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备忘录,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科书。“新诗教实验”,系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同时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课题根植于深厚的文学土壤之中,依托民族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美感形态,内在地继承民族圣洁的灵魂和优秀的品质,以“弘扬诗韵、传承文明、热爱汉语,滋润心灵”为实验目的,探索新诗教实验的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培育师生典雅语感,诗意情怀,实现师生教育诗意化,学习诗意化。其实施的基本策略在于营造诗意文化“场”,建构诗意文化“观”,开掘诗意文化“流”,巧妙选用德育“法”,学生、教师、学校三维立体发展。
实验6年,“新诗教”对接中国传统诗教,注重用典雅的诗文化影响师生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世界,养成了良好语感,优化了人文品质。教师论文、学生400多篇(首)作品发表,先后出版诗集10部,实验教材《诗意语文学本》小学卷6册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其“新诗教实验”的内涵、坚持原则、创新措施、实验成效等,对于语文教育改革,内化素质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新诗教实验”的探索与研究填补了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空白,先后获市、省、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 从草根式实验到官方认可,该课题引起教育界、文学界尤其是诗歌界关注,从新诗教学到新诗教育到诗意德育,“新诗教实验”不断在跨越自我,做精做深。三鑫“新诗教实验”在诗化管理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在促进学校和谐教育方面产生良好的现时效应,为新时期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诗的民族,代表中华民族巍然独行于全球各民族人文世界中的,便是诗的教化。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明确地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阳货》)的教育主张,他把诗教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开始,与“礼”“乐”并论———强调“立人”必须经过诗教到礼教到乐教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感知到知觉到觉悟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索到身体力行的过程。“诗教”是“立言、立人”的奠基石。
但是,受“惟智是举”的应试影响,传统的语文教育重理性的左脑开发,忽略感性的右脑开发,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对新诗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树立新诗意识而选编贴近时代的新诗作品进入教材;阅读教学忽视新诗赏析;作文训练普遍放弃新诗的训练。这样一来,造成广大小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认识、接受现当代优秀诗歌的熏陶,而且少年儿童自己拥有的潜在的缪斯灵性也在不知不识之间被忽略甚至扼杀,这与我国悠久、丰厚的诗歌教育传统极不相称。
二、课题界定与阐释
l、课题界定
“新诗教”:所谓“新诗教”,即新的诗教。它以大语文观为指导,积极借鉴传统诗教的理念,根据学校德育、语文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及发展需要,将传统“诗教”与现代生活、现代语文融成一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陶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从而自健其德、自致其知、自启其智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教育活动。简言之,即语文教育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由于它注重利用典雅的诗意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灵,张扬现代汉语的诗性魅力,能够使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又注意引领学生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从而成为一个有根的民族人,有情的现代人,有义的高尚人。
诗意:诗意就是诗一般的情意,是经历生命感动后反思性表达的情意。
2、阐释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育是发展青少年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管道。除了培养学生对诗歌言语的审美能力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优质的诗歌教育进一步升华其精神境界,优化其人文品质,从深层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培育师生典雅语感,诗意情怀,实现师生教育诗意化,学习诗意化。
3、本课题研究假设
古来今往,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局限在人文思想培育的层面,很少有人看到诗教在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魅力等价值,而在利用新诗作为切入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用诗教促进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实证研究比较薄弱。为了深入展开研究,本课题将提出以下基本假设:
1.加强诗情陶冶,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文精神。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与逻辑思维过程相互作用,情感性(affectiVity)是认知发展的动力,调节认知结构的发展。而“新诗教实验”构想是建立在诗情陶冶的基础上,它折射着深具穿透力的人文之光,灼亮少儿的心灵,具有唤醒、调节、满足、享受等功能。
