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 我读红三角丛书(第八辑)
 
我读红三角丛书(第八辑)
  文 / 陈贤丽
           
    收到桂老师送的第八辑丛书,很是激动。捧着这六本同样是我们青年人写的丛书,有种天涯共此时的感动。这辑红三角文学丛书共六本。一本小说集:周丽芳的《那场寂寞心事》,一本散文集:何丽莎的《左右手的约定》,四本诗歌集:潘伟丽的《雪如梦》、张惠潮的《烙在大地上的唇印》、陈辉银的《美丽的月光雨》,还有卢群英、邓萍萍合著的《心翼》。本文分为三个板块来分析此丛书:一是周丽芳的小说浅析,二是读陈辉银、卢群英、邓萍萍诗歌意象有感,三是潘伟丽、张惠潮诗歌比较分析。
                                   
      一 、周丽芳《那场寂寞的心事》浅析

    周丽芳的小说集《那场寂寞心事》,有着浓厚的青春校园文化,而且文章充斥着青春的朦胧、爱憎分明的情绪情感。文章的线索大都围绕于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来展开,而且文章故事的结局除了《一条围巾》和《迷失》比较模糊迷离,特别是《迷失》的故事结局—— “程进蹲在两条路的入口前面,不知道他要蹲多久”让人意犹未尽,给人极宽广的想象空间,充满诗意的美感;其他故事的结局都是悲哀和凄美的:《暗恋》中两方的暗恋到最后分开;《那场寂寞心事》里由最初的偏见到朦胧爱恋到最后一面;《没有硝烟》里銘对凌子的帮助却依然换来宿舍人的冷嘲热讽的偏见;《不能说的秘密》中以为爸爸的好友陈叔是有心帮助到最后发现只是一种性交易;《未萌》与《不能说的秘密》有着类似的情节;《阿土和阿文》也是由好友阿土的暗中使诈夺走男友文而结尾;《暑假里的网恋》由想象中美好的感情到原来只是一场爱情欺诈。
    青春时期的爱情充满浪漫和激情,但也是极其不成熟的,停留在对爱情的摸索和想象的“赛博空间”中,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自己想象中的人谈恋爱,而不是跟对方谈恋爱,说到底就是自己跟自己谈恋爱。这在周丽芳里的《暗恋》和《暑假里的网恋》中有所体现。《暑假里的网恋》中主人公隔着网络的鸿沟“以为”对方是个有着诗人气质的男人,从缠绵到信任,到后来被诈骗,这似乎出乎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的。对对方还不够了解就与其谈恋爱,爱上想象中的恋爱对象,随便轻信于人,悲剧也就由此产生。
    这些悲哀和凄美都来源于青春年少的自我封锁、缺乏沟通、充满胆怯和对未来的迷茫造成的。印象最深的要数《暗恋》和《迷失》。
    《暗恋》中有着傲人成绩的学生陶晶晶苦苦暗恋一个转学不久的帅哥王健,但又害怕影响高考的矛盾心理为全文的明线,以王健的苦恋为暗线展开。毕业后,王健搬家人去楼空,分崩离析,最后由赵恽揭示出王健也暗恋陶晶晶,但因其为成绩抬不起头,怕陶晶晶看不起他而不敢往前迈步。从单方的暗恋,上升到两方的苦恋和暧昧,最后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的凄美结局。在文中的陶晶晶以学业作为生活的重点,有着“强烈的目标”,将爱情拒之门外,对男生的追求“不理不睬”,但爱情还是像瘟疫一样,你防范着它,但它还是会降临,一降临就一发不可收拾。偶遇了王健,心便掀起了心理战争:开始打听他的一切,开始偷偷看他,开始烦躁,开始辗转难眠,后来又沉浸在表白还是不表白之间来回徘徊,后来由于其他事故失去了表白的机会,后来终于清醒过来,重新回到学业。考试完毕后,以为在同学会可以再次有了表白的机会,但是没想到,王健竟然搬家了,一切又陷入了绝望,但又听同学说王健也暗恋着自己时,彼此的错过又将此暗恋主题推向高潮。
    青春期对爱情好奇万分,跃跃欲试、蠢蠢欲动却又担心受怕这两种矛盾心里酿成了一人暗恋,两人暧昧,三角恋爱,四分朦胧,几杯苦酒。
   《迷失》是我最欣赏的一篇小说。其中表现社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对人物程进的处理上也比较饱满。本文主要说的是一位教师程进的家庭危机,让他陷入了学老婆出轨还是不出轨的十字隧道口。其中“砍人事件”去直接取材于学校发生的事件。刘梦梦对程进处理学生的“砍人事件”而对他产生了好感,而程进也正处于婚姻危机当中:老婆是个中介公司的老板,工资比程进高两倍,对程进趾高气昂,还嫌弃程进俗气,也曾与别人有染,婚姻处于崩溃状态。印象较深的是作者对程进心理的描写:“程进想,你走吧,滚吧,跟你的男人约会去吧,别以为就你会约会,别以为就你能出轨!但是,脸上还是微笑地说,老婆我会想你的。”自2003年的非典开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连朝夕相处的夫妻也演变成物质所操控,七年的婚姻感情也出现口是心非、朝花夕拾的无奈。
    当程进安慰失恋的刘梦梦时,却“想起自己的婚姻却在这里教导别人,未免让人发笑”“程进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不细说出一些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的话”,“回去的时候,程进突然发现路旁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条路,这另一条路是通向什么地方的呢?”“程进不想回家,想去看看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转而又想这么晚了在外面游荡,被熟人看见了不好,倒不如回家睡大觉去。但又想到家里的冷清,又矛盾了”、“程进蹲在两条路的入口前面,不知道他要蹲多久”,以这种矛盾心理结尾,让人充满遐想,也让人默默流泪。这个老实的教师在教以育人,帮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他自己却困惑在自己的爱、性、德里,难以自拔。
    老婆的出轨与对他的不尊重,婚姻已名存实亡,毫无爱情可言。在事业上,他在拿死工资的岗位上做好本分,在处理学生受欺压的实践上显出了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但在家庭,他却成了一个“窝囊废”,找不到男人的自尊心和满足感,这不仅仅表现在心理上,而且还变现在生理上,特别是性的需求上。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善解人意又了解体贴他的刘梦梦,但自己与老婆的离异又要面对外界种种压力,还有刘梦梦成为第三者的事实,儿子成了单亲的孩子的残忍。
    程进陷进出轨与不出轨的问题上,在爱、性、德的矛盾中,其实是陷进“只”为别人(刘梦梦、孩子、还有那背信弃义的妻子、社会的道德理念)而活还是“只”为自己活的矛盾里。这种矛盾随着与刘梦梦的了解和交往而推向了风头浪尖。
                         
