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梅关赏梅 古道询古
 
梅关赏梅 古道询古
  文 / 陈迅工



     兔年初一,我伴家人到了粤北南雄梅关古道,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既赏梅又询古,用心更多,体验更深。 
     梅关位于南雄城北28公里、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上,曾是古代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早在公元前214年,赵佗就率秦军经梅岭入粤在岭口设关,后因汉将梅娟曾在此筑城据守,并在岭上广种梅树而得名。梅关古道是中国年代确凿可考、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宽六尺,路面铺砌鹅卵石,道旁梅林繁茂葱茏,两侧山崖层峦叠翠,登顶可领略脚踏两省的情趣。每至严冬,寒梅绽放,争奇斗艳。
     唐开元四年,为适应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贤相张九龄奉诏用了二年时间开通了这条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现存古道只剩8公里。相传张九龄夫人戚宜芬,为早日凿开梅岭,打通古道,造福乡梓,不惜以身祭天,留下一段凄婉动人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张九龄因开山得罪山神愁白了头,张夫人毅然血洒梅岭,以孕妇之血祭天,山神方肯罢休,张九龄也得以如期完工。鉴于此,后人在古道上修了一座“夫人庙”兹以纪念。
     古道上的梅岭,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经千年风雨,梅关屹立不倒。孙中山曾两次督师经梅岭北伐,叶挺铁军一口气打到湖北。古道旁现立有一块刻有“北伐军出师地”的石碑。开国元帅陈毅曾在此打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脍炙人口的梅岭三章碑刻即在道侧。现存关楼建于宋代,砖石结构,古朴雄伟。关楼拱门两面嵌石刻,北为“南粤雄关”,南为“岭南第一关”。关壁有清人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如今有敝人续联:古迹蕴名胜,道通南北流。
     梅关古道有着丰富的人文遗迹。相传,禅宗六祖惠能,暗中受了五祖的袈裟,怕被人害,连夜从湖北南逃,到了梅关古道,杀手如影相随。急智的六祖,用佛法点化杀手,杀手放下了屠刀,拜六祖为师。六祖寺就建在古道边。还有挂角寺、来雁亭、半山亭、状元树、诗碑廊,点缀其间。不少游人纷纷到此攀关,踏道,寻梅,赏松;或念先人之艰辛,或发思古之幽情。
梅关古道独特的梅花景致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挥豪刻碑,可谓"一路梅花一路诗",留下不少咏梅佳句。苏东坡被贬惠州、海南,均从古道南下,过一次留诗一首:“一念失污垢,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亲手栽。应笑来时无一物,手携柱杖却空回。”“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南宋朱熹诗曰:“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屐,密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一幅风雪探梅图跃然纸上。南宋文天祥有诗写道:“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有归!山河行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出了他舍生取义的一身正气。
最为著名的可能要数三国陆凯赋这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借寄赠岭梅,道出思念友人的一片深情。古道入口还有一块碑石,上刻民主革命元勋何香凝著名的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凌风高挺立,不为雪霜吹。”书法大家杨念池书写的这楷书一入目,便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可能与天气晴朗有关,这天游人如织,穿梭往来川流不息。虽然花开不是最盛的时候,但零星绽放的梅朵依然遍布山野,沁人肺腑。抖落的花瓣如雪绒球一般,绵延铺洒在弯弯曲曲的古驿道上,让人不禁联想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古诗名句。
     与许多名胜景点有所不同,梅关古道一直保持原生态面目。虽然古道两侧和附近逐年有所变化,但古道崎岖不平的路面依然如旧,行走在天然碎石铺设的路上,显然没有平坦的水泥大马路舒服,却能让现代人切肤感受古人,感受先贤先烈们在此徒步跋涉的艰辛。
    今天走在古道上,依稀可见唐时开凿的路面,一锤一凿,线条纵横,斑驳交错,它千年的沧桑,见证了许多人和事。刚直的松梅树杆仿佛是先贤们的铮铮硬骨化身,古道热土曾经掩埋过浴血梅岭的共和国将士。千百年来几十年前,他们就是如此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着,走在这坎坷人生和宏伟事业的小路上。
2011/2/15 18:31:21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51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328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