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投身大自然 天地入我境(系列散文)
 
投身大自然 天地入我境(系列散文)
  文 / 陈迅工


                    ◆山野春之旅◆

    到市区近郊的森林公园,我几乎每周两次。于平平淡淡中,只要投入身心,依然能探出新感觉。 
    与市中心绿地公园不同,森林公园规模大、范围广,山也比较高。没绿地公园那么精致、小巧,相对显得粗旷,野气得多。我地莲花山、芙蓉山便是。相对莲花山,芙蓉山更显得粗野,粗野到能让人迷路的地步。 
到森林公园山野地带,我没有悠闲心态。注重一个登字,一定要挑陡峭处攀登,登出汗来。登山运动的同时,又注重一个探字,探寻大自然野趣,于偏僻地、边缘带探出点新意。
     上山之前,我挎包里随身携带书报、纸笔、相机。登山途中或登至山顶,稍事歇息,拿出书报阅读。读到兴头上,思路敏捷时,会用到纸笔。上山或下山途中,常会用到相机。 
    一般情况下都是沿山势拾级而上,或者沿大道逶迤盘旋,也不尽然。为了一个好镜头、一个好角度,往往不拘泥于大道正路,而循林中小径,脚辟荆棘开路。 
可能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山野之中,越是陡峭悬崖,越显花姿;越往从林深处,越显花娇。修长高耸的树木,低矮丛生的灌木,构成满目的碧绿,远近渐次,浓淡不一。碧绿中有金黄叶片相衬,碧绿中有姹紫艳红点缀。
     这些花叶,于城市绿地,于住宅阳台,也许不足为奇;长在山野,开在山野,却让人刮目相看。人工培植的固然雍容华贵,却缺少野外自生的清新盎然。人工培植的,电视里、书报里常见,于悠闲中映入视觉。野外自生的,不经过一番艰苦跋涉,你是亲近不了的。
     所以,与其说这山野之花草为我喜欢,不如说大自然让我亲近,让我投身。以这样近乎艰苦跋涉的方式亲近和投身,能够得到悠闲状态下所得不到的东西、悠闲状态下所得不到的感受。
     一讲到艰苦跋涉,人们往往会同野外探险联想到一起。野外探险我确实亲历过一次,险到今天我回想起来都有点后怕。人们会疑惑:市区近郊的森林公园能有什么险可探!告诉你,我这险不一定是那险,我这险是一次迷路事件构成的。 
     五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九时许,我独自一人沿盘山道向南延伸到一个交叉路口,循芙蓉湖的路标指向徒步前行。这是一条石渣道,起初相当宽,没料到越走越窄。半小时过去了,周围仍然荒无人烟,路也不象路了。看着看着不对劲,几经犹豫后决定沿原路折回。折回途中竟找不到原来路径,于是转向另一路,又不对。
     糟糕!我确认自己迷路了。耳旁风声鹤唳,眼前无路可循,更加心慌意乱。因为此时,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身陷何处,地理位置不明,一般告急求救还不行,非直升机来不可。
      就是这样,我在山旮旯里盘旋了整整两小时。正当我穷途末路、仓皇逃窜、身心疲惫、孤寂无助之际,突然传来母鸡的格格叫声,接着几只鸡窜了出来。此时的我好像黑夜里遇到救星似的,提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算是落了下来。显然,这一迷路事件作为意外的插曲,不宜重奏。
      山野春之游现告一段,有道是:山花悬高枝,野趣隐小径;投身大自然,天地入我境。山花、野趣是我拍照采颉的主题,粗粗整理了一下放到这里,供自己回味,与友朋分享。
 