2.加强诗思开发,促进学生左右大脑的和谐发展,完善思维结构,发展语文智力。诗思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累加性的,而是学习者对其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和未来蓝图的关系与结构之组织转换活动,不仅含有混沌的直觉领悟,也含有理性的反思,它是符号、文字、语言等“串行信息”和行为、图像、情境等“并行信息”综合作用的融通式思维。有效地培育这种思维,不仅会促使学生左右大脑的和谐发展,而且使学生具有自我觉解与建构的智慧,成为诗意的生活者。
3.加强诗意言说,养成典雅语感,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语文姓语名文,内核是“典雅语感”。新诗教回归汉语诗性语言的本质,用诗性语言给世界命名,显现事物的本质意义,让人在诗意的世界中得以存在,同时采取“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的方式,力求以意境动人、辞情感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力求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个性与普遍性、知性分析与体验感受实现最大可能的融合、统一,教师的诗意语言、或者是一个诗意的暗示都会为学生的生命走廊打开一扇看到人生美丽风景的窗户,教师的任何一点创意,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种,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它不追求“立竿见影”的临时效应,而得到的是“神爽飞功,手舞足蹈而不自觉”的长远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新诗教实验”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学、语言学、思维学、美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充分自愿自主的情况下,通过新诗方面的“自我实现”达到触类旁通、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其一、少年儿童是诗歌教育的主体。幼儿期是文学期(童话期),而儿童期在本能上是一种缪斯性存在,儿童文化则是缪斯性文化。这种缪斯性文化主要表现为充满旺盛的想象力,鲜活的语言,具有诚挚的情感,保持独立个性,保持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
其二、新诗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才能。从本质上而言,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新诗教实验”就是有目的地为具有先天创造性的儿童提供成长的广阔天地,使儿童与生俱来的这种潜能得以激活、勃发、壮大,使少年儿童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感情体验,内在地推动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
其三,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和审美的思维。凡事各有所序。对少年儿童而言,语文教育应该优先发展的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这一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抽去感性官能这一环节去培养理性能力,是拔苗助长的做法。新诗教育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培养和发展儿童感性能力的“节气”,同时也为下一步少年儿童理性能力的培养作好了必要的准备。
其四,新诗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右脑思维。人的大脑存储着人类500万年基因的全部信息,即包含了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乃至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开展新诗教育无疑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促使学生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完整的人”。
其五,新诗是实现现代教育美的有效而直接的途径。人类发展趋势越来越表明,教育审美正从现实审美走向人自身审美,它应该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以诗意情怀成就诗意人生,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2、现实依据
高考作文对新诗的认同;三鑫是由一所省重点中学负责办学的全寄宿制学校,科研条件完善,有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热衷于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
四、研究目标、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充分挖掘各种教材、生活的诗意点,链接学生生活,诱发感动,润泽心灵,享受典雅言语世界,让师生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世界。
2、探索“诗意语文课堂”模式,促进师生学习兴趣、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转变,探询并总结“诗意语文课堂”的共性元素与规律,达到教学过程与目标的最优化,不断改进师生的学习行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3、探索学生“典雅”语感形成的途径、方法、评价。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新诗教”语文建模:当前中小学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校本整体构建中小学生语文素质培养方案、评价体系、保障体系。
2、“诗意语文”内涵与相关理论研究:新诗教语文活动的多元价值;诗意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3、“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诗意语文特性、教学手段的诗意化以及实施、评价、反馈的改进思路研究;基于“诗意语文课堂”的教师个性化教学行为个案研究;诗意语文课例研究。
4、“诗意人生”的追寻:营建诗意语文文化的策略、途径、评价,整合语文校本课程;校本学本《诗意语文学本》(初中小学共12册)、《新诗写作启蒙》选材总则、编写体例、单元结构等。
(三)研究重点
“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诗意语文学本》开发。