      二、读陈辉银、卢群英、邓萍萍几首诗歌有感 

    诗集部分,我看了很久,来回琢磨。诗歌,是瞬间的永恒,也是永恒的瞬间;是献出一朵花而让人领略春意闹,是飘下一片落叶便让人解秋寂寥。诗歌贵在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意象,意象的创新与设计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角度美和“异想天开”“痴心妄想”“风马牛不相及”的想象美。意象的灵感往往来自无情中自作多情,在有情中窥视人性的冷漠无情;在陌生与平凡中寻找熟悉和非凡,在熟悉与非凡中寻找陌生与平凡;在毫无关系中寻找相关,在紧密联系中寻找隔阂。
    若用老子“无为”的眼睛来看待文学,那大多是“多管闲事,自作多情”的,对于诗歌来说,更是如此。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就是因为它们有着对大地溢满的情怀,在无情之物上自作多情,当然这种自作多情中无论写风月,还是谈风云,均得益于我们的领悟力与表达美。我很开心能够在这四本诗集中找到此类“自作多情”的好诗作。其中最突出的要数《头发爱上脚跟》:
          优美  稳重  敦厚
          头发深深地爱上了脚跟
          她努力地向下  向下
          企盼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连滴下去的泪滴
          也溅不到的距离

          剪吧
          在掉到地上的瞬间
          向她轻轻地拂过
          没有了距离
    头发与脚跟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却让作者联想到了此等凄美的单恋爱情。美丽的长发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能缩短与脚跟的距离,但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连低下去的泪滴,也溅不到的距离”,最后它选择了剪断头发来获取零距离的瞬间。但是这瞬间过后又是更无法跨越的距离,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剪过头发,但能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寻得这个奇妙的立意的就屈指可数的了,写诗之人也应该是一个懂得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人啊。
    这是卢群英的诗作,她的诗歌多为哲理诗,她的诗歌多数是简单平常平凡的意象(爆米花、耳环、种子、镜子、茶壶、花、开水、鱼钩、圆、钥匙、床、被、头发等等),这些意象都却有极富生活气息,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升华出一定的人生哲理,集中体现了文学艺术“来缘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诗歌的创作有时是从意象里联想提取思想情感,有时却又是由思想情感来寻找意象,很多时候是一个聚而散,散而聚的过程。比较典型体现这一点的是陈辉银里《美丽的月光雨》中的《现代节奏》:
       马路越来越多
       却见早晚赛车