                     ◆一路跋涉寻亮点◆

     跟春天一样,我夏日里依然坚持户外运动,并随身携带相机,于一路跋涉中,随时寻觅摄影的亮点。
     出行条件有限,不一定非到旅游胜地不可;手中相机简陋,一样能够觅到摄影的亮点。别具匠心,可以变熟视无睹为熟视“有睹”;别出心裁,能够变平淡无奇为平淡“有奇”。置身大自然,浪迹于丛山峻岭、湖滨河畔,健步疾行虽然辛苦,却比漫步悠闲收获更多。
      网络博客为生命的记录、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这里一列照片,展示了我一路跋涉的足迹,记录下我忘情于大自然的亮点。这里,有游戈于湖面的鸭群,湖面波光粼粼;有穿梭于花前的蝴蝶,花前枝叶袅袅。
     炎炎夏日下的山花虽不及春天烂漫,依然有那么几株,昂扬挺拔,亭亭玉立。河畔或路边,常有几簇骨朵,成片成片地铺展在绿茵中,让我想起作家杨朔《三千里江山》里的描写:“不过无穷花开的最旺,一个骨朵连一个骨朵,开起来没头。”枝叶,向来都是碧绿唱主角,偶尔也有嫣红艳红点缀其间。令人称奇的是,绿叶之中居然还有白色,洁白洁白的。远远望去,分不出花还是叶。
     跟春天有所不同,夏日几乎是虫鸟蝴蝶的天下。别看鸟叫特别欢,唧唧、啾啾的鸟叫还得让位于虫鸣。一到丛林深处,随着人烟的稀少,吱吱、哧哧声不绝于耳,一阵紧似一阵,好像他们就是这里的主人。如果说,鸟虫只可闻其声,那么,蝴蝶则只可观其状了。这些色彩斑斓的使者,穿梭于草丛间、停留在花蕊上。看她们自由飞舞、不可侵犯的神态,我总想多拍几张近景的,太难了。
     这些算不算摄影的亮点?我以为算。这些亮点来之不易,是一路跋涉才觅到的。


                       ◆松鼠显身抢拍记◆

     一个夏天的早晨,我有幸在市区公园见到一只小松鼠,并用相机抢拍下松鼠显身这一瞬间。
     小松鼠显身之地在儿童游乐场一角。公元20100720夏日清晨,我偶而经过这里,水泥小路旁是碧绿的长青灌。忽然,精灵似的一个小东西,从3米开外的灌木丛窜了出来,我定睛一瞥:松鼠!没错,毛茸茸的大尾巴比身子还长。
     我迅速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掏出奥林巴斯,小心翼翼地往前靠近。为了尽可能避免庞然大物对它的惊吓,我采取迂回包抄法,在小东西刚进入奥林巴斯镜头一刹那,我摁下了快门。 
     接着,我的动向就是将镜头距离挪近一点,然而这一企图小松鼠似乎揣摩到了。它似乎在说:现在给你拍照已经不错了,你可不要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所以,当小东西窜到面向我的另一个位置时,我竟不敢靠近,并随即再次摁下快门。
     对于小松鼠,我过去只是从画面上看见过,没有现场实地碰到过。从画面上看见的几乎都是在树枝上,岩隙间,这次碰到的小松鼠却是在路边地面上。虽然我抢拍下3张,但效果不令人满意。于是,我几乎一周去两次,犹如守株待兔。这运气那么好碰吗?不好碰。既有碰不上的思想准备,也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这松鼠怎么会出现在市区公园地面,出现在儿童游乐园角落?我思忖着。后来注意到这里的环境:除了低矮的长青灌以外,除了两个潮湿的小洞坑以外,还有一株树一般高大的灌木丛。我这里拍有一照,应该说这环境对小松鼠来说,还是不错的。
     耐心读完我这文字的朋友:告诉你,如有兴致,不妨像我这样去碰碰运气,我可不是忽悠你。