(四)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1.坚持“润泽心灵、弘扬诗韵、传承文明、亲近母语”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根植民族诗教传统,情系生命感动,倡导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回归汉语诗性本质,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最终成就学生典雅的语感,使之成为一个有根的民族人,有情的现代人,有义的高尚人。
2.构筑以学生自读自悟、涵咏吟昧为特征的的诗意语文课堂。
①诗意的阅读教学:通过研究诗意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操作模式,使各位教师挖掘并呈现文本的诗意点,适当放大,与常规语文教学紧密融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通过研究诗意情感场的创设原理,使学生在调动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和作者、文本、教师真诚对话,在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里熏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从而亲近母语。
②诗意作文教学:通过研究诗意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操作模式,使学生运用图景思维方式、挖掘自己生活阅历中的生命感动、进行反思性表达,使其作文具有诗思般开阔,诗情般激情,诗语般典雅,诗韵般传神,诗境般超脱等特征。
③诗意校园文化建设:语文素养的发展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课程建设的主要阵地;诗意校园如同“诗意情感场”,能够发挥情感的感染性、弥散性、激励性、动力性功能,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接受诗意文化的熏陶。
3.构筑整体融合、分层推进、主动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
以新诗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要素为横坐标,以小学各阶段等层次系统为纵坐标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听说读写”、“知”和“行”、“创作”和“发表”、“课内”与“课外”四结合而构成一个和谐的协作体,将“语文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人生大课堂”紧密地联成共同体。
课题实践操作创新点在于:在新诗教的视界下,通过专家—一线教师—行政管理者的互动,师—生、生—生、亲—子之间的对话,融通和澄明生活世界中的关系,使诗意栖居者和导引者都能够实现诗意的栖居与自我超越,陶养健康的人格,开启诗意智慧,逐步臻于开放敞亮的美善诗意境界。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贯彻江泽民关于“教育创新”的讲话精神,落实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具体研究方法
1、营造氛围,感知诗意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才的成长取决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人努力等因素,环境与教育却可以决定和促成人的成长。为了能够从听觉、视觉等多种途径诱发学生的新诗兴趣,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实验学校特别注意营造两种环境。
其一是诗化的生活环境构成艺术宁静的背景,比如校园里的规劝语“花是一朵不会飞的蝴蝶,别捉它”,多层面的文化舞台———校报、文学社、广播站、校电视台以及相应的新诗课堂网(http://www.xskt.net),坚持开辟了实验班周报。
其二是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诗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把玩、探索、研究,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张扬个性,使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尝试,把学生心灵深处的诗意挖掘出来,转化为创新行动。
2、勤于观察,陶冶诗情
创作源于生活,写诗也是一样。为此,要求学生坚持写新诗日记,新诗感悟,并且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相机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观察的时间,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新诗教学获得的知识而形成观察能力。2006年起,整合现行教材,学生开写系列作文,从公共话语模式转向心话语模式,推动全校诗意作文改革。每年里,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写的、自己制作的至少1本诗集,多的已有3本,写作成为师生生命的歌唱。
3、开发右脑,养成诗思
新诗的阅读与写作,离不开右脑的形象思维。为了使学生的想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新诗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去发现诗、感受诗之外,还创造性地把音美、戏剧、美育等内容融入新诗课堂:选取学生喜闻乐见、具有生活色彩的题材内容,率先成功地将闪客动画、闪客实验电影等直观手段将生活情景直接或功能性地形象地引入课堂,通过教师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描述、学生闭眼静思默想等多种形式,营造课堂浓厚的诗情氛围,诱导、唤醒学生的诗性想象。
实验教师叶才生为知名青年诗人,他率先垂范,在数十种刊报发表200多首新诗,诗集《跨越》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叶才生短诗选》由银河出版社出版,作品多次获市级以上文学奖,甚至学生作业批改的评语都用上了诗意语言。2007年,开全国基础教育先河,率先让小学毕业生写传记,引起不小反响。
4、开展活动,积淀诗语
新诗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备忘录,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科书。为了自主习得诗语,让读诗与写诗紧密结合,实验班要求每周每人创作一首诗歌,同时公开“发表”,在班上朗诵作品,并录成磁带播放让师生反复欣赏、吟味(每人每周一首诗,每学期一合磁带一本诗集)。每学年结集出版学生优秀作品集,让学生领略写作的乐趣。利用寄宿学校500亩校园,常在碧水青草地进行赏诗,实地创作,真正实现语文诗意化。时常邀请市内外著名诗人及作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诗歌创作与欣赏专题讲座;学校曾设诗歌节,开展诗歌创作与朗诵比赛。
(二)宏观技术路线
1、制定《纪中三鑫双语学校整体构建中小学生语文素质培养方案》,明确语文情商素养、语文智商素养、语文智慧素养、语文文化素养,按年级分年段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夯实学生语文素养。
