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星星点点的烛火摇曳在山冈。白天只剩下昏黄的外衣,黑夜的凝重从天边一点点缱绻而来。当四月的风带来思念和哀伤的味道,我踏上这条碎石遍布的小路来看望你。十年了吧,你静静地躺在这。周遭的人和事一变再变,唯一不变的是你周围的风景,依然绿树如荫或者落花成泥。
小的时候,别人总叫你傻子,一个智商永远停留在九岁的傻子。其实你本是聪明的孩子,要不是那次意外事故带走了你脑海里所有的故事,我想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子。你讨厌别人叫你傻子,有坏小孩叫你傻子的时候,你会拿着石头追他们。回来的时候,你总是光着脚丫还有满脸的伤痕。你母亲问你鞋子哪儿去了,你号啕大哭,说那帮坏小孩抢走了鞋子扔进水塘。这时,你的母亲也会垂泪,叹息说:“作孽呀,要是哪一天我走了,留你一个人该怎么办?”
我从不叫你傻子,若是你傻又怎会懂得一个乖戾而又寂寞的孩子的心?你离开很久之后的某段日子里,记忆时常被你侵袭,我的梦魇依然出现你的身影。天晴的日子,我们在老街的青石板上跳格子,追着挑担的货郎买一毛钱一块的白糖棒冰。雨天,我们蹲在老墙角看青苔。我说喜欢墙角的青苔,它不像野地里的杂草吸收了阳光和水分就会疯长。青苔总是寂静无声地张开一片酥软的绿色,挂上晶莹的雨滴,我说这是最好看的植物,美丽却不声张。你撑着伞,盯着我咯咯地笑……无法诉说的光阴里,我们的身影只是夕阳下、操场、乡野、老街中一幅幅无声的剪影。
在我即将离开老城转到另一个学校的那个暑假,我没有再见你。你的癫痫病一天天加重,人们都说你不仅傻又要疯了。偶尔见到你母亲,她的眼睛也总是肿胀而布满血丝。在下一个雨季到来的时候,只剩我独自撑伞穿梭在寂寥的巷子寻找老墙角的青苔了。
你仿佛一阵风吹过这世界,轻巧地从未泛起过一丝涟漪。在你逝去的第十个四月里,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记得你的曾经。而我仍旧清晰,因为相信每一多花都有盛开的理由,都有不一样的美丽。
◆一个属于醇香的下午◆
下午三点,阳光拉长了尾巴,空气里飘送着秋天零落迷离的香气。这样的秋日午后,我开始听一首歌《Let’s start from here》,歌手是王若琳。
很多人并不熟悉王若琳,因为她才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start from here》,曲风也不是大众路线,而是温暖鲜活的爵士风情和充满美国西部浓厚的蓝调味。这张中英文专辑中十七首曲目,王若琳在专辑中翻唱了耳熟能详的80年代红遍全球的英国新浪漫乐团Spandau Ballet在1983年推出的经典单曲《True》,以及Billy Joel在1976年推出的单曲《New York state of mind 》。另外专辑中还收录了最为人熟知的《I love you 》,以及王若琳的创作曲《Bada Bada》、《Lost Taipei》以及《Stage of Flying》等众多好歌。
王若琳的慵懒却感性的磁性声音被夸耀为有如“入夜后的一杯红酒”, 细细品尝,连心都醉了。听过王若琳演唱的人说她的歌声是深深的一股暖流。这位被称为十几年来华语乐坛最值得期待的“新声音”说自己不擅言词,但如果歌唱可以如此吸引人,又何需言词修饰?