                     ◆雷鸣电闪的遐思◆

     夏天的雷雨格外凶一些。天蒙蒙亮,一阵雷鸣电闪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索性躺在床上,任思绪纷飞。
     小时候,大人常在雷电交加我惊魂未定之际,讲有关雷鸣电闪的传说,至今依稀记得一些。什么雷公电母之类的天神,以雷鸣电闪的天威惩罚恶人。有不孝顺父母、不诚实待人的恶行,情节严重者也在惩罚之列。人们由惊恐雷电,进而演变成对“恶有恶报”的畏惧。什么“遭雷劈”“天打五雷轰”,今天还留在一些人谩骂、睹咒的口语中。
     随着年龄的递增,天神的威慑力越来越小,却很难完全消失。因为连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对一些超自然现象都解释不了,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的心灵施加影响。有如寺庙里那巍峨的神像下,油然而生的敬畏。即使不烧香叩拜,言谈举止还是收敛的。
从雷鸣电闪很容易联想到当年的满天星斗。坐在田埂上或庭院里,随大人数天上的星星,讲久远的故事,而今完全成了奢望。从哈勃望远镜观察太阳系,地球何其渺小,雷鸣电闪又算得了什么。雷鸣电闪让人敬畏,一颗树呢?美国一个叫丹尼尔的公民,因为把车锁在树上,蹭破了树皮而被起诉,被责罚向该树公开道歉。在贵州苗寨芭莎,砍伐一棵树木举行的仪式,比一个人的葬礼更隆重。
     人的精神世界里值得敬畏的东西很多,大自然对于人类尤其值得敬畏。雷电作为一种自然力量,有弊有利,我们应当趋利避害。为了避免灾害的惩罚,多存一份敬畏之心好。
     对于雷电,当我们不是惊恐而是敬畏的时候,心灵深处还会有一种壮美感受。也许我们还记得,郭沫若《雷电颂》的经典台词“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也许我们还记得,著名的经典舞曲、奥地利小约翰施特劳斯《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动人旋律。



                       ◆秋高花开晚◆
 
     芙蓉山有一木芙蓉园,是我每次登山必到之处。但见到芙蓉花真容,近年来还是第一次,十天之前还没有呢。
     大约十天前,我同往常一样徒步登山来到这里,于一块石头上坐下读起书来。约莫一刻钟光景,我抬起头环顾四周,突然发现远处灌木丛中,隐隐约约的,露出一朵浅红色花朵,我站起身挎起包就奔了过去。
     近前一看,粉红的花瓣由白渐红,层层叠叠渐次展开,黄黄的花蕊于花瓣中心亭亭玉立。由于过去对花木品种不太在意,不善分辨,所以今天遇上的这花是否木芙蓉,还不敢肯定。为了记录这一真容,我取出随身携带的奥林巴斯抓紧拍照。木芙蓉在坡地零零散散,需要仔细寻觅,又隐藏在灌木丛中,需要付出披荆斩棘的代价。
     拍照间电池不够电,此时还有一半没拍到。辛苦我不怕,甚至跌倒也不怕,就怕没电。此时的我焦急的停了停,捣弄了一下,幸好,相机功能又恢复了。最后,方圆三二百米内的那几株芙蓉花真容,包括蓓蕾,都进入快门。回家之后,我认真搜寻了书上、网上相关资料,在整理摘辑过程中,多角度、多形式地欣赏了这木芙蓉。