2、强调备课备诗意点,从教学设计、课内外指导、专题研究、多媒体的使用、学习评价等方面探索“诗意语文课堂”的一般模式。提高教师修养。提供新诗教必读书目,打造诗意教师团队,使教师既有三鑫语文教育教学的诗意共性,又有自我教育教学的创意个性,并最终拥有自己成熟的教育风格。
3、开发新诗教资源。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编写、出版《诗意语文学本》。
4、建设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新诗教论坛”等网站,充分利用教师博客等现代平台,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融合社会智力资源,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与观摩、研讨活动。
六、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9———2002、2):了解学生现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及其价值。写出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2、2———2005、6):按照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深化阶段(2005、6———2008、12):全面深化推广,建立实验学校。
4、验收阶段(2008、12———2009、4):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二)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2、师生新诗作品集;3、经验论文、教材;4、新诗教育影响程度。
七、“新诗教实验”的主要成分
1.语文整体改革深化,诗意—元导向明朗
整体带来全体,诗意换来适意。诗意语文的意义世界是一个既植根于师生的需要,既整体与长远发展的需要,又体现师生的精神追求的世界,互识就变成了共识。三鑫语文的师生双主体化、内容的生活化、情感的体验化,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位、更宽大的平台,全校整体性探索与实践无疑是将科研、语文、特色合三为一,众力推进,校园工作的公转与自转始终围绕了育人的规律性、时代性、实效性,学校文化情感场,诗意吸引力日趋强化。语文工作的无序就变有序,有序变自序,生活的相背转为生活的回归,生活的回归转为生命的提升。诗意语文最根本的在于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实现整个教育的返本归真,塑造完整人的全面关照。
2.诗意语文模式优化,理论实践相融相进
理论与实践相融则利,相背则弊。三鑫的语文理念内化为语文实践行为,诗意语文就产生了诗意的教育生产力———语文诗意模式、诗意课堂、诗意作文等系列框架得到了初步的建模,一批相关论文在《教育评论》、《语文建设》、《中小学教材教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子课题《“新诗进入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先后获得市、省科研成果二、三等奖。2005年8月,诗意德育课题倍受关注,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学校教育研究部、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严格评审,三鑫申报的“诗意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成果从全国8796件科研成果中脱颖而出,获2006年度“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同时三鑫学校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
3.师生人文品质优化,生活演绎三雅风采
三鑫诗意语文是体验式语文、审美化语文,其终端输入是师生的价值观不断趋真趋善趋美。三鑫诗意语文改变言说方式,密切关注并处理着三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将优化了师生其人文品质,升华其人生体验。在慈善活动中三鑫人是中山市最慷慨解囊的团队,2003年为贫困山区学校捐款3.8万元,2003年为市教育局教育资金捐款5万元,2004年为校助学金捐款8.2万元,2005年为海啸捐款7.19万元,2005年为中山慈善万人行捐款3万元,2006年为山区助学再捐款11.385万元。6年来,师生出版各类书籍100部,2l部面向社会发行。三鑫新诗试点班名噪全国,填补全国小学语文空白,一个常态的40人实验班在全国地市以上刊物发表诗歌400多首,开通诗歌课堂网(http:∥www.xskt.net),《诗意语文学本》6部已出版发行。”诗意语文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沉淀,“高雅志趣、博雅学识、文雅风范”就定格为三鑫人的文化标识。
4、“新诗教”之火燎原,多省市建立实验区
“新诗教实验”课题从2003年开始经验输出,跨市越省,星火燎原,全国数个省近百间学校参与。目前在长沙天心区、株洲六区两县等有声有色推广,并取得相关成效,其研究领域涵盖诗意语文、诗意德育、诗意管理,从草根式实验到官方认可,该课题引起教育界、文学界届尤其是诗歌界关注,得到了教育专家詹万生、于永正、王菘舟、张万祥、曹胜高、朱绍禹等密切关注与鼓励,被市省媒体广泛关注。
“诗意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实验的目的不在于辅导学生写几首小诗,把学生培养成所谓的诗人(当然不排除学生成为诗人的可能!),而在于“关注心灵、弘扬诗韵、传承文明、热爱汉语”。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小孩若是在医院里长大,他的道德就会充满医院的药味,若是在菜市场生活,他的道德就充满了蔬菜味,若是在狼群里长大,他也只能像狼一样咆哮了。三鑫学校发扬中华民族的诗教传统,利用诗的人文性、现实性和创造性,着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蕴和生命之根,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诗意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情感体验,养成一种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诗性汉语产生深深的迷恋感情,其道德自然也就具有中华的、优美的、充满生命张力的特征。
在新课标深入人心、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新诗教实验”的成功实验,对于语文教育改革,内化素质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新诗教实验”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填补了我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