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车渐渐地靠近狮子岩,远远望去,似一头雄狮趴在荷花漫溢的池塘边闭目养神。尽管七月的天气很炎热,但来到狮子岩的洞口时,却感觉吹来的风格外凉爽、舒服,向石岩洞口探望,阴森森、黑洞洞的,透出几分神秘。
我们带着些许好奇,走进了洞内,感受着这些远古先辈们生活的气息;探寻着这些先辈们走过的痕迹。在这片巨大的历史遗迹面前,也许你最好奇的还是,如此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如何被发现的。那么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来探究“马坝人”出土的“前世今生”……
化石揭开了狮子岩的神秘面目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农村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相对有一定的发展,但农用化肥的生产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磷肥的资源紧缺,供不应求。政府动员各区、乡组织人力做好磷矿石的资源调查工作。当时任马坝区区委书记的吴思浪,听一位农民反映,马坝一带的狮子岩附近的沙土似乎有磷的成分。1958年5月1日,大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成立了狮子岩磷肥厂,随后20多名农民职工背着铺盖开始了面朝泥土、背朝石壁的挖掘。
一天早上,厂长陈福涛老远就快步向吴书记报告,“一位民工无意中挖出了死人骨头。”两人快步走进岩洞去,随着打开手电筒,吴书记看到溶洞地上散落着几块灰白的物体。他蹲下身把散落的东西捡起来,从厂长手里拿过手电筒细心地照着看。原来是一块骨骼化石。不少干活的农民看到这些骨头后,充满恐惧的认为冒犯了死鬼孤魂。
为了打消大家的念头,吴书记随手拿起一根又短又粗的骨骼化石,将化石和自己的手臂一比。他说:“你说是人的手臂骨,人的手臂没有那么粗,是吗?”接着又把腿伸出去用化石一比,“你说是人的腿骨,人的腿骨又没有那么短。”妙语连珠的比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一切怀疑和恐惧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这样,挖磷矿的农民,将错就错的打开了“马坝人”生活的那个久远的时代。
狮子岩发现化石后,吴思浪向区委会汇报了此事,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将已挖出的20筐化石存放在他的住处,等待专家鉴定。1958年7月26日,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来马坝视察。吴思浪详尽地向陶铸汇报了马坝狮子岩发现古代化石的经过,没等吴思浪讲完,陶铸两眼圆睁的说:“啊!化石?那可能有老祖宗的宝啊!你快拿来看看。”
眼看奇形怪状的化石,形状特异的骨骼,会议室顿时热闹起来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赞叹不已,个别人正想伸手去看化石欣赏一番,陶铸马上喝道:“别动!这是很重要的东西,可能是人类祖先的化石呢!”随后又询问共挖了多少,当他听到已挖有20多箩筐时,他一拍大腿:“啊,好家伙!”并表示回到广州后马上派专家过来鉴定。
8月21日,来自省博物馆技术员杨岳章及助手来到马坝鉴定这些化石。当他们看到眼前堆得满满的几十箩筐化石时,十分惊讶,连声赞叹地说:“很了不起!”两人高兴地抚摸着这些化石,真是爱不释手。当天杨岳章与助手赶往狮子岩了解情况,两人边听情况介绍边作记录边绘图样。最后决定继续挖掘,由他们带两个职工重点挖掘一些地段,其余大部分职工按原来工作照样进行。那么多的人参加考古工作,真是别开生面,像这种考古工作者与劳动群众相结合、考古挖掘化石与生产相结合的情况实属少有。
从第二天开始,他俩带齐工具和职工一起早出晚归,中午吃在工地,晚上回来整理资料和鉴定化石,日夜加班,非常忙碌。经过好几天的日夜辛勤劳动,在开发出来的大批化石中,通过他们反复检验,已确认在马坝狮子岩出土的有牛、羊、兔、鼠、龟、鹿、獾、虎、熊、野猪、豪猪、鬣狗、熊猫、犀牛、大象、剑齿象、纳玛象等19种动物化石。共分为肉食类、啮齿类、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等五大类。品种数量之多在同一地段发掘出来,历史上实属罕见的。
●“马坝人”的重生●
挖掘工作进行了很多天,却还没有找到更有重要价值的人类化石。大家的内心总似乎缺少了些什么。焦急了几天后,吴思浪的妻子突然想起,由于房间摆满了装化石的筐,几天前送来化石,就被塞到了床底下。听说这个情况后,吴思浪来不及穿鞋,顺手从床头拿来电筒向床底一照,果然有两筐满满的化石。吴书记迫不及待地准备去叫杨岳章,一看手表是凌晨3点多,只好作罢,而这晚却是一夜无眠。
第二天,没等天亮吴书记就将两人请到家中,他拉亮电灯,在床前地上铺了一张白帆布,小心翼翼地把两筐化石从床底下捧出来,然后往白帆布上一倒,这时一个形似乌龟壳的化石物体从化石堆中露出来了,在灯光的照射下特别显眼。杨岳章马上伸手捡起化石认真地翻来覆去细心观看,过了片刻,他忽然高声喊道:“太好了,是人类头盖骨化石!”
吴书记立刻从化石堆中翻出一张条子,上面写着:“二号、8、14,”这是在第二层溶洞挖掘的,时间是8月14日。不要以为这张简单的条子不重要,其实它具体记载“马坝人”头盖骨化石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后来成为世界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
1958年9月14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裴文中、吴汝康、周明镇等专家、教授从北京抵达马坝进行复查。最后确认这是距今约12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中期的人类化石骨,他的表面较为粗涩,头骨的容积甚大,属于中年的男性个体。
同时,广东省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广州市文管会专家、教授和考古工作者共60多人,在省文管会副主任商承祚、麦英豪等人的带领下也到达马坝考察。通过认真地检查和鉴定后,由专家、教授把马坝狮子岩出土的人类化石正式定名为“马坝人”化石。而与其密不可分的“石峡遗址”,它包含四个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堆积,从公元前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至公元前470年的青铜器时代,其中下层文化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丰富,被命名为“石峡文化”。到目前为止,是广东省唯一以文化命名的文化遗址。
●“马坝人” 填补了我国古人类学上的空白●
在狮子岩一个深4.1米,宽0.8米的岩层裂隙里,沉睡了12万年之久的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为全世界所瞩目,再一次翻开了世界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马坝人”头盖骨化石是在华南地区第一次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是我们了解从猿人演变到古人的重要环节,填补了我国古人类学上的空白。化石的发展,对研究直立人演变到早期智人提供了一项珍贵资料。
至此“马坝人”头盖骨化石揭开了广东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页,也将东南亚的历史提早到一个远古时代,给原始社会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证据。
而石峡遗址作为国内外难得的一处新、旧石器同在一个保护范围的大型文化遗址,为进一步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至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发展找到了一重要的钥匙,还为探索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诸阶段与我国其他诸文化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为亚九级和印纹陶在广东尤其是粤北地区的产生、发展、变化分期及年代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考古学、历史学价值。
1988年,政府在“马坝人”化石出土的狮子岩旁边兴建了一座永久性的文化遗址博物馆,里面陈列了“石峡”文化的种种文物及“马坝人”的头盖骨的复制品。至此,这个集考古与旅游于一体的游览区,成为了人们瞻仰远古文化的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