    花朵如球、蕾苞似钟、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的“木芙蓉”,颜色有红、白、黄等。花色红白相间者,名鸳鸯芙蓉。清晨初开时花冠洁白,逐渐转变为粉红,傍晚凋谢时变为深红。因花朵一日三变其色,又名“三醉芙蓉”。因花朵妩媚动人,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美誉。
     五代末诗人谭用之曾游湘江,见两岸芙蓉雨中盛开,妩媚妖娆,遂作秋宿湘江遇雨七律一首,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后人因此美称湖南为“芙蓉国”。 清人劳大与瓯江逸志载,浙江温州芙蓉,高屿梧桐等,农历八月放花,九月特盛,遍地有之,特产佳种醉芙蓉,瓯江因此又名“芙蓉江”,亦是以花得名之例。    
     木芙蓉又名木莲,因花艳如荷花而得名。有如美人初醉般的花容、潇洒脱俗的仙姿。宋代盛传,在虚无缥缈的仙乡,有一个开满红花的芙蓉城。据说大学士石曼卿死后仍有人遇到他,在恍然若梦的相遇中,石曼卿说他已经成为芙蓉城的城主。此故事流传最广,后人就以石曼卿为十月芙蓉的花神 。 
    诗品芙蓉,有宋人范成大的菩萨蛮: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绿窗梳洗晚,笑把琉璃盏。斜日上妆台,酒红和困来。  词中,诗人抓住木芙蓉两点特色,一是花的美艳,二是开在秋天。丽质天成,明净无瑕,似玉一般,润泽生辉,但她有自己的执着:不与春花争艳,不与夏花比美,而要待到秋天才开。这俏也不争春诗意,最直舒的还算宋人杨万里的五绝: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莫嫌开最晚,元自不争春。 
     诗颂芙蓉,有唐人王维的五绝: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闭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有宋人苏轼的七绝: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又有五绝: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还有宋王安石的七绝: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 
    楚辞离骚赋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唐人元稹有诗句“芙蓉脂肉绿云鬓,罨画楼台青黛山。”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诗云“人家尽种芙蓉树,临水枝枝映晓妆。”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人王昌龄的大作:“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吟于芙蓉楼的送别诗,让惜别成为断肠,让离情载着祝福,一种难言的婉约之美跃然字里行间。
    昨天我又去了一趟,抄近道直奔芙蓉园补拍了好几张。同上次一样,脚背和小腿在灌木从中左冲右突,被枝叶划来划去,当时没感觉,过后生疼了好一阵子。
虽然我这相机和相片效果,与人家专业喇叭筒相比,差老鼻子。但很多人却不一定有我这等机遇,有我这近距离目睹山野木芙蓉真容的机遇。欲获得这机遇,需要付出,不仅需要坚忍不拔的体力,而且需要锲而不舍的心机。