听王若琳的音乐,视觉上通常都会联想到“熟女”、“老练”的画面,而事实上演唱者却是个花样年华二十岁的“小女孩”。这样的成熟与经历有关。穿过岁月,仿佛看到十六岁的王若琳在深夜的现场酒吧表演,与乐团在父亲的指导下在录音室里尝试录制不同风格的曲子。乐坛有许多的歌手、艺人,但王若琳属于另一个领域,她可以用简单的吉他伴奏,唱出另一种撼动。幸运拥有这种天赋的人被称为“音乐人”。她的音乐适合静静聆听,安静地演唱,却能收获最精彩的掌声。
一个属于醇香的下午只因为有她“咖啡般香浓,红酒般醉人”的浓厚歌声,很温暖……
◆爱,永远在一起◆
生命的历程亦如植物的生长,滋养我们生命的养分不是阳光,而是如阳光一样明媚温暖的爱。生命中不能没有爱,就像生命中不能没有阳光一样。
初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竟在人来人往的书店潸然泪下。
妞妞是一个孩子的名字。她是一个一生下来就被判定患有癌症的孩子,一个刚有了一点光的视觉便永远沉入黑暗的孩子,一个只活了十八个月却尝尽了成人都无法忍受的疼痛的孩子,一个聪明乖巧深得父母疼爱的孩子。妞妞的诞生使初为人父的周国平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受,他感叹道:“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须仰仗神力。”他这样形容妞妞的到来:“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在我的秋天里。为了这样美丽的开放,你在世外神秘的草原上不知等待了多少个世纪?”
然而初为人父新鲜的喜悦就被突如其来的噩运冲刷地荡然无存,妞妞患有恶性肿瘤。死亡如同一个卑鄙的阴谋,已经把这个毫无戒心的小生命团团包围。她依然美丽、健康、宁静,活泼。但魔鬼玩弄一个简单得无以复加的乘法,悄悄给这一切加上了一个负号。亲子之爱是世界上最稳定、最专一、最持久的爱。“它是生物性的,却滤尽了肉欲;它是无私的,却与伦理无关;它非常实在,却不沾功利的计算”。尽管妞妞只有一年的生命,但父母仍像对待正常孩子一般照料这个渐渐远去的孩子。推着妞妞去公园晒太阳,给妞妞买玩具陪她玩耍,给妞妞过她生命中唯一的一个生日,教妞妞可爱的儿童歌谣,听妞妞叫第一声爸爸妈妈……此时的哲学家只愿做一个平凡而又幸福的父亲。
妞妞确实是乖巧的孩子,当双眼因肿瘤而疼痛难忍时她对自己说“勇敢,勇敢”,仿佛额头磕着桌脚时对自己的鼓励一样。结局终于到来,肿瘤病发了,沉睡两天的妞妞在1991年11月7日的黄昏离开。妞妞走后,母亲依然习惯性地走进商店想为妞妞添置点什么却猛然发现一切都不在了。一年后,父亲周国平从失去妞妞的没顶悲哀中挣扎出来,写出了给爱女妞妞的这本书。
再捧读这部书时,却是在枕边灯下了。细细品读,除了感动,亦有些许顿悟。我们中的大多数尚未体会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更无从体验为人父母痛失爱儿的绝望。只是,为人子女终有一天会走进父母百年归老的悲伤中。时间流转过后,回首往昔发现周围事物凋零地只剩下自己时,我们早已沉入这样或那样的孤独与愧疚之中了。所以,更多时候,我们拥有爱的同时要学会珍惜。
妞妞走了,父亲的爱也永远与她相随。
“一颗泪珠掉在你的脸上,绽开一朵睡莲,你在梦中甜甜地笑了”。在经历了疼痛之后,让我们放开那些已挽不回的过去,继续向前走吧。因为爱,永远在一起。
◆云中谁寄锦书来◆
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地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 橡皮跳绳、发条青蛙••••••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往事,心上或身上会有温暖或者滚烫的感觉?因为怀念总有理由,这样的理由在我们的体内留下了温暖或滚烫的痕迹。
怀念悄悄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书信,就是这样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这个无处躲藏的声音时代,我们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能在“喂、啊”中把一切摆平。声音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而书信似乎就成了文字的仪式。
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每个星期,邮递员会把报纸送到学校。美丽的女老师总会在接过一沓报纸后温柔地抖几下,一些信件和包裹单便从缝隙里掉了下来。这些信件从来与我无关。只是一天,美丽的女老师却递给我一封赫然写有我名字的信。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不曾见过几次面的大表姐从遥远的北方城市大连寄过来的。她在信中描述了她的大学、她美好的生活以及最令我激动的写给我的长长鼓励。信里还附有一张大海的照片,对于从未见过海的我来说,那种心潮澎湃的蓝色至今还袅袅萦绕在我的脑海。
