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无论民间传说还是官书所载,都是一种误传。将“歌女”蚯蚓捧红的崔豹和欧阳修,这回都看走眼了。
——题记
蚯蚓,人们常见的一种无脊椎动物。
自古以来,蚯蚓素有“歌女”之称。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中,就有“蚯蚓蜿嬗,一名曲嬗,善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的记载。《古今注》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中包括对自然界中鸟、兽、鱼、虫类的认识。
宋朝欧阳修也因“蚓鸣”有感而作杂文:“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之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耶?……”
在历史舞台上,能得此大家权威评价且一红两千多年的田野歌手,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委实不多。这较之当今许多歌坛明星的各领风骚三两天,是怎样的一种反差!
然而蚯蚓作为“歌女”,实在是为难它了。
生物学家证明,蚯蚓没有发音器官,根本发不出什么声音。
只有蝼蛄常常利用蚯蚓所筑的隧道定居,并时而“长吟”或“号呼”。可每当人们在鸣声处挖掘下去,往往又只见蚯蚓而不见蝼蛄,便认为是蚯蚓在“若啸若歌”了。
两千多年来无论民间传说还是官书所载,都是一种误传。将“歌女”蚯蚓捧红的崔豹和欧阳修,这回都看走眼了。
然而蚯蚓当不成“歌女”不要紧——那原本就不是它的强项。蚯蚓虽说唱歌不行,但耕地却是一流行家。
蚯蚓终究是要红起来的,而且至少该得劳动模范的称号。这一回由达尔文出任评委。
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40年观察之后,推算出每英亩地里能有5万条蚯蚓,每年吞食后翻至地面的泥土约有18吨之多,10年就能平铺地面1英寸厚。
蚯蚓好比一张潜耕犁,常年累月轮番耕耘,使僵土变活,结构改善,通透性增强,为土壤微生物孳生和植物根系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不仅如此,蚯蚓还能造粪上肥,促进作物生长,发挥更大的增产能力。蚯蚓的食量很大,1亿条蚯蚓每天可吃40吨有机物,但有20吨成为固体粪便排出,均匀地分布在土壤表层,便于作物吸收利用。
在土壤中生活的蚯蚓,头部已经退化,只有一个肉质的口前叶。口前叶饱胀时变得相当坚硬,犹如一个小小的锥头,能在地下钻孔打洞。口前叶后面的体节上,多生短而坚硬的刚毛,具有行足的功能。全身由100多个体节组成,肌肉发达,伸缩力大。频繁的伸缩动作,借助于刚毛的附着作用,可以产生波浪式的蠕动,把整个身子推向前进。
蚯蚓在土壤中潜引,首先把口前叶插入土隙中,然后收缩体节,挤压土壤,形成通道,如果遇到挡路的小石子或土块,也能把它顶到一旁,或者干脆把土吃掉,作为粪便排出,以便继续前进。
据现在所知,蚯蚓在世界上共有2000种左右。
最大的有南美洲的一种鼻蚓属蚯蚓,体长2100厘米。
其次是澳洲的一种钜蚓属蚯蚓,体长也有1230多厘米。
中国蚯蚓约有516种之多,最大的是海南岛的一种巨环毛蚓,浸制标本后的体长约有700厘米。其次是江苏苏州的一种合胃属蚯蚓,浸制标本后的体长也达540厘米。
庭园、菜地和其他腐殖质丰富的土壤是蚯蚓的大本营。
在瑞士,有人在不同土壤中调查,每立方米有蚯蚓300至700条。它们常在表土层过穴居生活,到了寒冬腊月,才迁至深达5至6尺的土层中避寒。
但是,并非所有蚯蚓都是以土为家的。
四川金佛山上的蜥纹环毛蚓,就在树上丛生的苔藓中生活。
峨嵋山九老洞附近的一种嗜竹环毛蚓,却能爬上竹竿,与竹子伴生。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它们体表各有棕、红、紫、绿和几色相间的保护色,有利于免受敌害。
非洲还有一种蚯蚓,能从背孔中喷射出一种奇特的体液,夜晚像萤火虫一般,闪烁着美丽的膦光。
蚯蚓虽然没有眼、耳、鼻等器官,但体表四周布有感光细胞,能够分辨白天和黑夜,常于夜间出动觅食。
皮肤上和口腔里,生有乳头状的小突起,分别具有触觉、嗅觉兼味觉的作用。可见,蚯蚓摄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分青红皂白,而是特别喜欢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其次是植物的茎叶和秸秆,以及垃圾和泥土。
对于那些有害于身体的金属、玻璃、塑料和橡胶之类,则退避三舍,拒不下肚。
进口的食物,经特别胃——砂囊消化之后,作为废物排出的粪便,是植物的一种优质肥料。蚓粪中含有总氮量0.1506%,有效磷53.85%,有效钾0.0294%,分别比母土高178.9%、44.3%和52.3%。除此之外,蚓粪中还增加了多种腐殖酸,可以使岩石逐渐溶解,加速风化。把偏碱、偏酸的土壤,改造成适宜植物生长的近中性土壤。
