。
在去的途中,我不知不觉想起第一次去云门寺的情景。大概是在念初二的时候,五月的一天,与班上的七八个同学相约骑自行车去桂花潭游玩。一群半大的贪玩的孩子兴致勃勃地骑着自行车,从韶关市区到乳源桂花潭。当时我并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知道从清晨骑到午后一点钟才到。到的时候刚下过一场雨,山路崎岖,云雾迷漫,行人稀少。上坡时大家都骑不动了,下来推车。然而山路并不泥泞,不知什么人在山路上辅一层砂子,走在上面沙沙地响,很是悦耳,又不粘脚,让疲惫的我们也有了些精神。在谈笑间,峰回路转,路的拐角处出现了一棵桃树,粉色的花开了一树,薄如蝉翼的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地面上还错落有致地辅着一层雨水打下来的花瓣,在周围清一色的绿色映衬下,显得非常漂亮。过了不久后,我们看见山脚下有几间平房,走近了才知道是寺庙,寺庙依山而建,左边是山,右边是一片稻田。桂花潭就在云门寺的后山。我们的心思都扑在了桂花潭上,对这个寺庙没有兴趣,只觉得是间小寺庙。匆匆一瞥便直奔后山而去了。山路狭窄,但树木葱郁,如同走在一条绿色的长廊里,耳旁传来哗哗的流水声,更是激起我们急切看到桂花潭的心情。不久路穷水出,只见到一条银色的瀑布挂在前面的山崖上。我这才知道桂花潭原来是个瀑布潭,瀑布不大,潭水不深,小小的却玲珑精致。潭水清澈而碧绿,周围都是洁净的小石块,很招人喜欢。时间飞逝,一恍就过了十几二十年。我以为这些事情都已经淡忘了,却没有想到藏在记忆大门里的场景,依然是如此得新鲜,仿佛还能闻到那水气氤氲的空气。
如今去云门寺很方便快捷,一路都是宽畅的公路。我们先经高速路再下到省道,以至于到了下车时,我都在心里嘀咕着:怎么快就到了。站在云门寺的大门前,我在四处寻找,那条小小的山路到哪里去了,那棵光彩照人的桃树又到哪里去了,没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云门寺金灿灿的大门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山门已是面目全非了,再仔细地看看,山还在,稻田也还在。看着游人三三两两地通过山门检票时,我才回过神来,糟糕,很久没来了,不知道这门票涨了多少倍了。如今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好一点的景点门票更是涨得令人咋舌,因为是临时起意来的,来了八九个人又时近中午,等下还得管午饭,身上带的钞票可不知够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来到购票处,门票清清楚楚地写着五元。这实在让我诧异也松了口气,如今各地景点的门票都疯长,这个云门寺的门票居然只要五元钱实在是便宜了,守门的两个僧人一老一小,很随意地收了门票放入检票箱,也很随意地挥手让我们进去,而没有像其它旅游景点一样如临大敌一个一个排队点人过关,甚至开包安检的都试过,让人很不爽。
云门寺院依山而建,庙宇沿着地形展开,没有寺庙常见的中轴线布局,显得有些随意,寺庙建筑得并不华丽,外墙清一色漆了土黄色的漆,不像别的寺庙那样,雕梁画栋、青砖黛瓦,十分讲究。给人印象十分的朴实,与韶关境内的另一家千年古刹——南华寺相比,建筑及布局都逊色很多。南华寺是金碧辉煌的,雕梁画栋极尽工巧,仿若皇宫大院,层层推进的建筑群给人一种等级森严的感觉,而且还非常的热闹。未进山门时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商贩们的吆喝声,乞丐们的乞讨声不绝于耳。进得山门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以及嗡嗡的祷告声老在耳旁萦绕,没有一点佛门净地的感觉,倒像一个巨大的买卖市场。如果将南华寺比作一座繁华热闹的宫殿,那么云门寺则像一座朴实宁静的庄园。两者相比,我却更爱这里的朴实与宁静。
站在云门寺里,阳光很好,游人不多,三五成群,可以缓步而行,清静自在。离山门最近的一间庙堂门口,聚集了一群人,走近一看竟然是“免费施粥,广结善缘。”说实在的我还是头一回见到真实版的施粥场面,想不到在电视里的剧情居然在这里上演了,我说什么也要凑凑热闹。施粥的是几位中年妇女,听口音看相貌不像是本地人,倒像是珠三角或是港澳那边的人。我拿了一个一次性的塑料碗,讨了一碗粥,站在阳光下仔细端详和品尝。粥是淡红色的有点甜,粘稠适中,看得出煮粥人是用了心的,如果嫌没有味,旁边还摆着好几碟小菜:有榨菜、萝卜干、咸菜等。等喝到一半时,发现粥里居然藏着两个拇指大的花豆,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粥的颜色是花豆染成的。也许是时近正午大家都有点渴了饿了,来喝粥的人很多,大部分是游客,也夹杂着少数本地山民,他们穿着靛蓝色的粗布唐装衫,背着简陋的手缝布袋,与衣着光鲜的游客一比便很容易区别开来。看着衣着有些寒惨的山民和身着光鲜的旅客混在一起,各取所需坦然自若地喝着粥时,总觉得这个场面不太寻常。是了,我并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了这种情景,那些寺庙好像都是有钱人去的地方。庙里来来往往的都是衣着光鲜的人,手里挚着大捆小捆的甚至如金箍棒大小的香,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在庙里大呼小叫,呼朋唤友,旁若无人,仿佛是来庙里还财神利息的,吵着闹着令人生厌。穷人们早就被高昂的门票挡在了门外,哪里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呢。在这一刻,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词“众生平等”,也就在这一刻,我喜欢上了这座寺庙,一座真正的佛教寺庙。
正在我喝着粥的时候,来了一位健硕的老僧人,大约50多岁,中等身材,手里拎着一个铁桶,仔细地翻着旁边的垃圾桶,把游客们喝剩的粥一点一点地倒入铁桶里,非常珍惜的样子,当看到有些游客喝了一点点便随意浪费把粥倒掉时,老僧人很生气地大声告诫他们要珍惜粮食,喝不了就不要盛那么多。我举着碗站在旁边有些愣了,这年头,大家觉得日子好过了,随意浪费的东西多着呢,谁会在意这点点粥。老僧人的当头棒喝让我不禁有些羞愧,继而肃然起敬,是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有多久没有这样反思过了,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我们又何曾珍惜过那些到手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呢。
站在寺里,淋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聆听清风吹过山林的声音,嗅着远处漂来的淡淡桂花香,我的心情变得宁静而平和,这个寺庙真应该多来几趟。
2010-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