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云门寺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衰败、修葺和重建,斗转星移,花开花落,而今的云门寺灵光万丈,声名远扬。
金秋十月,正值丹桂飘香时节,我独自来到心里默念了好几次的云门寺。在客房登记完,到了客居房放下行李,心中还有些忐忑不安。心想:自己一个凡夫俗子来到佛门重地,有没有存在打扰之嫌?
同住一间房中有三个是从佛山来的,她们是十几年的好友,来云门寺也不是第一次了。听闻她们下午四点半要去“小西天”听课,我饶有兴致,并征得她们同意一起前行。听课前,我们一起去了桂花潭,她们说要装点慈悲峰的山泉水回去,这也是她们每年的习惯。
我再一次,踏上了台阶,身边的翠竹挺立,风姿秀美,缀以苔藓,别具雅趣;幽径穿行,清泉拂面,略有寒气,神清气爽;干涸期,桂花潭里只见静水一滩,世间万物各具形态,静亦是一种美态。氤氲佛光下,慈悲峰的一切,显得那么有禅意,不禁让我想起仓央嘉措的那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下来后,我们便去了“小西天”。
此刻,我与观世音菩萨这么近。他慈眉柔目,坐落莲花,双手合十,清净庄严。
远道而来的虔诚的信徒点上香,叩拜、祈祷,叩拜、祈祷,把烦恼给了他,把愿望给了他。他含笑看着这一切,只留下“念到佛来摸顶,花开极乐莲池”、“根尘不染明见佛性,彼此无诤惕起眉毛”这些玄妙的对联。
在殿前,听着尼师们诵着心经,一种无畏的力量,仿佛瞬间注入了身体和精神,人与佛的交流就在那互视中达到了最好的倾诉与沟通。我并非有神论者,但在我的思想中,却心向着莲花,我心藏着并希冀着佛的圆融、平和、恬静。在当今急功近利、虚伪浮燥的社会,太多人容易迷失了方向,而在佛祖面前,或许,能够重新找回自己。虽然,我不相信前世今生、投胎转世,但我还是跪拜着祈祷、祝福我的家人和朋友。
次日早晨,我沿着小道向慈悲峰攀登,几分种后便来到了半山。此时,释迦佛塔已矗立,高约30米,五层八角形。仿木楼阁式建筑,外形玲珑,古朴庄重。各层塔檐薄而长,檐下两层迭涩,浮雕凤凰、奇花异草等图案。再往山顶,小径顺势蜿蜒,幽静葱茏尽收眼底,草木和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顿感远离尘嚣的宁静。
没有香烛,没有蒲团,没有人群,没有聒噪,我只是在远眺。清晨朝晖温柔,祥云缭绕,笼罩着整个慈悲峰。佛教从东汉引进中国,至今已源远流长,以“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得人心。山不高,水不深,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那么肃穆和庄严。
人无长生不老之躯,物无永恒不变之理。云门寺,几历几朝几代几轮回,几落几起几修葺,却没有被尘俗束缚,历史的得失功过,荣衰成败,在他胸襟似海、浩瀚无疆中便是“缘皆包容”。
归途中,静心回望,巍峨的雄塔,荣辱不惊地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中,来时的郁郁寡欢消散殆尽。这是心灵的净土,这是心灵的归宿,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我虽是涉水旅者,脚下河流深深,但我依旧向往这种禅意,向往这份样静谧、安宁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