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中旬,在车八岭采访期间,我有幸结识了来自台湾的鸟类学家孙清松先生。他专为鸟语而来,在车八岭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每天早出晚归,甚至很晚都还没归。用他带来的先进器材,为鸟儿们的呢喃话语和悦耳歌声做录音工作。
孙清松在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工作了18年,先后从事鸟类采集、解剖、摄影、录像、录音和科教工作。后来,他离开科博馆,一头扑进鸟语世界,专事鸟类观察和鸟语录音工作。曾在北京《鸟类观察》等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的鸟类学研究文章。2007年,还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鸟类录音课题训练。近年来,由台湾风潮有声出版有限公司、音乐中国出版社出版了《野鸟鸣唱图鉴》和《鸟》等音像专辑。其中《黄莺出谷》、《灌丛精灵》、《乡间飞行》、《水鸟之歌》等就是一批由鸟类主唱、人类演奏的和谐奏鸣曲。从欣赏的角度看,无论是众星捧月的主调音乐还是众鸟和鸣的复调音乐,都堪称“天籁之音”。
了解鸟儿为何鸣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只知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而好鸟弄晴,那一定是欢乐的歌了。走在林间,听到婉转鸟鸣,是否就表示鸟心愉悦?孙清松延用庄子的话说:汝非鸟,焉知鸟之乐、之苦、之喜、之愁?
就从他出版的鸟类音像作品里,还真听不出鸟儿为何鸣唱。但作为人类,我们是感到身心愉悦的。
2008年7月11日,正是酷热难熬的盛夏,孙清松先生又从台湾给我发来了电子邮件:
“……一别几个月过去了,眼看再过个把月,天候将由暑热渐转秋凉,北方的干冷气团也逐渐发展扩大。届时,红尾伯劳的先头部队将搭乘第一班顺风车,随第一波冷空气自北方南下,抵华南、南洋一带过冬。而蛰伏数月的鸟人也将随着北风的增强而再度展翅高飞。”
我知道,台湾鸟人又在想念车八岭了。
好容易熬到10月份,孙清松先生终于成行,我们再次相聚在秋色斑斓的车八岭。
“鸟类有方言。”孙清松说。“同一种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它们的音长,音高,音色,音阶甚至音节,通过电脑音频可以分析出来。”
“白头鹎方言最明显。车八岭的白头鹎与台湾白头鹎的叫声就有所不同,为什么?”
就在车八岭举办的鸟类学术讲座上,孙清松先生这样提问。而在此之前,他刚在广州举办过一场鸟类摄影讲座。
“这与物种进化有关,一切生物都在不断的进化中。白头鹎的歌声受地理、环境、气候、食物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有所不同。”新近应聘前来上班不久的女硕士研究生邓青珊这样回答。她毕业于南京大学,所学专业是动植物的保护与应用。现就职于车八岭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
孙清松说:“没错,的确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也养一方鸟。但这只是说明了天择的一面。此外,还有性择的一面。作为鸟类,它的歌声越清新,越动听,越能受到异性的青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同一种鸟类在不同地区的分歧和变化。”
在我跟随孙清松先生进行鸟语录音的几天时间里,还加进了一位名叫周艳的观鸟爱好者。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多,两个月前才调到翁源国商林海发展有限公司。仅仅是从网上获知车八岭是个观鸟的好去处,便一个人带上望远镜独闯过来了。她就住在孙清松隔壁,得知身边有一个“老鸟”,这个自称是“菜鸟”的女孩子欣喜不已,执意要跟孙老师去观鸟录音。
下午4点多,鸟人们出发了,目的是看看鸟儿睡觉前的活动情况。孙清松扛着个大锅状的录音仪,背着不轻的一系列仪器。周艳帮他拎着内装3个麦克风的“小狗”,沿途看不尽飞来飞去的各种鸟儿。
在一处小山谷里,孙清松架好仪器,然后就地而坐。周艳则兴奋地东张西望,不时地举着望远镜到处看。一只灰树鹊,闯进她的视野,正在斜阳金晖里梳妆打扮,像是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作精心的准备。
它们晚上都在哪儿睡觉呢?都回自己的巢里去吗?
