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我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班级。一个班,18名不幸的聋孩子,乍一看,个个眉清目秀,天真活泼,走近一了解,我的心随之一痛。他们除了听力障碍外,还存在肢体、智力、视力等多重残疾,更有些不幸中的不幸者,据说有过遭遗弃的经历。其中,有名女生儿时曾被重男轻女的狠心奶奶喂食过老鼠药,因此落下了头疼、抽筋、肌肉萎缩等病根;一名男生出生不久,其母因无法承受生下残疾孩子的事实而服毒自尽……小小年纪,便尝尽了人情冷暖。这些聋孩子,长大成人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呢?教育作为人与人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一种激励、一种保护、一种关爱。聋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面对这群不幸的孩子,我苦思冥想:如何为他们的心灵播种下欢乐的种子亮丽的阳光呢?
开学初,为了帮助聋孩子纠正发音部位,我给他们每人买了一面小镜子,还买了一面公用的大镜子,悬挂在黑板左侧。第一节课上,孩子们都很新鲜,个个对着镜子照了又照,作作鬼脸,发出阵阵天真无邪的笑声。这让我想起了《白雪公主》里那面神奇的魔镜,由此得到启发,于是产生了“给聋生‘魔镜’ 促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改革设想。
Schlesingeer与meadow (1972)曾依据艾瑞克逊(erikson 1963)“心理社会发展论”,阐明听觉障碍对人生几个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第四阶段是勤勉——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6岁~青春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大众对听力障碍者仍有偏见,并且以一般社会大众文化的定义与正常人的标准来衡量听力障碍者的能力,再加上教师对其学习成就与行为标准要求不严、期待不高,往往使听力障碍者感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成就感低落,产生自卑甚至心理发展上的危机。而这一时期,恰恰是聋孩子在校受教育的好时机。魏书生说“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如何利用这一时机,教会学生悦纳自己,珍爱生命呢?
我结合学生当前知识的实际,利用多媒体、手语、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给学生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并向学生强调,“魔镜”是不会说谎的,我们在魔镜面前也不能说谎。在组织学生照“魔镜”前,我准备了一面长40cm宽30cm的镜子,在镜子四周涂抹上古典而神秘的色彩和花纹。把装饰好的镜子挂在黑板正中,镜子下方写上“魔镜啊魔镜,你说今天咱们班谁最美?”每一位上台的同学,先对这“魔镜”照一照,再转身,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最佳的风采,然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同学评价要求找出台上同学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可以是衣着、纪律、心灵、学习等方面的。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补充肯定当选的,激励未当选的同学。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投票,班长收集,计算出最高票数并公布当天当选的最美的同学。当选同学上台照照“魔镜”,接受大家的热烈鼓掌,并到班主任老师处领取一份神秘的小礼物。每天我利用放学后十几分钟,当天本班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并把当选同学的照片贴在“每日之星”栏里。
评价过程常常是令人激动又出人意料的。
“我觉得叶碧芽最美!”顽皮的小宇航说,“因为她爱同学,常常帮小同学洗碗。”
“我觉得郑灶坤更美,因为他勇敢!高年级的男同学向他要咱们教室的钥匙玩电脑,他不给。”秀霞说。
“罗飞远更美,他尊敬老师,见了老师就主动问‘老师好’。”文静的淑圆也抢着发言。
……
在评价过程中,我惊奇发现孩子们的审美进步很快,不停留在最初的衣着和学习成绩上,而渐渐懂得了善良、勇敢、尊师等行为也是一种心灵美的写照。
几年来,我们每天坚持用晨会和放学时间开展这一活动。全班18名学生(有一名因心脏病中途退学)都直接参与了这项活动。根据调查和师生反馈的信息显示,这一实验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论是班级整体思想素质,还是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验活动前,聋童由于听力障碍,而导致语言发展受阻,丧失了与正常儿童和成人交往的机会,经常因为没有语言沟通而遭受挫折,加上本班聋童自身存在着多重残疾,大部分聋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自卑感。实验活动以来,他们逐步能主动与本校高年级同学、普通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交往。校运会上,有5名9岁的聋童敢于挑战高年级同学,跨级与少年组同学一比高低。其中张兰芳同学在女子800米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并轻松破了上届同学的记录。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验前,经常在宿舍、课堂上哭闹的学生有2名,经常吮手指的4名,经常衣着不整洁的6名;经常打闹的学生10名。实验活动开始后,这些不良行为渐渐减少。班集体也常常被学校评为文明班和卫生标兵。
这一面神奇的“魔镜”除了带给聋孩子自觉自律自信自强,还照出了聋孩子外在的和内在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