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点评(4)
吴贻才
《2007年的感激》点评:心存感激的对立面是心怀不满。哪一种情怀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人群社会呢?作者选择了前者,并以2007年作切身体验的话语时段。诚然,生活和工作中总会有种种的“压力”和“困难”,甚至于“很多时候有些力不从心”,但其中有领导、同事、亲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包容和鼓励、关怀和帮助,由于“努力的过程是真实的,心里也就多了份坦然、淡定”。感激让人知足,知足让人常乐。感激利于和谐,和谐利于社会。
《二两“女儿红”》点评:二两“女儿红”,道尽了酒中常态,也足见作者对中国酒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喝酒这玩意,醉心则神怡;醉身则败心也。在酒桌上征战多年,酒醉后那天昏地暗的无奈和酒醒时痛不欲生的失落,总让人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而凤凰城的二两“女儿红”,由于量已受限,所以喝起来显得格外的谨慎,方有“人若仙境走,心似云上飘”之感。适可而止的惬意,定格在美好的记忆里。
《随言》点评:随言即随想。思绪如风,飘忽不定,时而天马行空,想得很远很远。时而触景生情,想得很多很多。如此漫无边际而又不乏着眼点的思绪,其最好的载体莫过于这类散文。但这类散文应把握好两点:一是形散神聚,别跑得找不到回头路,至少要让读者知道你大致想说什么。二是言犹未了,别把话说得太白太尽了,给读者留点思考的空间。可喜的是,《随言》,正朝这方面努力。
《离别》点评:《离别》一文道尽了离愁别苦,将儒家文化、乡土情结和民族性都融汇于其间,无论生离还是死别,都实实在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伤离别”。行文流畅,语言简洁。我喜欢《离别》,虽然我也害怕离别。
《丁旺家事(二)》点评:《丁旺家事》(二)的家书与全文的语言风格相去太远。虽说家书有别于小说行文,但也不应让人读得太累。小说时间既已进入阳历一九八四年,即便念过几天老书的丁旺,其语言怎么也该洗脱得白一些了,至少应该与通篇文风相匹配。草率直言,权当耳边微风,继续写你的《丁旺家事》。
《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点评:反思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向,反思让世界变得多维视角,反思甚至重构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美国哈佛大学开给学生们的必读书目,其中就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死对头么?可这只是我们的看法而已。《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几篇小作文,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些许共鸣,而是唤起人们对历史、现状、社会、人生诸方面的严肃思考。因为,一个单向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
《南雄游记》点评:边行边记,夹叙夹议,内容丰富且不乏风趣。作为纪实散文,《南雄游记》除了掌握基本要素之外,还力求做到全程写真和生动活泼,这是本文的难能可贵之处。只是散文毕竟不是生活实录和场景扫描,它还需要一个筛选素材、提炼主题和斟字酌句的脱颖过程。而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通常只记一二件事,很难具备全方位的辐射能力。小小建议,与之共勉。
《孩子的教育重在引导》点评: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曾经或正在让多少家长大伤脑筋。本文作者以其成功经验在这里与大家“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在谈论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也在向读者传授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引导技巧。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失时机,重在实效。是一篇从儿童心理学到教育心理学都堪称范例的体会文章。
《吾家有女初学语》点评:聪明乖巧的女儿,是母亲最成功的作品。现在,母亲以宝贝女儿作审美和写作对象,从呀呀学语写起,相信也能写出成功的作品来。任何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而要完成对女儿的多维审视和艺术重构,只有体察入微和富于才情的母亲才能做到。
《儿子与音乐》点评:《儿子与音乐》,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快乐的音符,在家里、在幼儿园、在亲友面前、在他初涉不久的音乐王国里跳来跳去。喜欢音乐的孩子聪明,这已为心理学家和教育界所公认。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节奏、音调、时值、情感诸方面的把握和处理,更是有助于其他学科的智力开启或曰触类旁通。难怪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本文围绕儿子与音乐专题说事,中心突出,充分体现了作为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无比关爱和培育成才的殷切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