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人性回归的呼唤,是时下人文精神的主旋律。语文是最凸显人文性,充满感情的学科。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生认识水果名称时,我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诱人的“水果屋”。随着一组组令人垂涎欲滴水果图片从神秘的“水果屋”弹出,孩子们兴趣盎然,因为这些水果都是他们常见且常吃的。孩子们认真地跟随我念了几遍水果的名称,纷纷举起小手,用他们极其有限的口语,配合肢体语言,抢着讲述各种水果的味道、吃法以及吃水果的有趣情形。
当我把一棵挂满果实的橘子树呈现在屏幕上,整个教室沸腾了起来。橘子本就是岭南佳果,产于当地,是农家小院里司空见惯的树,而班上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都有采摘橘子的生活体验。孩子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再也没有一个会乖乖地坐着跟我念“橘子”了。他们全都了站起来,有的向橘子树伸出手作采摘状,有的作出吃酸橘子的表情,有的跑到屏幕前,示意把树枝压低,扯下高处的橘子,更有顽皮的男孩子高高跳起,以扣篮的动作要把那满树的橘子拍打落地。
一位神情焦虑的小男孩突然把手举得老高,小脸涨得通红。见我示意让他上台发言,他迫不及待地冲上来,焦急地嚷道:“别弄疼了橘子!”那一刹那,教室里鸦雀无声。
这孩子叫飞远,来自山区,父母以种橘子为生。每次回校总喜欢提一大袋子自家种的橘子来给大家品尝。
在我的带领下,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刚才“扯橘子”和“拍打橘子”的同学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飞远真有爱心!他说得好,别弄疼了橘子!摘橘子的时候啊,动作要轻,别扯断了树枝。”我抓住时机,忙着作出小结。
飞远却摇摇头,站起来说:“张老师,橘子是不能摘的!”
“为什么不能摘呢?”我满脸狐疑,把他请上讲台。
孩子指指橘子图片上的长柄,又指指自己的头发,说:“摘橘子就像扯头发,橘子会疼的。”他又作了个把长柄从橘子上拔掉的动作,接着说:“橘子受了伤,很快就会变坏的。所以,要用剪刀剪,不能摘!”
我突然想起市场里卖的橘子,大都还有长长的柄和新鲜的叶子,原以为是农民收橘子的时候太忙,来不及去掉,今天才知道是为了不弄疼橘子。
教室里再次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我让孩子们以此类推,思考哪些水果该用什么方法去收获。
……
这节课显然大大超出了我课前的设计,但歪打正着,又恰恰成功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钱理群先生提出语文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的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我想,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孩子感受母语,进而热爱母语,解读蕴涵其中的人文内涵,孩子们才能正确地面对待生命和自然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