       广告越来越多
       是真是假难说

       键盘越来越多
       写字阴差阳错

       减肥越减越多
       苦练不吃不喝

       梦想越来越多
       忘了好事多磨

    诗歌不仅有比较严格的押韵,而且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意象——塞车、广告、键盘、减肥等等来表现现代节奏:物质膨胀了,生活变味了;真假难辨了;科学发展了,文化退化了;审美提高了,健康断送了;欲望更多了,却韧性缺失了。人类现代的节奏加快了,换取的却是自我丢失,有了魅力四射的海滨城市,却也有温室效应下被淹没的海边文明,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虽然此类思想,文坛已经从20世纪开始便开始关注了,也出现了众多好的诗作,大致从三个方面来变现与挖掘,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无疑,《现代节奏》正是抓住了人与物的变异。)其中能将这三者都巧妙恰当地表现出来的诗作,要数顾城的《远与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乍看顾城的《远和近》,有一种特“小儿科”的感觉,甚或觉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本诗就是运用“我”、“你”、“云”这三个意象表达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了其深切的人文终极关怀。
   这首诗歌也表达了一种回归主义思想,希望回归童真、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王国平说过,他六岁的女儿就是一个哲学家。生命的哲学也是需要回归的啊。回归并不代表逃避发展和改变,这其实也是一种简约主义思想,达到一种简单的丰富、明了的深刻。为了走得更快,追赶现代的节奏,我们不得不丢下诸如真、善、美这认为是累赘的人类品质,到后来我们却陷入了“放羊是为了上学,上学是为了放羊”、“晒太阳的时候说赚钱是为了晒太阳”的人生悖论。

    邓萍萍是一位很有潜力的诗歌写作者,她的诗歌意境飘渺,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渗透着意味深长的诗意。
      地铁礼貌地为我开门
      我推开镶着月色的心窗
      不定型的情绪
      飘往瘦街窄巷封锁的花语
      儿时烂漫的笑
      ……
      后座的陌生人
      无端叹息
      为自己点上一根烟圈
      随着飘渺的烟
      微醺在不知名的老歌里
      相似间
      更为疲倦了
      差别间
      又凝固着陌生
             ——《月下的地铁》
    地铁是一个以匆匆过客的快节奏、人头涌动的拥挤为特点的,但在热爱生活的作者笔下,却显得柔和起来,连作者眼中的“后座的陌生人”,也“微醺在不知名的老歌里”,地铁潜伏在地底下,原本没有阳光和月光,只是充斥着僵硬的灯光,但在作者笔下的地铁却是温暖的,没有以往文人墨客“抱怨”的痕迹,而是以希望的月光回应了这些冰冷与陌生。
             一封封信掏空了我的思念
             两岸的我们都白了头
             我只希望有一天
             成熟的年代
             能给我带去最后的一封信
             在大海里沉淀下你我
                           ——《信》
    “一封封信掏空了我的思念,两岸的我们都白了头”这是本诗的主题句,此诗可以理解为两个相思的人用信表达情意,但更可以解读为对陆台两岸统一的期待。这是个不“成熟”的年代,因为我们还像小孩子一样,在玩着“三八线”的游戏。这首诗的“信”的意象与台湾余光中的《乡愁》里的“邮票”意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张惠潮与潘伟丽诗歌比较分析 

    粗读张惠潮的诗歌,其诗歌独树一帜,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从题材上来看,很明显的,他的很多诗作是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弱势群体的生活生命状态的,这类诗作主要有《工人》、《邮差》、《一个老妇人的素描》、《两个迎面而来的油漆工》等等。从意象上,诗歌建立一个庞大的,独立的、诗歌意象体系。
    细读张惠潮的诗歌,则发现他的诗歌没有太多青春期的迷茫与感伤,而更多的是一种苦闷郁闷中,还有从中迸发的呐喊,有的是紧绷隐忍的暴动,有的沉重低沉的嘶哑,有的强有力的咆哮。
      有人站进我黄昏的身体, 
      现在,难以抑制的悲伤充满我的运动。
      他们的歌声前进有如地面黑色的铁轨,
      整齐,向后,合拢。
      两岸是并排的针松,挺拔,力量。
      我看见他们裸露着灰褐色的胸膛,飞掠远去。
      前进,前进!
      厚实的云团透下直贯地心的光柱,
      高耸的塔尖却顶穿火红的天幕。
      ……
      像对着山谷,对着海浪呼唤,
      像对着黄昏,对着十个我一样。
      为了光与光,歌声与歌声的呼应
                                              ——            ——《有人站进我黄昏的身体》

