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豫西山区,三省交界处,那可是个富足的地方。对故乡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到过年,人人要穿新衣,戴新帽, 从头到脚都全新;吃的肉和菜自不必说,还有花生`核桃`柿饼和枣,各样炒豆。记得一个正月都没断过这些吃食。
过年穿新衣,那是很讲究的。无论大人小孩老人,人人要穿新衣。一般人家都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一律崭新。虽然那年月,男的一般是中山装,颜色也是黑蓝绿,要么一身蓝,要么黑裤或蓝裤配军绿上衣,做的密咋咋的新鞋一穿,新帽子一戴,也煞是好看。女的裤子是黑蓝绿,上衣可就花哨了。尤其孩子姑娘和年轻媳妇,凡是商店卖过的,平纹的斜纹的格子的各种各样花布,几乎都有人穿,老人多是便衣,年轻人多是制服。偶有花色洋气的,多是从大城市捎回来的,往往格外引人注目。紧挨陇海线,守着火车站,离县城不过几公里(五分钱的汽车票),交通十分便利,还有几公里外的几个国家部级大工厂,外面流行什么,村里很快就有了。有一年流行格子布,一刹时,红黄绿蓝,各色或大或小的方格布衣服,几乎人人一件。
新鞋也是十分讲究的。那时穿做的布鞋,人口多的家,一进入腊月,母亲们就白天晚上赶着做鞋。千层底的鞋底,简单的是毛边,讲究的是包边;鞋面有贡呢的条绒的,当然也有用粗布的,既便粗布,也是新的。订了亲的姑娘,给对象做的鞋最有看头。有用红绿黄线绳在鞋底,纳成各种对称图案的,纳牡丹花的;一个姑娘对象在部队,别出心裁,用彩线绳纳出“保卫”“祖国”四个大字,惹得人人传看。
过年除了割肉备菜(萝卜白菜粉条酸菜和干菜家家有),主要是备花生核桃柿饼。柿饼大部分是自家晒得,花生核桃就要买。对前一年娶了媳妇的人家,这就是一项任务。没有在婆家过年的媳妇,仍叫新媳妇。从大年初一开始,新媳妇家就有人来串门,客人一进门,花生`核桃`柿饼`枣,炒黄豆`炒玉米豆`炒发面豆等等,都要摆在桌子上,供客人吃,供客人拿。一个正月,整个村子的人都可以来串门。若平时有点小过节,这时就是最好的化解途径,只要过年串门走动,再说不清的矛盾,就都不再提了。大人串门坐坐吃吃,拿得很少。孩子们就毫不客气,早在过年前就掰着指头算好了人家,从初一开始,就一家一家挨着去热闹,裤子`上衣口袋里装满了这些吃食。
到了初二,女孩子更有高兴事——让新媳妇梳头。女孩子都是长长短短的辫子,新媳妇要给女孩子把辫子解开,拿梳子重新梳顺`编好,然后拿出准备好的红头绳,仔细的扎成花结。如果前一家头发梳的好,第二家的媳妇就在辫子上,再系一根头绳,打成花结。小时候,在几个伙伴儿中,我挣的头绳最多了。
一转眼,离开故乡三十年了,县城早就挪在村子边,再也不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了,过年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能回老家过个年就好了!
2002年初稿 2010年11月14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