                     ◆向日葵花语◆

     国庆节假期,偕老伴到中山儿子处逗留了十日,出游郊外,领略了一番水乡风情、几回湖光山色。
     座落于中山市东北的岭南水乡,河道纵横,水网交织,村落沿河分布,河中船桅林立,较完整地保留了珠三角自然与人文生态。正值水乡旅游文化节,前来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在码头排队等候的国外游客就有好几十人。我们乘坐游艇沿着河道,在水乡风景线上击水冲浪,游艇交错时的颠簸荡起层层水花,两岸景色在水花声中呼啸而过。中途一次靠岸,我们还能到农家果园采摘到新鲜的番石榴。
     参观过草皮屋、民俗展之后,我们走近花木园,紫色薰衣草旁边,那花开正茂的杜鹃黄了一畦地,那高高的向日葵花瓣黄了一片天。向日葵张开圆圆的笑脸,似乎在向游人点头致意。漫步于游廊曲径,只见几只披着皓白羽翅的鹅和棕色羽翅的鸭,荡漾在碧波上,总是怯生生的样子,不愿意靠近人群。不像一群群色彩斑斓的鱼儿,见了鱼饵,总是蜂拥而至,竞相争食。
     岭南水乡的亮点在河道,位于市中心的逸仙公园特色在湖泊。大小不一的六块水泊各自独立,湖边葱茏的林木遍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垂柳,一排排一簇簇的,地上水下连成一片。中秋虽早已过期,池塘里还有几株莲花依然婷婷玉立。逸仙公园的莲花只有粉红色的,看葱白色的莲花要到岐江公园。岐江公园里粉红的、葱白的两色都有,一样透着高洁、纯真的气质。
     讲到湖泊,要数五桂山的小天池别有特色,小天池其实就是一座小水库。首先它地理位置高。五桂山若在粤北山区当然不算高,可在珠三角却数一数二,难怪中山人号称为“市肺”。90年代还是光秃秃的,如今已成为多树种、多层次森林景观。然后就是清澈如镜的池水。走近小天池,你马上会感觉到:淙淙流水、啾啾鸟鸣飘入耳,幽幽馨香、习习清风拂面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探寻源头活水,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沿着小溪,往上游追溯了许久。说一路,其实没有现成的路;说没有路,前人的足迹依稀可辨。清澈如镜的小天池尽管显得荒凉,却让我们流连忘返。荆棘将我们的皮肉划的生疼,过后才感觉出来。还是那句话:当你对某一景致产生趣味时,值得用图片用文字描录下来。为了获取这一景致,需要用心体会,用力去搜寻。
     回到住所,浏览刚拍摄到的向日葵照片,搜罗到向日葵的一些资料,补记了下面的文字。
     向日葵又叫朝阳花,因其花常朝着太阳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它的黄花开似太阳的缘故。  
     向日葵的花语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叫沉默的爱,来自古希腊神话。水泽仙女克丽泰,爱上了太阳神阿波罗,但高傲的太阳神看都不看她一眼。伤心欲绝的克丽泰每天在水塘边仰望着天空,凝视着阿波罗驾着金碧辉煌的日车从天空辗过。众神可怜她,就把她变做了一株向日葵,她的脸儿变成了金色花盘,永远向着太阳,时时追随着骄傲的阿波罗,一直无语地诉说着恒久不变的恋情,
     关于向日葵的花语,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女儿名叫明姑,被后娘百般凌辱虐待。一次惹怒了后娘,夜里熟睡之际被后娘挖掉了眼睛。明姑破门出逃,不久死去,死后坟上开着一盘鲜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它就是向日葵。这向往光明之花,给人带来美好的希望。所以,向日葵的花语又叫光明美好。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向日葵,金华灼灼,绿叶绰约,枝干临风,亭亭弄影,那一个个金黄的花盘,点缀着一方天空。素朴淡雅的向日葵不择地势,不惧风雨,相互簇拥着,用刚毅的枝干守护着、回报着生养繁衍自身的土地,她坚信太阳一定会在东方展示晨曦,她用微笑、沉默、坚韧温暖着尘世。伫立在向日葵的明媚中,感受那一派耀目的阳光,心灵深处的阴霾和绝望会无处藏身。
     我喜欢向日葵的花语,更喜欢向日葵的质朴无华。