第一次收信促使我第一次写信。第一次写信的经历却远没有收信愉悦,甚至可以用烦恼、失望来形容。我对大表姐不甚了解,不知该和她说些什么,加上小学四年级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封信写得极其痛苦。勉强写完,由母亲贴上邮票,投进邮筒。接下来的日子。我陷入了遥远的期盼之中,期盼来自北方的第二封信。可是第二封信终究没有在我的期盼中到来。我的第一封回信在寄往北方的途中丢失了。
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中学那段时光。虽然功课繁忙,时间紧张,但是和在别校的朋友通信却是不可断的工作。信里我们谈各自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最近看过的文章,甚至取得的小小成绩也可以在信里吹嘘。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今天发生的事情朋友却要在几天后才知道,她经历过的我也要再经历一番。
说来奇怪,我给很多人写过信:同学、朋友、老师,甚至还有不曾见过面只想做笔友的人,却从没给父母写过书信。一次班会,班导让我们在白色小纸条上写新年愿望,班里的一个女生说希望自己可以坚持写家书。这是众多愿望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选择最似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切有力的感情。
当你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之后,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了,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书信的仪式、遥远的世界、期盼的心情、纸上的墨香统统被声音覆盖,有人批评是这个时代集体性地叛变。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剩下声音时,你是否感到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了?也许因为图方便,你再也不愿拿起笔来,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可是单凭那纸那字,就足以展现你的用心沟通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我想,现在我要停止怀念,写一封家书了。
◆阳光小美女——嬉皮士的阳光◆
电影《Little Miss sunshine》的情节非常简单,围绕着小女主人公Olive参加一次选美比赛的情节展开,穿插着性格迥异的家庭成员的表演,语言幽默诙谐,是一部很容易让人笑出声的电影。《Little Miss sunshine》是一部比较有趣的喜剧片,里面的老嬉皮爷爷还得过一个奥斯卡小金人,演的的确很棒。
《Little Miss sunshine》有一种让人回到过去的感觉,当然我指的并不是时间上的回归60年代,而是一种感情上的归属。当嬉皮文化早已衰落的今天,《Little Miss sunshine》却把我们重新融入了嬉皮精神。一个吸毒穿着马甲的老嬉皮爷爷,一个鼓吹“九步成功法”的爸爸,一个崇拜尼采立志上军校整日寡言貌似朋克的哥哥,一个无法戒烟的妈妈,一个因为男友隐情别恋而自杀未遂号称全美普鲁斯特第一学者的同性恋舅舅,还有就是我们带着厚眼睛挺着小肚腩的小女主人公Olive。
虽然这一家是个looser的集合家庭,哥哥因为色盲没能上军校,爸爸没能成功推销出“九步成功法”,爷爷吸毒过量而死,Olive选美失败,但是影片独有的黑色幽默给了我们温情的结局,Olive辉煌的失败亦如狂欢。
我没有经历过美国的60年代,只能在少数我能知的有限知识里了解那些字眼:爱、和平、自由、迷幻药、反战。我非常喜欢里面的台词,哥哥Dwayne说:“if I want to fly ,IWii find the way to fly.”舅舅Frank初见Olive貌似笨拙的一句话倒是点出了真谛,Almost like real
Person,越来越接近真谛了。朝气蓬勃、崇尚自由、做自己,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阳光小美女貌似一部中规中矩的套路电影,但是通过它的黑色幽默却表达着反主流的嬉皮思想。阳光小美女的舞台上,一群小女孩不合年龄地模仿者成人世界的表演,唯独Olive一人跳着SUPER PEAK的舞蹈震撼 了全场,同样是模仿,却不矫揉造作,留下台下成人们的惊慌失措和虚假遮掩。
记得有人说过,雅皮文化史对嬉皮文化的叛逆,朋克文化是对雅皮文化的反叛,这中间的种种关联我不甚了解,但是如果是像这部电影所融入的嬉皮精神,我也也愿意加入。
【作者现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传分院新闻学07届1班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