蚯蚓对于人类的贡献还在于能够当作药物和食品。
蚯蚓入药,古今中外都有。我国早有用蚯蚓退热,治疗关节炎、哮喘、小儿受惊等经验。《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由蚯蚓配制的药方就有40种。
欧洲十四世纪所作的《百科全书》中也有记载,如将蚯蚓烤干后和面包一起吃,能治胆结石、黄瘟病,还可作催产剂。
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可治秃头。
古代阿拉伯人也用蚯蚓治痔疮。
缅甸有用蚯蚓灰治疗牙溃疡、口疮等疾病。
近代科学研究表明,用蚯蚓治病确有科学根据。如日本从蚯蚓中提炼到一种硫胺酸,经德国重复试验证明,这种物质具有解热的功能,可使豚鼠在半小时内退热摄氏0.7度。
我国科学工作者也从蚯蚓中分析到一种具有抗组织胺作用的物质,对鼠、兔的肺有舒展支气管的作用,与川牛膝合用,能治高血压和外伤炎症。
蚯蚓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新鲜蚯蚓含蛋白质20%以上,干制品中高达70%。这种高蛋白质物质,不仅是畜、禽、鱼的好饲料,也是人类食谱中的佳品。我国古书中就有“闽越山蛮,啖蚯蚓为馐”的记载,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仍有以蚯蚓为食品的习惯。
国外更是如此,古代新西兰毛利族人,以8种蚯蚓为食品,其中有2种特别珍贵,味甜而香,多作为贡献酋长的礼品。
近10几年来,美国还设有专门制造蚯蚓食品的工厂,生产的蚯蚓浓汤罐头和蚯蚓饼干,远销欧洲各国。
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烹调比赛中,用切碎的蚯蚓拌在苹果汁蛋糕里,所有品尝的人都赞不绝口。
在我国天津举行的中日技术交流座谈会上,有人当场吃了由日本带来的蚯蚓饼干,觉得味香可口,值得一尝。
现在,蚯蚓已成了酒席宴上的佳肴。
由于蚯蚓的多种用途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近来国外养殖蚯蚓已成风糜一时的新兴行业。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公司,养殖了5亿条蚯蚓,用于处理废物,保护环境卫生。
日本还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蚯蚓,进行了2000多次的无性杂交,选育了一种体型大、繁殖快、寿命长的新品种,命名为“太平二号”,已经开始出售推广。
养殖蚯蚓,必须掌握蚯蚓的习性。根据实验观察,在自然条件下,最适宜于蚯蚓生长、繁殖的温度为摄氏15至25度,湿度为45—75%。
蚯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每条都能繁殖后代。一般于每年三月中旬开始产卵,一次可产卵囊数颗,每颗卵囊能生2至3条小蚯蚓。经过4至6个月的养殖,就能繁殖10多倍。在饲养条件下的蚯蚓,寿命为5至6年。
蚯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果躯体某一部位受伤或被切断,都能很快地将失去的部分恢复起来。
蚯蚓食性杂,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饲养比较容易。养殖的方法,根据不同目的,可分为直接散养法、混合堆肥法、棚式法和通气加湿法。
如以蚯蚓改良土壤,可把蚯蚓直接放养在需要改良的农田里,再配以一定的有机物,并铺盖草垫保湿即可。
如以蚯蚓作为家禽饲料,可于禽舍旁边搭几个露天棚,棚内堆积稻草、树叶、垃圾,再把蚯蚓接入地下,繁殖一段时间后循环放养家禽。
国外以蚯蚓作食品原料,多采用棚式法和通气加湿法。
棚式法用混凝土作围墙,墙内设上下数层养殖槽,槽长宽各100厘米,高40厘米,可像抽屉一样能够拉出推进。养殖槽的温、湿度由换气孔和洒水装置控制。
通气加湿法是通过埋设在地下的细孔管道,缓慢通气于地中,以防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过多地消耗土中的氧气,影响蚯蚓的正常呼吸。蚯蚓是以皮肤进行呼吸的,切忌生活环境过于干燥、或带有草木灰等碱性物质和有毒气体,以免造成死亡。一个最简单的试验是,随便往地里倒一些肥皂水,都会有许多蚯蚓从地底下钻出来逃命。
随着人们对于动物蛋白质需要量的增加,和畜、禽、水产业的发展,蚯蚓养殖也将和其他行业一样,进入工厂化、自动化生产的崭新阶段。
蚯蚓该得什么称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利用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