       人们一直眺望着灰蒙蒙的街道
       你赤裸双脚,嘶喊着冲进铁栅的广场
       有人扯着烈酒燃烧的嗓子,尖凸的石块血迹斑斑
       你就像我另一扇隐蔽的窗子
       愤怒而且悲伤
                                                                            ——《同学》

    此类的感情基调在诗歌中枚不胜举,几乎散见于他的所有诗歌中。作者的诗歌感情基调充满生命的撞击力和暴发力,常常出现诸如雷霆、风暴、乌云、黑夜等等的意象,出现了诸如咆哮、嘶喊、冲进、呼唤、充满等等的动词,这些意象和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种“忍”下的“暴”,“暴”里的“野”,“野”下的“韧”,一种灰黑色底色的野性和韧性熔合的生命力。
而这些意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却是“影”,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不仅仅是因为“影”这个意向在文中出现的次数相当多(也包括很多隐形的),再者“影”作为一种意象的主色调——灰黑出现在诗歌中。张惠潮的诗歌中有很多光与色:闪电、阴影、投射、火焰、银亮、篝火等等,这些光与色的都是饱和度极高、亮度极强极刺激的,而这些光与色的越发光亮,企图冲击掉阴影,但是“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也有阴影”,阴影仍然肆无忌惮、无时无刻地喧嚣入侵。
      侵蚀的梦境,敛合的光芒,
      在这些不能被确定的事物的缝隙中
      你像夜晚般降临。
      向我暗示过所有事物的面具和阴影
       ……
       阴影隐没一切,又凸露一切
       你向一个陌生人暗示,你用你的方式倾吐
                                                                           ——《风使》

    影是光的回声,影是夜晚与阳光的阴谋,因为影,才让我们达到了“野”向“韧”过度的“忍”,“忍”在作者笔下便外化为了“影”这个意象。
    在作者笔下,光芒没有喷然四射,而是“敛合”的,对于“所有事物的面具和阴影”,我也只能“暗示”,里面含着“蓄锐”的智慧和忍耐。“阴影隐没一切,又吐露一切”,这集中表达了作者对阴影这一意象的独特理解与解读,这采取了绘画素描中的阴影理论对于明暗的处理原理,一个意象多种意味。

     如果说张惠潮的诗歌是暴风雨浸入的夜晚,那潘伟丽的诗歌就是润风小雨潜入的黄昏。如果说张惠潮的诗歌是疼痛伤疤的呐喊,那潘伟丽的诗歌便是裂痕的疗伤。读完前者读后者,我漂流了一次瀑布般的情感落差,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张惠潮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的长句创作,而潘伟丽的诗歌则是浪漫主义短句创作。她的诗歌有着戴望舒诗歌的风味,透着一股清纯、宁静、还有淡淡真挚的哀愁,少了舒诗的妩媚,但却多了一份灵气,这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优美的语言上,而且表现在其独特的思维表达上。
      一段历史浓缩在沉默的老街
      将白天黑夜缝合在一起
      ……
       街的尽头,残存的老字号
       叫卖的吆喝逐渐为谁枯竭
                      ——《老街》
    作者在对历史变迁、物非人亦非的老街的有着深厚的感情,老街承载着一段历史,是白天黑夜“缝”在一起,这传神的“缝”字巧妙地将老街的形象呈现给读者,而且将时间——“白天黑夜”通过运用痛感的手法将其当成物质来写,成了这首诗歌独特的风景。这个字也体现了作者很明显和独特的女性思维。“叫卖的吆喝逐渐为谁枯竭”则用其独特的视角为变迁的文明思考着,叩问着。
       推开时间的地图
       冬的脚步在匀速前行
       凛冽的风令我更加思念春的温情
       我幻想站在蜿蜒小道上
       呼吸着一厘米的距离
                           ——《寄给09年的春天》
|  “摊开时间的地图”这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思维,冬的脚步在时间的地图上匀速前行,抽象与具体的转换让冬显得更加立体更加具有美感。“凛冽的风令我更加思念春的温情/我幻想站在蜿蜒小道上/呼吸着一厘米的距离”再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将冬天与春天的时间距离定格在“一厘米”,呼应了前面的时间地图。“呼吸”一词又将距离的线性感扩化为三维的空间感,给人无限的遐思,表达了其对春天的急促盼望。
      把文字放在没有出口的迷雾
      将自己捆绑在无人的荒地
      在陌生的地方回眸
      看见记忆的生命在奔跑