                    ◆品客家遗存 赏天柱岭谷◆

     九九重阳,我随单位老同志一行,游历了粤北始兴附近的几处景点,领略了一回别样的民俗风情和丹霞地貌。
     始兴,粤北第一古郡名不虚传,曾是京官摘贬流放、中原望族南迁要道,有着丰厚的客家文化积淀,过目皆景的生态环境。这里所谓“别样”,是指过去在职时可能路过无暇顾及的景致,经过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深度挖掘,现在或“还原如旧焕一新”,或“曾埋深山才识君”。对此,如今闲杂人之我,不敢言研究,只可讲领略!
     位于始兴县城西3公里的东湖坪景区,经我归纳,最具人文特色的有下列四处,令人难忘。
     气势恢宏,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曾氏宗祠,正门石柱上刻一对联“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纪念的是东湖坪孔子好学生曾参、唐宋八大家曾巩等曾氏先祖后裔杰出人物。两侧一对石鼓,骑喷火狻猊,门下有道石门槛,高一尺三寸。这麒麟喷火、门槛之高,都是家族地位的象征、尊崇的标志。各处门楣画卷上书“型仁”“讲让”“出孝”“入弟”,突出的是孝文化。墙裙上规整划一的青砖,随你怎么看都是中规中矩的方格,突出的是“做人方正、行事规矩”的思想熏陶。
     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始兴,让连续剧《围屋里的女人》拍摄地点选在这里。因湖广总督张之洞亲笔题匾“永成保障”的永成围楼,有着传奇色彩的背景。讲解员告诉我们,围楼墙厚三尺,楼高四层,门设五道。长形天井取“四水归堂、财源广进”之意,天井里水井石板压底、出水口铜钱花格、回廊檐柱下小上大,登楼梯级左上右下,均各有蕴意:步步高升、衣锦还乡、六六大顺、四平八稳。巷子照壁嵌有“泰山石敢当”石碑一块,用来镇宅避邪。
     略过犹如一座民俗大观园的文物展室,我们来到“光厅暗房花私厅”的古民居。厅中天窗下有“天门阿公”的图案雕塑,中堂、门边、檐壁上塑绘各色人物字画、山水花鸟、车马云彩、书院宫殿,构成客家文化中一朵奇葩。一幅“天门阿公”突现一个主题,如“一贯书香”“福自天申”。联对工整,如“知为善事心无恶,肯读书人志不低”;如“三省家风总存忠恕,一生事业哪得安闲”,其中一个哪字,误为那字(笔者批注)。
     建筑结构奇特的“曾氏银库”,乃号称粤北首富家族的历史见证。银库大门紧闭,库内什么样子已无缘知晓,但库外墙残存的一幅藏宝秘图,令人为之遐想无垠。赭色的墙上刻划的纹路线条,圈圈点点,神秘莫测。这幅充满玄机的藏宝秘图,尽管岁月沧桑的痕迹斑驳,依然有清晰可辨之处。相传,谁能按图索骥破解秘图天机,宝物就归谁。又相传,竟有人得到一只金鸭子、一只银酒埕。
     铜钟寨,位于始兴城西9公里处,古县志称“天柱峰”。临近寨门,一石山突兀耸立眼前,状如巨钟,寨门两旁各置一铜钟,乃真铜钟。
     巨钟东侧两山结合处有一石岩洞口,岩洞前有一石砌门墙,清朝咸丰元年,为响应太平天国义军,附近村民百余人在此聚义。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据点和驻地。凝视远方,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的硝烟滚滚,战火弥漫。至今还有战壕的痕迹,站在路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油然而生。
     穿过岩洞,眼前豁然一亮:两边的山壁层峦叠嶂,直插云霄。抬头仰视,蓝天犹如一条狭长的腰带悬于头顶。沿山势走向谷底,尽是悬崖峭壁。深谷里亮喉一呼,回音悠长。
     有人说什么早知铜钟寨不看丹霞山,此话显然有点过,因为,将此丹霞地貌,看作60公里外大丹霞一支脉未尝不可。“到了,快看!”随导游指示,我们看到那刀削的峭壁下,并排十来个上尖下宽的条形洞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女性最隐秘的世界雕刻得如此惟妙惟肖。据说山壁脚下,有时可见一线晶亮的泉水从洞穴深处涓涓流出。
     因为钟爱花草,所以我处处留意。这回于寨门口,我竟然被骗了一回。临近寨门,有一丛枫树枝叶,红中间黄,锃亮锃亮的,此地少见。磁铁似的吸引,让我不假思索地摁下快门,于别人笑声里我走近一摸,不禁哑然失笑。
     另一簇真黄花,却让我近处独赏,记录入镜。登攀于峡谷半山腰,蓦然撇见一簇黄花,不知叫啥,形状若人的手掌,更像农家的竹扒,一杆分七枝,也有三两枝的。更远处还有更漂亮的,既没时间也不让冒险,我只得作罢。