鸟类大都有自己的巢,有的鸟巢做得还很精致。
热带的裁缝鸟,就能用嘴把树叶啄出一个个洞,再用植物纤维缝制成巢。
鸟巢做在哪里?这很重要。战国时唯物主义者荀子曾在《劝学篇》中论述过这一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荀子的意思是,不是蒙鸠的巢做得不牢,而是它选择做巢的地方不牢靠。
喜鹊较之蒙鸠要聪明得多,常常把窝做在很高的树梢上,这样就不容易遭到破坏。
但斑鸠窝却比较简单,几根树棍子,搁上两个蛋,像艺术陈列品,更像对刻意经营安乐窝持100个否定态度。在它们看来,没必要像人类那样将生活搞得复杂化。
鸟造巢,人们一直认为是鸟的本领。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一个试验,他把野鹕鸟从小进行人工哺育,与亲鸟隔离。野鹕鸟会做很好的巢,但这些从小关在笼中的小鸟却不很会做巢。给它一些树叶枯草,它只是胡乱地堆在一起。因为它没有看过亲鸟怎么做巢。由此看来,鸟儿造巢,除了本能的因素之外,也有后天学习的成分在内。
古代传说中的寒号鸟,白天懒洋洋地晒太阳,夜里挨冻时才想到做窝,但太阳一出,又不想做窝了,终于被冻死。这当然只是传说。
但现实中的确有不会做窝的鸟,最典型的莫过于杜鹃。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漂亮,而且习性专横而残忍。它向来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将卵产在其它巢中,让别的鸟替它孵卵哺雏。鹃雏往往比较个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孵它的母鸟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往往将别的雏鸟挤出巢外,任其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鸟的哺育。可怜这些母鸟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说起来,还真是一幅令人不平、催人泪落的情景。
然而杜鹃毕竟是杜鹃,是天择让其享有如此特权,人类的道德评判与它毫不相关。再说了,人类的道德评判有时也没个准头。同是这个杜鹃鸟,有时是望帝的化身,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还声声乡思,滴滴啼血,甚至染红了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种象征又上升到民族感情。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范围,感染到东方诸国。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不过鸟儿们一般都不在窝里睡觉。那鸟巢纯粹是作为求偶和繁殖而营造的。至于日常生活,它们在哪儿都能将就和对付一宿。除了啄木鸟会回树洞里休息,燕子也会回巢睡觉之外,九成的鸟儿在幼鸟长大后就弃巢而去,待来年再筑新巢。所谓傍晚时分百鸟归巢是不确切的说法。其实它们只是临时找个地方借宿一晚而已。第二天,不定又到哪里投宿去了。这样的生活习惯要用在人类,该成就多少事业啊!
周艳回头看看孙老师,此刻正在地上打坐。老鸟人的痴迷,在于一等几个小时可以纹丝不动,似乎要化成一块石头才好。于是突然想到,这回出来主要是录音而不是观鸟,便也不管不顾的就地坐了下来。
山谷里很静,静得只有远远近近的鸟叫声。然而有一个声音,强度很大,我们却没有听到,是孙清松从监听器里发现的。他取下耳机让我们听听,果然,一个特高的声音,甚至掩盖了远近的鸟鸣。但放下耳机,那个声音又消失了,只剩下远远近近的鸟叫声。
“这是一种虫子。”孙清松说。“由于频率不同,只有监听器才能分辨。在自然界中,每秒超过2万往复振荡的声音,我们的耳朵就听不见了。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但在某些方面却并不太灵。”
要录的鸟声如约到来了,那是一群灰胸竹鸡,正在灌丛里跳上跳下,并为它们找到的临时栖息之所欢闹不已。孙清松一按录音按钮,周艳便连大气都不敢出了,因为录音仪先进到能将点点微弱的声音统统收纳进去,而录音效果则要求去掉所有的杂质。周艳静静地盘腿而坐,面对空旷的山谷,倾听周围传来一阵又一阵的鸟叫声。虽说很难区分鸟的种类,但明显和清晨的叫声不一样。那是一支支清新的晨曲,这是一声声深情的夜歌吗?
突然,丛林里一阵骚乱,到处一片惊慌失措的鸟叫声,继而便四散开去,还看得见许多枝叶在晃动。接着,周围又复归宁静。过了一会儿,才听见一个快速的颤音:“咕——”,调降而音量增。
“鸺鹠,斑头鸺鹠!”孙清松提示我们注意。
“啊,原来是猫王鸟,刚才那些鸟儿遇到天敌了,所以逃命要紧。”周艳兴奋地说。
斑头鸺鹠主食蝗虫、甲虫、螳螂、蟋蟀、蚂蚁、蜻蜓、毛虫和蝉等各种昆虫,也吃鼠类和小鸟。喜欢生活在远离居民的市郊山林或村庄附近的树上。
周艳自称菜鸟,却对鸟儿并不陌生。一路走来所看到的许多种鸟,都被她一一识别。她见过的鸟类有棕背伯劳、乌鸫、北红尾鸲、白冠燕尾、领雀嘴鹎、栗耳凤鹛、黑喉山鹪莺、白腹姬鹟、赤红山椒鸟、灰树鹊、灰胸竹鸡、斑头鸺鹠和斑胸钩嘴鹛等一长串名字。
看看6点已过,天色渐黑,孙清松开始在录音仪边做总结:“2008年10月25日,地点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的办公楼旁边一个比较开阔的小山谷……”
我们知道,孙清松先生此刻正从事着一项首开先河的生态学工程。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大小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室里,大多还停留在图文实物的静态展示和口沫横飞的说教模式上。孙清松所要建立的鸟语库,包括昆虫和雷、雨、风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不久的未来,首先是鸟类标本室里,不再仅仅是一系列殭硬的尸体。
有鸟声作伴,人类永远不会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