      捻起悲伤装进口袋
      用残碎的文字
      倾诉的方式
      纪念那些无需长大的孩子
                 ——《那些无需长大的孩子》
    这是一首在成长道路上寻找自我的诗歌,“将自己捆绑在无人的荒地”有种后现代的放逐,与前面所举的诗歌相似,“看见记忆的生命在奔跑”“捻起悲伤装进口袋”同样是运用通感的写作手法,将记忆和悲伤具体化,达到视觉与触觉的共同感受。
      风舞花落泪  月哭花瓣飞
      冷雨诠释了我远走的步伐
      残阳映照了你遥望的容颜
      归去,归去!大江低吟
      恨江头一线青曦染山峰
      无奈今生流水与苍穹
      空对一阵悲风,前尘往事
      随风潜入,随风远逝
                      ——《遗忘的最终曲》
    本诗用古典的意象——舞花、哭月、冷雨、残阳、青峰、流水、苍穹、悲风勾勒出古风古味、哀怨惆怅的意境,哀叹着红尘,哀叹着前世今生的流年往事。“恨江头一线青曦染山峰”一“染”字有着古代诗人对文字认真推敲的巧妙表达。
    与张惠潮诗歌中写底层人民为题材不同,潘伟丽的诗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其诗歌透露出的时间意识,她的诗歌常常出现诸如春、夏、秋、冬这四季、白天和黑夜、今世前生、流年、青春岁月、夕阳黎明、时间等等的关于时间的词汇,此类诗歌有《老街》、《寄给09年的春天》《沙漏》《遗忘的最终曲》等等。作者是一个用诗歌打捞时间的有心人。
    说到时间,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个问答。
    曾经有人问,人的一生有多少天?
    人生有四天,春天怀揣希望,夏天美丽正享,秋天过往云烟,冬天等待死亡。
    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人生有两天,白天和黑天,白天辛苦黑天思楚。人生有一天,上天。
    时间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很多文人墨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而在潘伟丽的笔下:
时间可以缝(将白天和黑夜缝合在一起——《老街》)时间可以猜(等下的一缕清风落叶,也许是前世中枯萎的——《路灯》)时间可以看(推开时间的地图,冬的脚步在匀速前行——《寄给09年的春天》);时间可以尝(淡如水的初夏心扉,守候千年不会开花的树——《浅尝初夏心扉》);时间可以悬挂(秋天,悬挂在北方的土墙上——《秋的尽头,冬的开始》);时间可以踏(鲜活胸口的生命,用坚定的脚步他出潜伏的日出——《冷》);时间可以命名(何时舒展笑容,命名一个轮回,化茧成蝶飞得更美——《街角的流年倒影》),时间可以告别(直到岁月的断桥头上,你们依旧向我挥舞着双手——《父爱母》)
时间可以有痕迹(它在微笑,在歌唱,静静地看着岁月划出痕迹——《海的气息》)
    ……
    潘伟丽的诗歌就如时间一样不漏声色却声色俱出,不留痕迹却形影俱现,这些诗歌不是用笔写出来的,也不是仅仅用电脑键盘敲出来的,而是用“心”细致观察生活创作出来的,丝毫没有虚假、矫情和煽情的成分,剔除杂质,淡如水却又浓于水。
                                    
                       寄语

    文学是熔合了各种艺术,它是成功以外的失败,失败以外的成功。
    纯文学之“纯”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净”,也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立”。
     对于文学的追求,最悲哀的事有两件,一件事追求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一件是追求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文学的追求在于追求本身——对于文学,我们“因为爱所以爱”,没有其他多余的“为什么”,所有理由都只是追求的借口——我们追求着,我们幸福着。


2009/7/14 20:19:54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56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152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