                     ◆寻访处女地 荒野探秘游◆

     暮春才迷路,初冬又登途;寻访处女地,荒野探秘游。
     从芙蓉山一个三叉路口,往西南方向二百来米处,是我半年前迷路的地方(春之旅)。误入歧途主因在于没弄清方位,最近我反复查阅了地图资料,决定带上指南针再度探访。
其实误入歧途者不止我一个,前不久10月26日韶关网页[附注]上有一帖子,题目就叫“在芙蓉山迷路”。帖子调侃地说“接下来的大半个小时里,我们四人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在芙蓉山居然迷路,悲剧!”帖子还提醒“一些有探险冲动的朋友,前期准备一定要做好”。
纸质的、网上的地图资料,以及墙上的“局部景点示意图”,对于我所探访的目标-芙蓉湖和芙蓉洞,标示的十分含糊,名称也大相径庭。一会芙蓉湖,一会金镜湖,一会狮背窝水库。也有叫犁头石水库的,大概是因为该湖(水库)位于犁头石东北,该湖附近的村落也仅犁头石有名标出。
     以上所述,加上以下实地考察,让我得到一个结论:这片离市区主干道不到一公里、方圆不下两公里的荒野,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车辆难行、人迹罕至的土石渣非正规路面,既是处女地的成因,也是处女地的标志。
     三叉口的另两支,是已开发景区正规的环山水泥路,可常闻人车来往之声,但三叉口没有地理坐标。三叉口正北方向有一个“木兰亭”,又远又不在视线内。上山道口示意图上所谓“桃花园”根本就是虚的,是未开发的山野,不能作为地标。三叉口唯一有据可循的地标,是一块毫不起眼的水泥墩,上刻“西河2B国务院1999”。
     据说周末经此叉道探访芙蓉湖芙蓉洞的游人较多,而我最近去的两次不是周末,路人更少的可怜。11号周五那次两小时内曾碰到八九位,14号周一这次仅遇到一部呼啸而过的载人摩托,此前此后都是一片沉寂,耳旁只有零碎的草木摇曳和鸟叫声。
     像我这号人很难邀到同行者,后生要上班,老者不愿来,所以我三次都是孤家寡人。因为事先作了点研究,这次探秘比三天前那次心里更踏实。这天一早,肩挎书包的我雄赳赳的踏上征途,从假桃花园上山,穿林海,走荒原,从湖东山坡一直绕到湖南山坡。路是人走出来的,但这里没有路,也许走的人太少,包括我,都没留下脚迹。
     于无路跋涉中,我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的灌木丛中露出三块巨石,走进一看却不是石头,好像是墓碑,又不像。仔细再看这3米来高、2×0.6米长宽的混凝土构筑物,四面竟无一字。因无从查考,不知就里,故暂时命名“不明物”,有待以后阅读本文有兴趣者,继续研究。
     南山坡下来走上脚迹明显的环湖大路,可以近距离端详湖泊全貌了。湖泊位于四面环山的盆地中央,周边多以灌木丛环绕,微风吹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湖的北侧山前有一片高大的古树林,灰黑的枝干以多种姿态撑起浓密的墨绿树冠,树下有通往岸边的小径,还有野炊烧烤的遗迹,一路穿行能听见脚下的落叶声。
     古树林再往前就是所谓芙蓉仙洞了,迎面峭壁下洞开四米见方。从洞里往外放眼眺望,远处的山峰与近处的丛林灰绿相衬。在我打算离开时,恰巧骑摩托的二人过来了,问我:“可以进洞吗?”“二人做伴,怕什么!”我答非所问,眼看摩托声和尾灯光一溜烟消失在仙洞深处,据说仙洞出口在百米远西北方的另一端。
离开洞口再往前,现出一块开阔地,纯净的棕黄色沙土凸起一颗颗白玉般的石头,阳光下很醒目。棕黄色开阔地还有几块小的,沿着湖边走湖岸是棕黄的,向湖心伸进老远的浅滩也是棕黄的。看来水绿而清澈与这黄沙土有关,怪不得有人叫它金镜湖。
     湖东尽头被围成一畦畦池塘,池塘的鸭鹅有好几百只。鸭场的栅门紧闭,远远望去的鸭群在水面显出疏密不一的白点。鸭场小屋里偶有一人进出,在这方圆两公里的盆地,好像就他(她)一人“值班”。 
     我边绕湖跋涉前行,边品赏湖光山色,寻找、筛选值得录入的镜头。录入的景致并不稀奇,也不眩目,录入更多的是一种心境,我甚至喜欢眼前的荒凉,我甚至为自己目前的拥有感到庆幸。如果将来有朝一日,这块被忽略的处女地被开垦了,发达繁华起来了,可能再难有眼前的一切,再难有这原始的风景,这宁静的港湾和丛林。
                   (附注:点击网页   http://bbs.sgxw.cn/default.htm?ListUrl=http://bbs.sgxw.cn/ 有现场照片) 
2011/1/23 21:58:41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53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136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