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当今,用有房有车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钱为重要依据的话,她也算是半个富人。因为她是屋主,上间屋的屋主。
那么,就说说上间屋的那些事儿吧。
先说上间屋名字的来历。客家农村后来做的瓦房是一排连起来的。按顺序,有间房间会在方向的上头。这上间屋就是在一排房间的方向最上那间。农村的屋子经常会有各自独特的名字,一般都是按屋子的功能来命名。比如说所谓的中厅就是平常所说的客厅,主人的房间的叫法也独特,叫“间子”。这最上面的一间屋不知道该叫什么好,既然方向最上,久而久之,就习惯叫它上间屋。
一开始,她是不喜欢那屋子的。因为在最上间,有种远离房屋中心的感觉。而且,那时她还小,当一个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会闹着妈妈说害怕。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她开始喜欢上间屋了。因为在上间屋里,她可以和小伙伴做一些“不为人知”的开心事。比如说四年级的时候,她和村里的伙伴把房间锁起来偷偷排练舞蹈。那是为了庆祝教师节她们自个儿排的舞蹈,用的歌是《我爱米兰》。“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自己边唱歌,边排练舞蹈。她们稚嫩的手脚舞动动作多么可爱,美妙动听的歌声塞满整间屋子,还从窗户飘扬出去。妈妈在院子里听见了,偷偷发笑。但一直没有打扰她们。她们还以为从来都没有人知道,直到教师节那天,她们在庆祝会上把自编的舞蹈献给老师。
到了初中,上间屋则成了她的密室。在那里,她拆开了第一封男同学写给她的信。她从学校回到家,直奔进自己的上间屋,怀揣着噗通噗通急跳的心打开信封。虽然是寥寥几行字,但却让她看得满面通红,浑身发热。重复看几遍后,几乎能够背下来了,马上找来火柴把信烧掉。接下来几天,信里的一字一句都在她脑海里重复着。但她知道,认真学习是她那时候唯一的任务。
高中时期,虽然寄宿学校,父母又在外谋生,没有人留在家里居住,她仍然经常回到上间屋。她觉得,在上间屋里,她可以找到某种促使她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的力量。她每次回到那里,都会带很多学习资料。学习计划在墙壁上贴了一层又一层,书本成了桌子的的高度之一,完成的试题在桌子上垒起高高的一堆。她把目标粘在抬头即见的墙壁上,还在旁边写上 “你可以平凡,你也可以优秀,而我选择了奋斗”。确实,人生的一路上,她就是一直奋斗着。
其实,在她父母不在家的日子,他们曾建议她把自己的房间搬到其他屋子。因为上间屋经常漏水,而且着实让人有种脱离中心屋的感觉,更加容易让她感觉寂寞,怕引起她的恐惧感。可是,不管是暴风雨之夜她打着电筒用竹竿移动漏雨的瓦块,还是黑洞般的夜笼罩周围,夜里亮起灯的地方都是上间屋。上间屋不仅仅是挡风雨的地方,还是她心灵的归属处。
当她高三那年,由于忙于备考高考,她很少回上间屋。但经常在暴风雨的夜里,她会睁着比黑夜还黑的眼睛担心上间屋能不能撑下去。她的担心并不没有多余,只是,倒的不是上间屋,而是其他房间。一排房子,除了上间屋,其他都成了废墟。
做楼房的时候,家人都想把上间屋一起拆掉,以便扩大建房面积。可是她执意不能拆上间屋。她说,她要继续住上间屋,不能拆掉!
上间屋最终是没有拆,她也没有继续在那里住。只是每次回家的时候,她都会轻轻推开那小木门,寻找旧年的影子。进了上间屋,她便觉得回到了每个当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