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她时,我特意在网上查了她的有关资料和照片,因为我对她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简介很短,但她坚定不移的创作热情却跃然纸上。在学校时,她的《致橡树》是我们朗诵的首选。朦朦胧胧的一首有关爱情的诗,对爱的坚定和忠贞,特别让人心神向往。读来朗朗上口,意犹未尽,丝丝柔情沁入心脾。她的照片,透露着忧郁和沉静。
我以为她会是一个沉静的女子,不多言语。
我只猜对了一半。
与她相见,正值4月的尾巴,还有春意,但太阳也很猛。我握着她的手,说:很高兴见到您!她很白,手上的皮肤很是细腻,静脉很明显。她戴着镶有水晶黑色边框的眼镜,一身休闲打扮。一见面,她的亲和力扑面而来。没有文联主席的架子,也没有某些文人的傲气。参加这次“2010‘丹霞山杯’我心中的中华名山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散文笔会活动”的还有陈建功、王蒙之子王石等著名作家,但我唯独想见的是她。因她的一首《致橡树》吧,还有,同性间的初次谈话应该没有异性间的初次谈话那么显得尴尬。
她不随大流,好些作家提议去爬山,见识见识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丹霞山。但她望了一眼我脚上的高跟鞋,说,不如我们去漂流吧。我心里一阵暖。她讲起了她家的武夷山,讲起了武夷山的秀水、奇峰、幽谷、险壑,讲起了武夷山的朱子理学。恰好,随行讲解的阿伯也是福建人。我们坐着竹筏,在丹霞山下的锦江缓缓前行。她说,用发动机驱动的竹筏有点破坏了这种竹筏漂流的惬意。阿伯侃侃而谈,从武夷山到丹霞山,从武夷山的竹筏到丹霞山的竹筏,从古闽越到夫妻石……她会接上一两句。更多的时候,她应了一声便将视线移向竹筏之外。我那时会想: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虽然不喜欢别人喋喋不休,却不忍心打断别人的话语?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了南华寺。
我们跟着大众,往聚宝盆里丢硬币,满怀好奇进了“藏经阁”,排队取得九龙泉。在休息时,一女作家拿起手上的相机在她不经意间拍了一张照片。她回过神,说,快让我看看,万一照得很丑就删掉它,免得你们拿来要挟我。说完,她像进入角色,扮演对方,声音细细的,说,舒婷,一张照片50块,不然就传到网上去。我们听完哈哈大笑。
在接触她大概一天的时间里,她给我留下最多的是温婉、幽默、优雅。阿成对她说,舒婷老师,我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她说,很好的老师倒不一定,但我绝对是一个好妈妈。她近期的作品多是与美食有关,写怎样做菜。会作诗的人大概也是懂美食的人。人生,就如做菜吧,重视过程,用心做好每一步,等端上餐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后记:这篇随笔本应该在4月份完成,不知为何,动笔一小段,竟没了往下的情愫。搁下有四个月的今天,我记下了。或许,某些东西经过沉淀才会显露它的价值。她给了我一种鞭策。她是一株沉淀后的木棉,有迎接暴风雨的勇气,有洗尽铅华的隽丽,更有参悟尘世的从容。
(写于2010.09.14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