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歌精神
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多元化,对于高雅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却越来越淡薄,现代诗歌也就越来越缺乏市场。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担忧地问一句:“诗歌到底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诗评家沈奇在接受某刊物的采访时说到:“在一个欲望高度物质化的时代里,诗歌必然面临大众化、个人化的困境。这种境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不利之处是使诗歌传播和影响比以往萎缩,有利之处在于使现代汉诗彻底摆脱了过去功利性社会学成分的东西,不再依附任何诗之外的因素,使现代诗的创作及诗学研究变得纯粹。”
我觉得诗歌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诗歌精神的问题。诗歌不是随便的词语组合,不是情感的直白宣泄,更加不是下半身的调侃。诗歌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诗歌写作应该确立、闪耀的一种精神立场和诗歌理想,它是诗歌对一个时代及其主体生命诸多层面的彻照,是对该时代的信仰、价值、尊严、情感、审美意志等方面的一种诗性的揭示、发现、指认、命名的一种立场和理想。”
诗歌的领地受到商品化浪潮的冲刷,被一些庸俗和媚俗污染,甚至某些书写所谓的个人话语已经掩饰不住本就艰涩、干枯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个人认为诗歌精神应该表现在“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写什么”才能真正地显示出对社会责任的某些担当。
杜冬生说:“诗歌已没有多少人阅读了。这些年的经历,把由一个少年到青年的经历与折磨,把一个青年痛苦奋斗的人生,这些都写入我的诗行。那么,你阅读的不是诗,而是一个青年澄净而淋漓的灵魂。”他的创作的艰难之路,他个人的人生奋斗,他身上的自强不息,他对社会底层的关心,他的忧患、批判、内省,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要赞扬和学习的地方吗?并且这也是他的诗歌精神的所在。
诗是最接近人心灵本质的文学样式,什么样的人就写出什么样的诗,诗人的品性直接影响到诗的品格。读杜冬生的诗,感到他不但有铮铮风骨,更有柔柔情怀。并且对于心系他人、胸怀悲悯的杜冬生来说,沉重是他所选择的,选择沉重可以让他清醒,因为那是一种比清逸更值得经历的东西。
诗人打开一部探索的诗集/在前言里飘飞灵魂/在后记里凝结身躯/在过程里推倒命运重建秩序/日月张扬思想者的头颅/山林传诵苦渡者的行吟/在天地间躯体的核心位置/良心负重 感知人间沉浮/(《诗人》)
当幽怨愤懑绸缪心间/阳光终难跨越四周高墙/搭乘一支笔,枯槁如梳/愁绪理成一串串诗句/如少女的秀发,缓缓流动/一道曲径在眼前展开,一如/飘带,周旋我的视野/那些嘲讽令人窒息/那些伎俩锐利如刀/我没有放弃前行,抛落/尘埃,抛落在曲径的末端……(《一支笔,枯槁如梳》)
这两首诗,表明了他的立场,他对诗歌的坚定的立场,正如他所说:“我坚持写诗,用诗的方式去生存,去奋斗,为诗而备受责难。如果哪一天诗完结了,那我便将凡俗的躯体交给凡俗的世间,让诗意和诗的人生完结而去”。“良心负重 感知人间沉浮”,这是诗的一个高度,点出了杜冬生的精神命脉。这个精神十字架让他不时地回到现实生活中,反思一种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一种人的精神意志,创造一种人的人格品质;“我没有放弃前行”表明他追求缪斯的决心。
美国学者奥尔西尼在论及英美现代诗学时说:一位诗人所梦想或追求的诗的理想可以叫做他的诗学。从这种艺术的表达方向来看,杜冬生的抒情诗都是这种诗学的个体追寻者,在诗的梦想里他找到了人生理想,而不只是为了诗歌而诗歌。这本《期待打开的火焰》诗集,体现了杜冬生的生命诗学理想,他的抒情诗留给我们的是对理想的追逐,对所有逝去的事物的挽歌。有人说:“生命不能背离他的根部,包括它的阴影和伤痛。”杜冬生的诗,把他自己推向了一个诗歌艺术的更高层次。并且从杜冬生的诗歌,我看到了他对自己生活环境和生命状态的理智认识,他的执著和谦虚,我们有信心期待着他的更多诗作的出现,也相信他的诗歌之路会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